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初,教育部考試中心下發《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教試中心函〔2016〕179號),對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進行了發布。《通知》中明確了“現代文選考改為必考”“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等變化,也明確了“修訂的基本原則”:“堅持整體穩定,推進改革創新。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穩定與創新的關系,在保證考試大綱總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考試內容改革成果,確保高考內容改革的順利推進。”由此可以推測,作文命題將大體保持穩定,在承續一貫的命題思路的同時不斷探索前行。這為我們通過近幾年的作文命題分析來探尋其命題的內在思脈,預測2017年高考作文命題的走向,進而有針對性的應對提供了可能。
一、近三年全國新課標卷作文命題的梳理及2017年命題趨向
2016年高考全國三套試卷的作文題從總體來看命制較佳。從形式上看,分別為漫畫材料、事理材料和事實材料作文題,從內容上看,上分別指向教育(學習)和創新,貼近學生生活,呼應時代主題。
具體簡析如下。
(2016·全國卷1)閱讀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南 湖北 廣東 安徽 福建)
由上述對全國新課標卷作文命題歷史的簡要分析,我們或可窺其內在思脈。近三年來高考作文題不變的主題是要求考生探討關于世界中的人的存在的主題,指向青年人自身的精神成長,涵蓋人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歷史、文化的關系。 具體來說,就是要求考生思考:人在天地間行走,該選擇怎樣的存在方式,怎樣的人生才具有意義與價值;人應該如何實現自我智力、技能尤其是德性、心靈境界的不斷提升;作為社會、時代中的一員和歷史文明進程中的一環,應該如何體現公民素養和社會歷史責任感;人在處理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的關系時應堅持一些怎樣的原則;等等。
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作文題除了有區分和選拔功能外,也正日益發揮和發展其引導和教育功能,“高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可以給考試的親歷者和關注者留下長久的記憶。正是因為高考具有這一特殊性,作文試題格外強調重視其教育功能,實現試題的育人使命,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b>①
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出,作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高考命題包括作文命題也體現出鮮明的國家意志,其內容始終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日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理念、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創新能力的考查。
② 概而言之,高考作文命題的內容指向日益強調青年人要具有自我生長意識和成長成才能力,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使之對他人和世界具有尊嚴和意義,
③體現對社會、歷史、文化的責任感。
④基于這樣的思考備考,備考的過程也就成為了學生發展和自我精神生長的過程,學作文的過程也就成為了學做人的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分離、割裂和相悖,而是取得了內在的一致和統一。
2016年高考全國各省市的9套試卷,其作文命題形式有漫畫材料作文、事理類材料作文、事實類材料作文、提示語加話題或命題的作文等。2017年全國卷的作文題會以怎樣的形式呈現?
教育部考試中心研究員張開先生曾指出:“2012 年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就在第一次全會上肯定和推廣目前廣泛使用的材料型作文,并要求‘全面總結材料型作文的成功經驗,積極推進考試內容改革’。材料型作文的成熟,主要是因其從試題題型和試題評價兩個層面都符合時代需求和先進的教育測量理念,并能夠提供對未來作文試題前瞻性調整的空間?!?b>⑤
從上述說法和全國卷作文題的發展脈絡來看,2017年高考全國卷還應該繼續材料作文題或者說是“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所謂“新材料作文”,其“新”一則在于,與過去命意單一和確定的材料作文不同,允許多角度思考,具有多向的立意角度和較為開闊的立意空間,二則在于,不再同于過去的選取寓言或準寓言材料,而是選取源自現實生活的材料命題。
在此,有必要厘清“任務驅動型作文”這個概念。2016屆使用全國高考卷的省份似乎都熱衷于談論“任務驅動型作文”,并由此衍生了諸多寫作應對方式,有似面對“狼來了”的境況。
張開先生曾指出:“從呈現形式上看,我國高考作文目前經常采用有標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種基本題型……從能力劃分角度看,作文題型可分為闡釋型作文和任務驅動型作文。……標題作文和話題作文都是闡釋型作文的代表?!髞沓霈F的材料型作文則突破了束縛和限制,但不確定的角度也為套作和宿構提供了空間。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務驅動型指令則較好地解決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與闡釋型作文收縮性之間的矛盾?!暝诔欣^自主空間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傳統優勢的同時,又在避免套作、宿構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通過增加如今年作文中“寫信”“權衡與選擇”等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
⑥ 因此,所謂任務驅動型作文,本質上還是取材于現實生活的新材料作文,只不過是增加了任務指令,或者說更明確地規定、限制了寫作要求,以有效防止宿構和套作。以期在試題命意的開放性與限制性、泛角度與收縮性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和結合點,既允許開放多元,又有所限制規定,既有利于考生發揮其主體性和選擇性,又有利于防止宿構和套作。
厘清這一概念,有利于澄清認識,避免教學上的誤差。我們備考過程中,對各種形式的命題都要訓練到位,不能執之一端,導致學生學習存在盲點。“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行文過程當然也可以就事論理、拓展聯系,但客觀上對學生寫作的發散思維束縛較大,學生寫作過程中更多運用聚斂思維而難以發散。我們應該強調,考生寫作,既要緊扣試題和中心,亦步亦趨,抱元守一,又要聯系拓展,神聚形散,這樣才能使作文縱橫捭闔,深刻豐富。
高考作文命題不會導向新的八股,而會不斷探索前行,在基本思路穩定的前提下求新求變。2017年應該還是新材料作文,也會繼續嚴防宿構和套作,但可能不斷創新呈現形式,比如多則材料的比較等。
總之,全國卷的作文命題的內在理念是,命題者自覺站在考生的立場,與考生一起開眼觀照現實社會,一起動腦思索宇宙人生,引導考生表達作為未來社會公民的理性思考,張揚人文情懷、法制觀念、責任意識、創新精神等有助于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美好品格。強調考查考生的實際寫作能力,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語文能力和素養,反對心懷僥幸猜題押題。
