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日,國際原油價格突破100美元大關,達到歷史新高,從而引發國際政治經濟的“地震”,全球性的通貨膨脹預期鹽分強烈。2008年石油價格是否繼續保持高位持續上升?科學地回答這一問題,不僅是制定有效的對外政策的基礎,也是做好宏觀調控,實現經濟由過熱向健康發展的政策基礎:因為油價影響物價,物價影響人心、人心影響穩定、穩定影響效益。一、高油價將持續高油價在表面上看是國際政局動蕩的結果,特別是重要產油地帶如中東局勢的緊張、產油國尼日利亞近來的動蕩局面,對油價的高企起到時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油價上升的主要核心的因素是美國,是美元國際通貨地位保衛戰的結果。在雙赤字情況下,美國為了保持美元的“信心價值”,在金本位制破產的條件下,只能通過控制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石油資源,讓石油起到美元內在價值的信心作用,雙赤字下流向全世界的美元才能具備支付手段與儲備貨幣的功能,美國才可能通過出口貨幣進口財富實現對全世界的財富大轉移,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市場將“落后國家”的剩余價值無形中轉移到美國居民和國庫中。為了美元想象價值的保存,美國不惜發動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制造伊朗核問題等,當證明伊朗核問題是一個美國制造的謊言時,美國就在自己的身體上割下一塊爛肉:“次債危機”,并將“次債危機”這一金融病毒播散到全世界,從而引發新一輪貨幣傾銷。這樣在政治上通過惡化地緣政治形勢,在經濟上通過美元傾銷,兩手同時抓,共同激化了石油供求關系,迫使國際油價的節節上揚。從目前情況看,美國已經將貨幣傾銷和制造國際動蕩局勢當做解決其國內巨額債務問題的主要策略,在新一屆總統上臺前,這一策略不會有大的改變,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上升的美國因素還會繼續,2008年石油價格仍然會在美國“理性”調控下出現非理性的上升。二、高油價下的物價趨勢。一是油價上漲,不僅對工業生產成本的上升直接作用,還導致油品消費群體的生活成本增加。油價的飆漲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滲透更為全面而廣泛。現代運輸業不得不以提高運價以彌補虧損,運價的上漲勢必造成各種消費品的漲價,最終推高柴米油鹽的價格,從而引發CPI的全面上升。 二是油價上升提高了糧食生產成本,增加物價控制的難度。糧食生產中的農藥、化肥等成本與石油價格直接相關,高油價直接推高了糧食生產成本,如果糧食價格跟不上生產成本上升,仍然會抑制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特別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條件下,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會急劇上升。鑒于這種全球共識,在期貨市場上,糧食價格已經持續上升到歷史高位或者創造新高。國際糧食價格風向標的芝加哥期貨市場,近期小麥期貨價格上漲16美分至每蒲式耳9.31美元,迫近歷史高點,大豆期貨價格升至12.38美元,創下34年新高,玉米期貨價格距近期創下的11年高位。在巴黎,油菜籽價格升至歷史高點,上漲1.5%至每噸444.75歐元,馬來西亞棕櫚油期貨昨日上探每噸961美元的歷史高點。由于糧食和油菜籽是生物燃料的關鍵原料,油價上漲給農業大宗商品價格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2007年,農業大宗商品市場的回報水平為近30年來最高。三是糧食轉化為生物能源的沖動加劇,從而更加收緊糧食供應,激發食品價格上升。在高油價下,食品、飼料和燃料方面對農作物的需求混合在一起,造成了對農產品需求幾何級數增長。但是世界糧食短缺情況嚴重的條件,生物燃料的發展卻因高油價而不斷增長。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糧食展望計劃主任居爾坎說,過去十多年,全球谷物儲量一直在減少,目前的儲量只夠維持57天。巴塞羅那糧食資源組織指出,隨著許多農民準備改種可帶來高利潤的生物燃料作物,糧食供應進一步惡化。2007年美國農民將所種植的1400萬噸玉米,相等于總玉米產量的兩成,用于提煉汽車燃料乙醇,世界玉米價格上漲了將近一倍。因為美國的玉米出口占了全球總出口的七成,日本、埃及和墨西哥等國都從美國進口玉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如果擴大使用生物燃料的情況持續下去,以糧食作為燃料來源可能會對糧食需求造成嚴重影響。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需求可能從2005年的每年100億加侖增至每年250億加侖,折合為年率每年增長20%。高油價必然告別低糧價,全球將進入高糧價時代,為此中國將結束低通脹和高增長的黃金時代。三、物價趨勢與宏觀政策。一是在國際石油價格為美國調控的情況下,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就得充分考慮國際背景。石油價格上升,必然導致其它原料、資源價格上升,中國進口的成本將會急劇提高,從而對沖了出口利潤的增長。2008年在高油價的條件下,宏觀調控就不可能只通過“重農”政策實現農業的全面復蘇。美國農業是在國際“大棋局”下進行布局的,通過對農業全面高額補貼保證美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保持,并通過代價傾銷摧毀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業,從而在石油以外儲備了另外一個戰略武器。在美元傾銷的同時,現在美國來一個對糧食、石油同時提高價格的戰略,迫使大量石油進口和糧食安全還不穩定的中國付出高成本。美國一減少玉米出口,全球的糧食和食品價格就跟著上升,食品價格上升,必然推動利率上升的預期,從而加劇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人民幣加速升值就是美國在不斷沖銷其對中國的負債。2001-2005年中國在糧食豐收的條件下,谷賤傷農,沒有做好農業的保護工作,導致大量的母豬被宰殺,在藍耳病的突襲下,低物價的假象一夜離去。二是對通貨膨脹預期會增加。伴隨高油價而來的,已經能源危機的恐慌,國際間確保石油供應而展開的爭奪變得非常激烈。中東、南亞及其它產油國政局的動蕩,為油價的高升火上澆油。能源危機的擔心必然導致對石油儲備需求的上升,從而在短期內加劇了石油需求的上升,石油需求上升,石油美元更加泛濫,美元傾銷的路徑更為寬松,從而出現世界性的美元傾銷和世界性的物價上升壓力和通貨膨脹的預期強烈形成。三是中國為預防通貨膨脹預期過度,必然采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從緊的貨幣政策在今年春天會因為油價高企而更緊,對貸款的額度管理將可能是十年來最為嚴格的,對中小企業將會形成較大的壓抑。利率上升因為要平衡本幣升值的沖動而謹慎使用,在正常情況下,一年期存款利率在5.22%左右,最高預期不會超過5.49%。存款保證金率還會強化使用,大約會達16.5%的水平。這種強烈的貨幣政策必然會形成馬太效應,行業的集中度會提高,利潤必然會向國家政策傾斜,從而在高油價下的投資策略提供明晰的思路。四、利潤漂移與投資策略。我們認為,在國際油價和生產資料價格高企的條件下,國際性的通貨膨脹已經通過國際貿易不斷傳遞到中國經濟體。中國經濟是在高價進口、低價進口并在外匯儲備不斷貶值和本幣升值多重壓力下出臺反通貨膨脹政策的,因此是一種矛盾狀態下的政策調控工作。近期密集出臺的有關取消資源、原料和能源進口關稅,對一些高能耗行業征收出口關稅的政策,可以部分平抑國際油價對我物價的影響,但改變不了基本格局。本幣升值、能源價格高企必然造就地產、金融、資源、能源類行業集中度利潤集中度提升,即會出現20%的國有大企業占80%以上利潤貢獻率的現象。我們預期,這一現象在2008年會繼續存在,所謂大藍籌股行情會在夏天來臨時出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