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尚書古文疏證
【作者】清.閻若璩撰.附.朱子古文書疑.閻詠輯
【年代】清同治六年汪氏振綺堂補刊閻氏眷西堂刻本
【格式】八卷,PDF高清
【大小】1.9GB,另有黑白版權104MB
此《尚書古文疏證》由清初考據學者閻若璩撰。原書共八卷,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篇數篇名、典章制度、歷法、文字句讀、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異同等多方面,對《古文尚書》進行了系統考證,共列舉了辨正古文尚書共一百二十八條(今傳九十九條)。此為清同治六年汪氏振綺堂補刊閻氏眷西堂寫刻本。
閻若璩二十歲讀《尚書》,發現古文尚書有可疑之處,遂窮三十余年的研究考證,寫成《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尚書古文疏證》“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手一書至檢數十書相證”,此書列舉了一百二十八條證據,將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判定為偽書,認為《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偽。毛奇齡作《古文尚書冤詞》與之駁辯,但亦“終不能以強辭奪正理”,“則有據之言先立于不可敗也”。
東晉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傳的真偽問題,乃中世紀經學史的一大公案。宋代吳械始疑其偽。朱熹雖也有懷疑,但由他集大成的理學,在哲理上據以為孔門原教旨的十六字,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便出自東晉古文的《大禹謨》。元、明時朱子學已成為帝國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若證明包括《大禹謨》在內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傳,都是兩漢人未見的偽作,勢必危及帝國的統治學說。因而明代梅鷟著《尚書考異》,雖明斥古文《書》、《傳》均屬偽作,只是私議而已。
至清初,閻若璩用了巨大精力,對傳世的《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進行考證,開始全面地證偽,并開始逐一揭露其來源。“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手一書至檢數十書相證”,共列舉了一百二十八條證據,將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判定為偽書,認為《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偽。成書半帙,就得到黃宗羲的肯定;尚未刊行,毛奇齡作《古文尚書冤詞》與之駁辯,但亦“終不能以強辭奪正理”,“則有據之言先立于不可敗也”;于是這部《尚書古文疏證》的聲名大噪。加以閻氏晚年,曾受時為皇四子的雍正帝的禮遇,更使其考證備受學者注目。
清代漢學吳派的開山者惠棟繼作《古文尚書考》,以后王鳴盛、段玉裁等又續有考證。至丁晏《尚書馀論》,更證明古文《書》《傳》的始作偽者是王肅,于是偽古文《書》《傳》遂成定讞。因而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被論者稱作“祛千古之大疑”。
黃宗羲、紀昀、錢大昕、梁啟超、胡適等學者皆以為偽古文《尚書》的定案實歸功于閻若璩,汪中認為閻氏《疏證》是“千余年不傳之絕學”。梁啟超說閻若璩“不能不認為近三百年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并認為自閻攻偽古文《尚書》得勝,漸開學者疑經之風。錢穆說:“閻書議論與梅氏同者極多,而多不明引。”
閻氏在世時,此書僅有抄本流傳,后由其孫閻學林刊刻(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此外還有內府藏本(當即四庫本)、吳氏天津刻本、偃師武億刻本、杭州局本、《續經解》本、同治汪氏振綺堂重修本等。今傳《古文尚書疏證》只有九十九條,其余“有目無文”者十二條、“目文全缺”者十七條。
尚書古文疏證序(黃宗羲撰)、閻學林刻書序、鐘靈敬跋、閻詠序、目錄
卷一
卷二
卷三(原闕)
卷四
卷五上、卷五下
卷六上、卷六下
卷七
卷八
較閱姓氏
朱子古文書疑(閻詠輯)
內封葉正面雙行篆字題“尚書古文疏證”,背面牌記云“同治六年歲在丁卯,錢塘汪氏振綺堂補刊”,首黃宗羲序,乾隆乙丑閻學林刻書序,鐘靈敬跋,康熙甲申(43年,1704)閻詠“朱子古文書疑”序,卷八末有“較閱姓氏”,卷端題“太原閻若璩百詩撰,平陰朱續晫近堂梓”。
案閻學林即閻若璩之孫,據其序中所云,此書乃淮陽士大夫捐資刻印,初印本題有“眷西堂藏板”。此本乃汪氏振綺堂補刊本,書板多有漫漶,補字修板之處雖多,缺并未載明。卷三原缺未刻。
若璩,字百詩,號潛丘,生于明崇禎十一年(163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祖籍山西太原,后居江蘇淮安府山陽縣。清初著名學者,清代考據學發軔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注:此PDF文件包含分卷書簽。此為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藏本,框18.6 x15厘米,11行20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版心中鐫題名及卷次,下鐫“眷西堂”。鈐印(徐信符印:“南州書樓”朱文方印、姚鈞石印:“姚鈞石藏書”朱文長方印,“民國庚辰”朱文方印,“蒲坂書樓”白文長方印)
下載方式:直接在公眾號中發送文件編號:“180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