二、2017年高考全國卷作文應對策略
1.加強閱讀積累 要寫好作文,就必得讀書,有大量的高層次的閱讀,才可能寫出好的作文,沒有好的閱讀,不會有好的作文,這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明白的常識,古人云:“讀書如同銷銅,聚銅入爐,大鞴( bèi 古代用皮制成的鼓風器)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也?!?b>⑦所以,要寫好高考作文,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高中三年要有大量的閱讀。老師和學生都應有正確的質量觀和成長觀,不能把三年高中的語文學習過程窄化為做題的過程。同時,在科目眾多的現實境況下,教師應以自身的閱讀帶動學生的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學生閱讀的習慣。
比如下面的文段:
“讓教育如春風拂面”,是近年來一位女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念。……美國著名的“N+1”教育也近似如此。
就連言辭犀利、冷酷如霜雪的魯迅先生和木心老人,遇到虔敬的學子,也一改往日嚴肅面容,掏出一片赤誠之心來。……
宋詞研究領域的泰斗,葉嘉瑩女士,也同樣是一個溫和的教育者。她的學生們回憶:“葉先生字跡雋秀工整,談吐溫和,氣度不凡。和她爭論問題,她也總是不急不徐,慢慢回答。讓人虛而往,滿而歸?!?/b>……
三毛有詩言:“種桃種李種春風”。愿父母種下的種子,在春風之下,破土而出,抽枝發條,茁壯成樹?。ā蹲尳逃绱猴L拂面》58分)
本文段只有短短240字,卻能涉及女教育家、“N+1”教育的教育理念,魯迅、木心等事例,葉先生學生和三毛的語句,涉獵之廣泛、學識之廣博已讓人眼睛一亮,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相當的閱讀積累,該2016年的湖南考生難以在有限時間內如此自如地驅遣,寫出佳構。
2.加強序列訓練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諸多學校的一些師生,將高三一年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刷題的過程,以題海戰術作為應對高考的不二法門。在作文教學方面,則缺乏必要的系統的指導和訓練,僅止于每次月考、周考之后卷面上的一個分數,再有就是背一點作文素材書,以此方式應付高考作文,所謂教者昏昏,學者悶悶,作文教學的低效,高考寫作的低質,作文得分的低分,當然是難以避免的惡果。
高考作文,應有系統的思考和序列訓練,以有效提高考生應對考場作文的能力。比如,可以依據《考試大綱》或《高考作文等級評分標準》的要求,針對學生寫作的實際問題,設計“審題正確,立意鮮明”“內容充實,素材豐富”“分析有理,議論恰當”“層次明晰,結構嚴謹”“思想深刻,境界高遠”“語言精彩,有表現力”等專題⑧,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知識指導和寫作訓練。我校歷年來的語文高考包括作文成績均名列全省前茅,與這種有效的序列訓練是密不可分的。
3.加強審題立意能力訓練
上面序列訓練的第一個專題就是“審題正確,立意鮮明”,在此單獨提出來加衣強調。審題立意是作文最先也最關鍵的一步,審題立意能力是學生思辨能力的反映。如果審題立意出現偏差,那么其他方面再好也意味著作文的失敗。但從考生寫作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方面還存在比較大的問題,比如從2016年湖南考生的寫作情況來看,不及格的人數有大約93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出于審題立意的問題,比如“一些概括力不強的考生只抓住漫畫的一組矛盾,對漫畫材料另一組矛盾視而不見,或以‘摒棄以暴育人’或以‘笑對生活’等為題?!?b>⑨ 所以,高三階段,應該通過具體的試題訓練學生大小轉化、虛實轉化、抓關鍵句、分析綜合、由果推因等審題立意的方法,在具體的訓練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
4.加強思辨能力培養 在上述序列訓練中也提到了“分析有理,議論恰當”,二要能體現良好的分析和議論的品質,關鍵在于加強思維訓練,包括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訓練等。從學生寫作實際存在的問題來看,尤其要強調加強思辯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既是課程標準的規定,也是國家高考的要求,更為關鍵的是,它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瓚诶^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將著重考查考生的應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與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⑩ 但中學語文的現狀卻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及其薄弱,具體表現為“概念不同一”“言語不關聯”“分析不充分”“行文不守一”“判斷不靠譜”等
⑾。由此看來,無論是從新課標規定、高考的要求,還是考生現實情況,加強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都既是學生發展成才的關鍵,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
思辨能力具有邏輯性、實用性、可培育性等特征,其培育的主要途徑是教師應采取對話教學的方式,在交流對話中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反思。而議論文寫作中思辨能力培養的具體方法,首先是教師要有必要的知識(如邏輯知識、辯證思維方式等)介紹和指導,其次可以在課堂上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包括審題立意在內的寫作過程訓練,第三,不妨依托具體的作品案例,在評點和修改的對話交流中實現不斷的反思和追問,在日常訓練中日有所進,不斷積累,最終養成學生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①⑤⑥張開:《注重題型設計 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語文學習》2015年第7—8期
②⑩參閱 姜鋼:《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 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中國高等教育雜志》2015年Z2期
③參閱 顧明遠:《對教育本質的新認識》,《光明日報》2016年1月5日
④參閱 2016年1月15日袁貴仁:《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在2016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⑦選自元·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
⑧參閱 厲行威主編:《花開有聲——名??紙黾炎鼽c評選粹》,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⑨劉光成:《2016普高招生語文試題(湖南)分析與評價》
⑾厲行威:《綻理性之花 呈思辨之美 ——議論文寫作中的理性思辨能力片談 》,《教育測量與評價(高考)》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