大豆受到豆莢螟危害后是怎么樣的?豆莢螟的發生規律是怎么樣?防治豆莢螟的特效藥有哪些?
一、豆莢螟對大豆的危害
豆莢螟又叫豆蛀蟲、豆莢蟲,分布范圍很廣。除大豆外,還危害刺槐、綠豆、豌豆、菜豆、扁豆等豆科植物60余種。
豆莢螟以幼蟲蛀入莢內食害豆粒造成減產。春大豆被害莢率為30%~40%,夏大豆被害莢率為20%~30%。大豆受害后,結莢期豆莢干秕,不結子粒;鼓粒期豆粒被食,降低產量和品質。
二、豆莢螟發生規律
豆莢螟在魯北1年發生3代,1代危害刺槐,2代危害春大豆,3代危害夏大豆,以幼蟲在豆田或場邊草垛下1~3厘米土內結繭越冬,越冬幼蟲4月中旬開始化蛹,6月上旬為越冬代成蟲盛發期。9月下旬末代末齡幼蟲脫莢入土,結繭越冬。
成蟲白天隱藏在寄主葉背或田邊草叢間,對黑光燈趨性較強。卵多產在豆莢表面凹陷處。初孵化幼蟲先在豆莢表面爬行,然后蛀破莢皮,蛀入莢內。幼蟲入莢后,將嫩粒蛀成小孔,在粒中蛀食。幼蟲一生能食4~5個豆粒,危害1~3個豆莢。
春大豆播種越早受害越重。品種的抗蟲性也存在一定差異。多莢毛品種,如果莢毛的開張角度大,莢毛粗硬等,也不適合豆莢螟產卵,抗蟲性也強。冬季低溫和春季降雨對越冬幼蟲不利。螟害發生期內,降水對蛹的影響最大,降水量大對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發生程度還與天敵數量有關。豆莢螟的幼蟲寄生天敵有黑胸繭蜂、金小蜂和扁腹小蜂等。
三、大豆防治豆莢螟方法
1、選用抗蟲品種,如躍進4號、魯豆13號等也可減輕危害程度。
2、對大豆田冬灌,場邊堆草誘殺越冬幼蟲均能降低越冬蟲源基數,減輕次年危害。春大豆適期晚播,可大幅度降低危害程度,并起到切斷3代蟲源的作用,減輕夏大豆受害程度。
3、在豆田架設黑光燈,誘殺成蟲。
4、人工摘除蟲蛀花蕾和蟲蛀莢是減少田間蟲口密度的重要方法,但摘除時須仔細,摘除的蟲蛀花、蕾、莢要集中處理,避免幼蟲爬出再行為害。及時清除田間落花、落莢,集中燒毀。
5、在大豆盛花期噴藥,或孵卵盛期噴施第1次藥,隔7天再噴1次,連續噴3~4次。一般宜在清晨豆類植物花瓣開放時噴藥,噴灑重點部位是花蕾、已開的花和嫩莢,落地的花莢也要噴藥。
藥劑可用:4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Bt乳劑(100億孢子/克)500倍液、或20%氯氰乳油3000倍液。藥劑每隔10天噴施一次,可控制危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