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9號高考考試試落下帷幕,考生們走下帶有“銷煙”的考場,隨之而來的就是另一個“無聲”的戰場要面對,就是如何填報志愿?可以說志愿是高考最核心問題,報得好能讓你的分數價值發揮到極至,她關乎到你將來從事什么領域的工作,是你實現人生夢想的最大瓶頸。如果說你努力辛苦賺的高考分數是量的積累,那么填好高考志愿才是質的飛躍。考得好,不如報得好,為了高三的莘莘學子們少走報考的彎路,我把這些年沉淀的報考經驗的體會呈獻出來,僅供考生參考。
想報志愿,分數先行:想把志愿報好,報得準,報得隨心,就得把好分數的脈,考生才得以把自己的成績估得準確無誤,否則,就達不到報得滿意的目地。2006年有一位叫張梓萌的同學,他是學理科的,高考考試完事后,他估了518分,成績公布時他得了520分,當年被沈陽理工大學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國家特色專業錄取了。同時有一位叫付堯的同學,高考考試考完后,他估了470分,成績公布時他得了385分,結果沒有考上自己認為理想的大學,只好選擇復讀了。二位不同的結局,前者得益于估分準確,后者沒有把分數估得準成。那么怎樣才能把高考考試的分數估得到位呢?高考考生在考后應回憶自己的答題情況,當得到全國或全省統一下發的參考答案時才能準確估分。如有條件,在拿到試題及參考答案時可各科試題再重新作答一次,然后再對照答案估算自己的分數。盡量不要邊看答案邊估分,也不要帶著主觀情緒估分,以免影響導致估分偏差。估分時要仔細研究采分點,抓住關鍵詞,文科考生不能單純比較語言形式,理科考生則應充分考慮步驟分,但計算題結果得數最好符合標準答案。如果這樣做了,你還覺得不盡人意。就去找教你的各科老師,讓他們幫你估,你要明白教你各科老師可是各科的“專家”,他們在高考這塊陣地可心說神經百戰,他們會調動多年積累的經驗讓你的估分得到精密的定位。估分定位了,你不會高分低報,低分高報,使你在高考中不會留下遺憾。而且估分的準確,會使你現實面對你的分數,準確定位你考的分數在一本分數段,還是二本分數段,或者在高職專分數段,理性定位自己,會讓你在你的考分分數段里找到你報考的完美學校,學到你想學的專業。
走進高校,辨明“真偽”:現在我國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大學共有2492所:普通本科院校844所;高職(專科)院校1288所;獨立學院298所;分校辦學點62個。如此多的高校,一一了解有一定的難度,從如下角度出發吧。1、做為一個考生念書要念個明白,你要報考的學校到底是個什么類型的學校,學校是以文科專業強,還是理工強。文科實力高的高校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對外貿易財經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南開大學。理科實力強的高校有: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2、很多一本、二本院校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掀起過大學改名的一輪小高潮。當時正值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啟動,而其改革的主要內容就“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相比時下,那個時期大學的改名還厚道得很。比如北京外國語學院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但是2006年4月—2007年6月成功更名的大學名單上的學校另有一種風情了:很多高校改名,都搶著冠名諸如“科技”、“理工”、“財經”、“商業”等熱門名詞,坐落于一個小地方,爭取冠個“省會名”、以次體現自己的“高貴地位”。一些大學改名則是為了生存,為了廣招生源,為了獲得更多的撥款,有些則純粹是攀比心和虛榮心在作祟。讓我給你道個明白:石油大學改名為中國石油大學(怕人家不知道自已是中國的一樣!硬要披上“中國“。”愛國“啊!)。太原重型機械學院改名為太原科技大學(原來是一所在國家機械行業中享有盛譽的高等院校,現在就是滿天飛的“大學”中一員而已)!山東農機化學院改名山東工程學院、淄博學院合并又改名為山東理工大學的分量在山東都能排上前三啊!不知道是不是該呼吁下“警惕冒牌的理工大學”。南京經濟學院、江蘇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江蘇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為南京經濟學院后又改名為南京財經大學(這么個極品校名聽上去感覺跟中央財大、上海財大一個檔次吧?錄取分數差不多是一個檔次了,如果高分考生滿懷信心進去后,發現這其實不過是幾年前一本的南京經濟學院加上一個專科江蘇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另上一個成人高校江蘇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合并后的產物而已,會不會痛心疾首呢?)。黑龍江商學院、黑龍江財政專科學校合并后改名為哈爾濱商業大學(丟了省名,換回市名,號稱新中國第一所商業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差一個字,該學校校長為自己的這個創意經常是“沒事偷著樂”,商業化的學校是該叫“商業”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報志愿時,要記住一點就是查好想要報考學校的源源,識破學校的真面目,看看值不值你得的分數報考,以免將來志愿報考完了,還被看不透的學校錄取了,留下終身缺憾。3、獨立學院和民辦本科盡管是本科文憑,填報時還應謹慎再謹慎:獨立學院只借母體大學的名氣,基本上與名牌大學無關;獨立學院是民辦大學,沒有政府的資金投入,經濟上類似企業行為;獨立學院和民辦本科的師資力量非常有限;獨立學院和民辦本科的學風有待提高;獨立學院和民辦本科的本科文憑的含金量被懷疑。但也得清楚,獨立學院畢業后的學生至少是本科學歷,在招聘錄用、考研、公務員報考及其他方面待遇等與其他公辦本科完全相同。4、讀高職(專科)院校也不能隨意出手:要看是否國家級重點建設示范院校;要看是否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專業的;要看是否國家精品專業的;是否國家實訓基地。上述這幾項全國水平指標來評價高職(專科)院校,就業競爭力也是全國性的。但不泛也有許多好的專業科院校,如“985”和“211工程”高校或部屬院校里的專科,如北京交通大學、南昌大學、中國民航大學,上海海關學院等。這些院校的專科錄取分數一般在二本控制線之上。
