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
現在,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病人越來越多,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小,癥狀越來越重,應引起人們注意。若把該病簡單歸因于對某種物質(如花粉或蒿草)過敏來解釋,是對病人不負責,也沒有臨床意義。筆者通過觀察、與病患交流,以及在治療中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有以下一些體會,與同道交流。
體虛是發病內因
大部分過敏病癥是虛的表現,肺氣虛、脾虛、腎虛常見。有一位患者患過敏性鼻炎多年,近兩年卻未發病。細究原因,是2年前在春季流產后身體不適,筆者曾用溫補氣血的方子調理兩三個月后,患者自覺體質改善而停藥。當時雖沒有刻意去治療鼻炎,但當年秋季鼻炎就沒有發作。
又有今春診治一患兒的母親,身體羸弱,納呆便溏,畏冷,服補中益氣丸加附子牡蠣方一月左右。近日陪兒子再來看病,提到今年鼻炎癥狀很輕,不服藥亦可堅持。
還有很多無意為之的病例,可以佐證體虛、免疫力低下是過敏性鼻炎發病內因。
受寒是發病外因
一是吃涼性食物,如西瓜、梨、雪糕及冰鎮食品。二是服寒性藥物,如抗生素、清熱解毒類中成藥。三是吹空調、電扇、冷水洗頭;穿輕薄衣物,均可使寒邪侵入人體。
其實,打噴嚏、流清涕是身體驅除寒邪的反應,寒氣去則自止,無須強行阻斷。而且,驅邪反應發生是有條件的,在正氣強的情況下才可能進行。體質強壯者,受邪后身體迅速反應,表現為發熱、咳嗽、流涕癥狀,邪去癥立除。體質差者,到立秋前后肺經氣血旺盛有力量驅邪時,才出現排病現象。力量輕,邪氣重,只能排一部分,故每年這個時候還會排病而發為鼻炎。
治療不當不可忽視
當前,在外感病治療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寒涼性藥物成了普遍現象。外邪侵犯人體,正氣奮起抗爭,表現為發熱、咳嗽、流涕、咽痛、腹瀉等癥狀。此時,正確的治療方法應是因勢利導,用溫散法驅邪外出。雖然,在治療過程中癥狀可能會加重,療程可能會長一些,但結果是身體抵抗力不會被削弱,病情緩解后不易復發。
如果用抗生素或清開靈、蒲地藍、板藍根、雙黃連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類藥物,會有即時療效,可能癥狀改善還比溫散方法快一些,但身體抵抗力下降了,邪氣潛藏到了體內,是閉門留寇的做法。當身體經過休息,正氣逐漸恢復后,或在某種條件(邪氣潛藏的臟腑,該臟經氣旺盛時)下,邪正交爭,臨床表現為病情復發。
還有很多患者,在身體出現皮疹或打噴嚏、喘促等所謂過敏癥狀時,醫生急于求成,使用抗過敏藥物或激素類藥物治療。但使用此類藥物亦阻止了自身的排邪反應,留邪于體內,損傷了身體免疫力,把急性病人治成慢性病,如使過敏性鼻炎發展為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