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1世紀末和2世紀初的古羅馬文獻。 羅馬作家大普林尼著的37卷《自然史》介紹一些歐洲古代民族時,提到在維斯瓦河一帶除居住著薩爾馬特人、斯基泰人外,還有維內德人。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一書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東邊的居民稱為維內德人。據考證,維內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今日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被認為是斯拉夫人的故鄉。
4~6世紀,斯拉夫人中開始出現部落聯盟。由于民族大遷徙的沖擊,逐漸分化為3大支系,并出現不同的名稱:西支稱維內德人,東支稱安特人,南支稱斯拉文人。后來,由于南部斯拉夫人同拜占庭人聯系密切,多見于史料記載,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為各斯拉夫民族的統稱。
直到6世紀,斯拉夫人仍處于原始公社制階段,但已出現比較鞏固的軍事組織,部落會議在原始民主生活中起著重大作用。這時,農業已成為主要生產活動,同時從事畜牧業、漁業和養蜂業。各種手工業,如冶金、紡織、皮革、木工、制陶等也有發展。此時的住房比較簡陋,一般是半地窖式的土屋,近似正方形。住地大都選擇在山林水澤附近。
在這一階段,斯拉夫人還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稱為“扎德魯加”即建立在氏族血緣基礎之上的父權制大家族,包括同父所生數代子孫及其妻室兒女,多達數十人。他們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男女族長擁有很大權力。這種社會組織形式甚至一直殘存到20世紀初。
斯拉夫人同日耳曼人一樣,有著牢固的村社制度,但沒有廣泛使用奴隸,戰俘可以享受自由人的待遇。他們的社會發展超越了奴隸制階段,直接從原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自6世紀起,斯拉夫人便開始侵襲拜占庭帝國的巴爾干屬地;至7世紀,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爾干半島定居。他們深受拜占庭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宗教的影響,而向文明世界跨進了一大步。
7~12世紀,斯拉夫各族先后開始建立國家。最早的國家出現于西斯拉夫人地區,號稱薩摩公國,建于623年,830年興起大摩拉維亞國。10世紀初建立捷克公國;而波蘭王國則誕生于965年。東斯拉夫人于9世紀末建立了強大的基輔羅斯。 南部斯拉夫人于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從9世紀起,在今南斯拉夫境內建立過一些中古式的小國。
斯拉夫人吸收了羅馬和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傳統,并繼承了被他們同化的古代民族的豐富遺產。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他們先后同日耳曼人、拜占庭人、蒙古韃靼人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而保持了自己的語言和民族屬性,捍衛了自由和獨立。到19世紀后半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在絕大多數斯拉夫國家里,都形成了現代民族。
19世紀,在知識分子、學者、詩人中開展過泛斯拉夫主義,但對于實際政治無甚影響。即使20世紀如南斯拉夫那樣的一些政治聯盟,也并不常在民族感情或文化上一致配合。斯拉夫民族實際上已經分崩離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