總之,上大學是你人生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報考院校也是個是非常嚴肅的事,我們上大學就得把要讀的大學弄個明明白白,你讀的學校到底是什么級別的學校,如此才能看清大學的廬山真面目,到底自已想去的大學值得念不念。
專業霧都,通曉走出:說到報考專業的事可以說就像高中學過的李白一首詩歌一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因為考大學的第一要素就是專業問題,他會涉及考生將來從事什么行業的問題。必須清楚的是,全國大學設有的專業共有1251個:本科專業461個,其中新專業25個(與新興產來相關);高職(專科)專業790個。大學的專業如同商場的商品,琳瑯滿目,給人一種亂花慚欲迷人眼的感覺。并且高校“招生簡介”信息量來得不足:難懂,專業介紹學術味濃,很難看懂事;限制,專業太多,太細,家長和考生弄不明白;廣告,每個專業都說好,沒有告訴哪個專業最好,差的也不可能指出。這就要求考在報考時睜著眼睛看大學專業,不能閉著眼睛摸“魚”了。1、考生選擇專業時,要看看自已的性格,還要看看自已的個性,更要看看孩自己對哪些專業感興趣,如果考生選的專業沒有興趣,學起來不認真,將來也不會有發展的。例如對數字不“感冒”的考生如果選擇了會計、金融等對數學要求較高的專業,學習過程可能就比較吃力,畢業后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的意愿也不大。2大學設置的專業不分“好壞”,招生中的“熱門專業”并不是某個專業實力高低的劃分,“熱”或“冷”只取決于填報的人數。近幾年本科畢業生人數排在前10位的專業幾乎示發生變化,依次為:計算機與技術、法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英語、臨床醫學、土木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所謂的“冷專業”有機械、造船、鋼鐵、化工、紡織、煤炭、汽車、制藥、地質、水利水電等。但要說明的是,現在熱門專業,就業率并不高。麥可思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就業遇冷不乏法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等一些經常需要高分第一志愿報考的熱門專業。而經常被作為調劑專業的地質類、礦業類、水利類、機械類專業,如地質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等專業,卻在就業中以熱門搶手的姿態上榜,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堪稱冷門專業的逆襲,摘掉了“傻大粗黑”專業的帽子。3、學校及專業選擇:不看校名看專業排名。現在網上已經有各學校的專業的排名了。不是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而是根據專業實力劃分檔A+、A、B+、B(實力由A+、A、B+、B依次遞減,A+實力最強,一般為國家重點學科)等等。有幾所非超一流學校的專業在國內是一流的,我舉幾個例子:福建農業的大學的農學(A+),哈爾濱理工的電氣工程及自動化(以前是中科院的直接參與的專業,前幾年專業的教授還進了中科院)、曲阜師范大學的數學與應用科學(B+)、吉林農業大學的特殊專業家政學、南華大學的特殊專業核工程。4、現在的大學專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的需要,文理兼招的專業作為考生更得看清,比如經濟學專業包括(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財政學、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貿易經濟、保險、海洋經濟、金融工程、稅務、信用管理、網絡經濟、體育經濟、投資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能源經濟),這些專業文理都招的專業。
這幾個問題你在報考之前考慮清楚了,你還有什么愁的嗎?你就會闖過朦朧的專業境界,插上翅膀飛向流連忘返的圣地。
地域不論,就業就行:現在的家長和考生都心儀北、上、天、廣、這些地方的大學,無可厚非。考生應該記住,去哪里讀書都是為了就業,就不要怕去離大城市遠的地方。上大學跟就業是兩回事的,用人單位不因為你在哪讀書,而是看你的能力說話。求學千里走西口,大西北也有你值得品讀的校園,例如蘭州大學、內蒙古大學、青海農業大學等。東北地區最特別的地方是她的豐富性,正是她的豐富性,使得東北地區的高等教育也綻放著別樣的瑰麗,如東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電力大學等。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北風”,都有我們心愛的校園。這里的學校也有很多在部委工作的,各省城工作的。我遇到一位在咱們朝陽師專上學的一位學生,當然是前幾年畢業生,現在在北京工作,還有了房子,現在過得很如意。有在上海交大,北大的,北師大的求學的學生不一定在經濟發達的地方留下,在一些偏遠的地方工作也是大有人在的。