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個體都是天地間一個個體,任何物件都是萬物中的一個物件。老子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又是相互轉化的,最早提出了相對論的觀點。萬物是相通為一的,沒有分別的,比如創造一物,必須犧牲多物。所以說話做事都要順應自然。
第二章 相對論
原文欣賞
求索解譯
如果天下每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的觀念就自然而然的誕生了;如果每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不善”也就顯而易見了。所以“有”和“無”是相對的;“難”和“易”也是相對成立的;“長”和“短”是相比較而言的;“高”和“下”是互相靠在一起才顯現出來的;“音”和“聲”是相互應和才能分辨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隨才能區分的。
因此,圣賢之人做事,能順應天道,崇尚無為;教導別人總是順應自然,不必開口說教。不干預萬物的生長規律,滋養萬物但是并不占為己有;創造萬物但并不自持有恩;成就萬物但并不居功自傲。正式因為不居功自傲,所以功績才能永世長存。
求索分析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相互依存的,而且可以相互轉化,離開了對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所以為人在世,應該用相對的眼光,全面的眼光,變化的眼光,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做事情應該遵循客觀規律,不能肆意妄為,要順勢而為。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無為而做,就是要順應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不可強求。
在生活中,解決“是非”之爭最好的辦法是讓爭辯雙方反省自身。因為爭辯的言辭本身就是相對的,注定無法解決爭論,倒不如不去爭辯。自己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這就是爭辯的本質。所以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多思考自己的缺點,經常反省自身,從而能夠更深刻的了解問題的本質,從而明白大道,因為大道是無區別的,也沒有爭論的理由了。智慧的人,還能做到謹慎言行,固守本分。智慧的人言談懂得止與自己所知的范圍內,善于利用事實說話,利用自然發展規律來說教,而不是夸夸其談,不切實際。
做一樣美好的東西,不要以占為己有為目的,更不能持對別人有恩,而有恃無恐,胡作非為。成就一番事業時,更不能居功自傲。李白詩“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居功自傲的人大多不會有好的下場,所以無論你在官場,商場,還是職場,一定要明白居功不自傲的道理。
陳鼓應說:“有道的人卻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以“無為”處事,以“不言”行教。”
遨游書海,弘揚國學!就在求索聞道(qiusu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