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他們當中的一員么?
隨著數碼產品的普及,走路、吃飯、地鐵、公交……無論何時何地,總能看到'低頭族'。長期的伏案工作,脊椎問題成了困擾不少白領的“辦公室病”。
脊椎疾病跟人們日常生活方式有著緊密的聯系。長時間看電腦手機引起頸椎酸痛、久坐不動腰背僵硬、肢體麻木、頭暈、耳鳴等,你是否有類似的癥狀?脊椎疾病該如何防治?你有關于脊椎疾病的問題么?聽聽上海市中醫醫院推拿科主任紀清怎么說。
有興趣的童靴們,再來學一套簡單的頸椎保健操吧!
鞋后跟磨損程度不同,提示可能存在下肢支撐受力不平衡的問題,若其中一只磨損程度較明顯,應找專業醫生進行檢查,判斷是否與脊柱相關,因為也可能是由下肢關節如踝關節、膝關節病變所導致的受力不均引起的。
如以上條件中有一項不滿足即為病理性彈響。病理性的彈響往往伴有關節的疼痛感,疼痛或不適感不會減輕,且彈響會伴隨關節運動呈現持續性。因此,偶爾發生的關節彈響且不伴有局部酸痛不適感的一般為生理性彈響,無需過度緊張。
若是脊柱局部小關節和肌腱韌帶產生勞損,而出現疼痛不適并伴有持續性的彈響,則需到醫院就診。
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彈響,都說明身體已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關節的活動性減弱,或已產生了炎癥,應適時進行活動。
一般臨床將頸椎病分為6型,主要有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及混合型。
【神經根型】
主要癥狀是眩暈,嚴重者可能會猝倒發作,這主要是由于上位頸椎的錯位或椎體的骨質增生導致椎動脈扭曲受壓,造成椎動脈的供血不足,繼而引起眩暈。
【交感神經型】
主要是由于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對頸椎周圍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從而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出現頭暈、頭痛、視物不清、耳鳴、咽部異物感、心悸、多汗等癥狀。
在工作間隙,適當起身活動一下,可以做簡單的肌肉拉伸和關節活動,比如兩臂上舉,側舉,轉腰等活動。
簡單的肌肉拉伸和關節活動仍無法緩解不適,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診斷,判斷是否患有頸椎病、腰椎病等脊柱相關疾病。
首先,應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明確診斷后再進行相應的治療。
其次,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頸椎保健,在疾病緩解期做一些保健操,注意工作學習時的姿勢,平時可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增強肌肉的協調性。
不過許多脊柱相關疾病通常與脊柱的退變有關,這是一個慢性勞損的過程,臨床治療主要針對的是脊柱周圍的軟組織,通過藥物、理療、手法治療等緩解脊柱周圍軟組織的緊張,達到預期目的。
但若患者本身不注意日常的姿勢習慣,相關癥狀也會復發。所以脊柱病通常會呈現出“復發-緩解-再發-再緩解”的慢性過程。養成良好的姿勢習慣,會明顯減少復發的次數。
【保持身體生理曲線】
患有脊椎疾病,需慎重選擇運動方式。可選擇一些不會對脊柱產生過多壓力負荷的運動,比如游泳,游泳最大的優勢在于,不會對脊柱產生額外的壓力,同時對恢復脊柱的受力平衡有很大的好處。
像瑜伽這類以拉伸為主的運動也是不錯的選擇,有助于緩解肌肉、韌帶的緊張和疲勞,但應注意拉伸的幅度與力度,最好在有正規資質的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個體化鍛煉。
“正骨”屬于手法治療,對有些患者尤其是小關節紊亂的患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恢復作用,但不能治愈。盡管手法治療能夠改變關節之間的不良位置,但小關節的紊亂容易復發,一些退行性疾病,無法通過“正骨”根治。
我們來看看椎間盤常見病變。
首先應當明確診斷患者的癥狀是否由脊柱病變所致,可通過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來診斷。
其次是治療方法的選擇。醫生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病情程度,制定治療方案,有些輕度患者可能通過一次治療就能收獲明顯效果,但有些慢性的勞損性疾患需要更多次數的治療。建議患者應掌握自身疾病的特點,配合醫生做好治療。
運用推拿、針灸、火罐等方法治療疾病,是需要有正規醫學背景的專業醫生才能從事的醫療行為。
如有些肌肉緊張、疲勞不適,在保健機構里做一些舒緩的放松是可以的。但是患有脊柱相關疾病的患者不自知,盲目進行按摩治療,容易造成局部肌肉或關節的損傷,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若有不適,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就診檢查。
【養成良好、正確的坐姿】
1、身體微微向后傾,頸部最好有扶托,保證頸部釋放自身壓力于扶托之上,避免頸部疲勞;
2、手臂自然下垂,最好能放于扶手,一方面可放松肩部肌肉,另一方面也可減少因手臂用力維持自身位置而疲勞;
3、調整辦公桌高低,保證手能與鍵盤平行,視線與電腦屏幕平行;
有空就來一起做套頸 椎 保 健 操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