上述這些,就是說考生在報考的時候,不能局限于一時一地,不單單看一處,要看到全國的各地區的學校,就看一個地域的學校是不行的,要看你讀的大學畢業后就業如何,哪才是真正的問題結癥所在。最近幾年我報考時有很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到離家太遠的地方去念書,愿意在本省或者在家附近的地方就讀,這樣的問題也得辯證的看,現在家里多數就一個孩子,考慮的事情多,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牢記了古訓,父母在不遠游,但現在是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這些因素不用考慮的,不只在中國的各地的高校,甚至到外國的高校,只要孩子有遠大的前程,我們做為父母的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就讀,因為局限在一個地區之內有的學校不是那么理想的,還會影響孩子的前途的。成名的老一輩們,多數都是漂洋過海的,到發達的地方上學會學到超前的觀念意識,做出了驚人業績機會大一些。
大學讀書,錢也是事:2000年各高校生均學費達到了5000元左右。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院校的學費更是“后來者居上”,尤其是獨立學院(國家明確規定,獨立學院是民高校教育的組成部分),生均學費達到了14000元左右,是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兩倍。選拔優秀人才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上大學,各級政府和各校都先后“修筑”了N條讓你免交或少交學費的路徑。當你即將跨進大學的門檻時,可以看一看有沒有適合你的那一條。1、國家獎助學金:中央下放頒布的一系列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的政策,既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又鼓勵學業優秀學生。其中,解決生活費問題,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勤工助學等為輔;解決學費、住宿費問題,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以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為輔。(1)國家助學金,獎勵對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勵標準,具體標準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圍確定,可以分為2~3檔,獎勵人數,每年資助34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占在校生總數的20﹪。(2)國家獎學金:獎勵對象,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中優秀的學生,對辦學水平較高的高校和以國家需要的特殊學科專業為主的高校予以適當傾斜;獎勵標準:每人每年獎勵8000元;每年獎勵5萬名特別優秀的學生。(3)國家勵志獎學金: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中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勵標準:每人每年獎勵資助5000元;獎勵人數:每年51萬名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獲得資助,約占在校生總數的3﹪。(4)西部開發助學工程:中西部20個省(市、自治區)新入學的部屬和省屬重點高等院校特困生;每人資助2萬元,受資助學生在校期間的學費由所在院校減免50﹪;獎勵人數:2080。2、免費師范生:200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鼓勵更多的優秀考生終身做教育工作者,為培養造就大批優秀教師和教育家奠定基礎。同時,國家鼓勵各級地方政和地方師范院校有條件地實施師范生免費制度,讓教育真正成為最受尊重的事業。目前遼寧省就是如下師范學校免費,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四年在校期間免繳學費、住宿費、并領取生活補助。3中外合作辦學知名學校有寧波丁若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學院。但這幾所學校截止2012年,每學年學費為60000元。項目的收費標準每學年為15000—25000元不等。引起考生注意,即使在國內念二年的,到國外念二年的學費也是昂貴的。
是的現在我國經濟發展了,但也有很多貧困的家庭供孩子上學有一定的經濟困難,經濟條件供孩子念書吃力和家庭就考慮前兩個因素,孩子不會因為經濟耽誤前途;經濟條件小康的,可以想想第3因素,學生在國內讀完后,再到國外就讀,比全在國內就讀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學生將來有一個好的未來機會大一些。
