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圍脖”了嗎?
文/張毅
“快來看我的‘圍脖’,做我的粉絲吧!”當你的QQ或者MSN上跳出這么一句話,而你以為對方說的是圍巾的話,那么對不起,你OUT(過時)了!
雖然天氣一日冷過一日,但此“圍脖”非彼“圍脖”,而是微博的昵稱。所謂微博,顧名思義就是“微型博客”,或者叫即時博客。“有什么新鮮事想告訴大家?”新浪微博上的這句話,總能勾起不少人寫幾個字的沖動。
140個字。這是你最多能輸入的文字。寫一篇文章或許太長,那就寫一句話吧。這就是“圍脖”的魅力。
繼Twitter在美國流行后,隨心微博、嘀咕、做啥等網站紛紛在國內玩起了微博。而重量級選手新浪也于今年8月27日開始微博測試。
近日,Twitter用戶“Robinsloan”用一個簡單的回復“Oh,Lord”(噢,天哪)完成了第50億個twitter留言,也許同樣可以用它來感慨Twitter的飛速成長。而在中國,微博客也迎來了一輪新的熱潮。
名人草根齊上陣
“折騰一晚上,快餓成相片了……”演員姚晨一段短短的文字,竟然引來49人轉發,評論更是超過200條。
博客時代,新浪捧紅了徐靜蕾。到了“圍脖”時代,姚晨大有取而代之的氣勢。短短兩個多月,她在新浪微博上的粉絲已經有18.7萬。
盡管新浪微博相關負責人回避“名人路線”的說法,但還是引來一眾名人“搭巢筑窩”。在微博網頁上看到,李開復、黃健翔、歐陽奮強、姚晨、潘石屹、洪晃等名字赫然在列。據稱,所有名人都是自己打理自己的微博,而博客有些是由經紀公司或助理幫忙維護的。”
11月1日北京的那場大雪讓我們真正見識了微博的強大傳播力和感染力。李開復因雪被困首都機場,他通過12條“現場直播”式的微博向19萬“粉絲”描述了自己的尷尬處境,不少“粉絲”感嘆他們仿佛不再是個草根網民,卻像是李開復的遠方老友。微博“見縫插針”式的消息發布方式給發布者以自由,而其短小精悍更恰到好處地滿足了公眾的“窺私”欲。
在“名人效應”的催生下,大量草根也涌入了“圍脖”的行列。“早上穿了風衣出門,回家路上起風了。好冷哦”、“今天忙中出了大錯,極度郁悶ing。打麻將平復下心情”……在草根眼里,微型博客真的成了他們的心理“圍脖”,幾句閑言碎語,足夠安慰自己。
智能手機普及助力微博
微博客是因何得以迅速發展起來的?愈加發達的移動通訊設備扮演了重要角色。
Alice如今已成了資深的微博客玩家,每天起碼要登錄微博客十多次,她所關注的人有上百個之多,“上微博已經成了習慣”。可真正將她“綁”在微博上的并非電腦,而是她那部幾乎不離手的智能手機,“現在每天用手機上微博的時間足有兩三個小時”,電腦不過是補充手段罷了。
可是在一年多以前,智能手機在中國的使用尚無如今的普及率,缺乏了手機用戶這一群體的微博客網站,猶如瘸腿走路,發展自然緩慢。
鏈接
不要迷戀寶哥哥他已是傳說
“我這個年紀,皺紋都可以拌一盤豆芽了,骨頭硬得很,是不可能成為網絡紅人的。網絡上再火也是虛火,我只是一個網民。”
“國慶結婚人很多,有不厚道的哥們已經第三次婚了,還發請柬給我——前兩次我都送了大禮,這第三次我還得送禮?丫簡直就是一職業婚姻殺手,不能助長這種歪風邪氣,打電話義正辭嚴地說:你結婚那天我沒有檔期。”
“不同太不同了:男人看女人的眼神是直視;女人看男人的眼神是逼視?”
這是幾段摘自歐陽奮強微博的話。
提到歐陽奮強,大多數人記憶中浮起的是不是1987年《紅樓夢》里那位面如冠玉的貴族少年?好吧,有沒有人想像過那么多年后,寶哥哥一旦變成愛搞怪的怪蜀黍(怪叔叔),會有多顛覆?
日前,仍在做內部測試的新浪微博上,作為活躍分子的歐陽奮強不但擁有了7萬多名粉絲,并且讓大多數粉絲跌破了眼鏡,有人驚呼:“他太有才了!微博寫得特別有趣,讓我對他的印象大為改觀,并且好難接受,一個寶玉那樣的少年,中年以后是這樣的人!”而知名人士王小山也說“歐陽奮強是微博最大的驚喜”。反過來說,歐陽奮強也借助微博煥發了個人形象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