大學招生,“怪事連篇”:1、“冷”專業:能否枯木逢春?2011年浙江大學哲學系僅有三名本科生畢業,這就意味著在浙江大學5000多名本科畢業生中,出自哲學系的只有三人,而且僅為往年哲學系畢業生人數的十分之一。武漢某職業學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原計劃招生120人,結果只招到16人,堪稱2011年高職學校的最冷專業。說明,由于考生對專業屬性和發展方向不甚了解,很多專業被冷落。但專業的冷或熱,與其好或不好沒有直接聯系。其實冷與熱取決于考生的認識角度,不可一味地相信外界所謂的冷與熱,要從社會的長遠角度以及自身的發展意愿來權衡救專業與自身的契合度。2金融、財經專業,光環不減,風采依舊:這兩年金融、財經專業熱得了不得,比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北京招生專業中,其與法國高等蘭斯管理學院合作培養的工商管理(中法蘭斯)專業最熱門,錄取的最高分達到653分;理科最熱專業為金融專業,最高分達到660分。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專業第一志愿報考比例(即考生報考專業的人數比專業計劃招錄人數)統計情況中,會計(ACCA方向)為9.8:1,金融學(風險管理與精算方向)為9.7:1,金融學(金融學數學方向)為6:1,審計學為4.7:1。強調的是金融財會專業一直都是高溫不降,這類專業的畢業生基數大,競爭也十分激烈,但這仍然阻止不了考生的報考熱情。在填報志愿時,欲報考這類專業的考生一定要分析自己的分數優勢,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冒險,最好服從調劑,因為可能會只因一兩分的差距就被拒之門外。3工科專業:備受青睞的“金飯碗”:今年華北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在河南依舊最為熱門,上線人數和招生計劃比例超過25:1。在四川一些行業性突出的院校,如航空類、交通類等院校表現型強勁,生源相對較好。成都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質)、勘查技術與工程(工程地質)、核工程與核技術四個專業——志愿錄取率為100/100,其中,土木工程專業錄取線高一本線16分。在上海與往年類似,海事類專業、院校依然雄據一本院校投檔線的前列。說明一下,由于行業性質、工作環境、經濟收入等方面的差別,使得應用性較強的土木工程、石油工程、海事等專業成為報考的熱門。這類專業的畢業生基本不愁工作,很多過都是單位主動上門要人。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類專業的本科課程相對來說比較繁重,實習作業也很多,且畢業后的工作地點大多數是偏遠的艱苦地區,若考慮吃不了苦,就很難堅持下來。4高職專科院校因地域的不同兩重天:(1)孤芳無人賞,事出必有因:2011在山東,高職專科錄取形勢急轉直下,即使專科錄取線已經降到180分,仍有超過4萬招生計劃落空;在河南,專科二批5萬多過線考生沒填志愿……類似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這年全國高考招生計劃是675萬,高職高專招生計劃是326萬,接近50/100,高等職業教育占每年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很多高職院校的招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必須說明一點,高職遭遇生源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僅由于人們重文憑的觀念所致,還與高職院校自身建設不足、缺乏辦學特色、人才培養機制與市場要求脫節等有密切關系。高職院校對于動手能力較強但分數不太理想的考生其實是不錯的選擇,只是高職院校多而雜亂,在選擇時一定要將各院校的實力、師資等情況了解清楚,且宜選擇操作性和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如汽車整形技術、康復治療技術等。(2)曲線救國,真成!在大多數家長和考生的傳統觀念里,考上本科才算是考上了大學。但廣東考生卻對此事看得開,“與其要一張兌水的文憑,還不如扎扎實實地學一門技術”。眾所周知,廣東的本科錄取率較其他省份偏低,每年60萬人中近七成都被高職院校錄取。廣東考生不以上不了本科為羞,今年,不少已被二本B類高價大學錄取的考生,甚至放棄了本科的金漆文憑,寧愿在大專“訂單班”里學一技之長。所謂“訂單班”說來也頗具地方特色,最初是廣東地的企業向職校訂下培養定向對口人才,畢業后直接到該企業就業,近年來因為許多國企和跨國名企的加入,使畢業生從“草根”一躍成為“精英”。畢業后直接晉身知名企業,不愧為一條曲線救國的光明坦途,也難怪眾多二本壓線生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它了。5性別歧視,你“中招”了嗎?高考,目前是國內最公平的全民大考之一。由此推論,大學招生制度也應該是公平的,而近日,部分高校偏偏因為招生中的性別歧視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中國人民大學的小語種專業在北京文科的女生分數線為614分,男生分數線601分,高出男生13分析;國際關系學院在廣東文科女生投檔線624,男生投檔線601分,高出23分,理科女生投檔線628分,男生投檔線609分,高出19分。按性別劃定錄取線,實在讓廣大女同胞無法理解,據有關高校回應,此舉實際上是為了調和男女在校生人數比例的平衡。6、名校掐尖,各據一方:在連年擴招的大環境下,雖然高考很難再被稱為“獨木橋”, 但這一比喻放在金字塔尖中國一流大學的競爭上,仍然是貼切的。高考分數排名靠前的學生流向哪些大學?這些大學的生源又有哪些特征?今年,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別敦榮及其博士生葉本剛作了一項研究,即《2005~2010年“985工程”大學本科生源質量統計分析》,對三十多所“985”大學近六年來的招生質量進行了統計排名。以2011年高校在河南錄取的理科平均分數為例,清華大學高達683分,而同為“985”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僅603分;在統籌過后的生源質量上,清華大學又以高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85.62的明顯的優勢領先。針對這種現象,專家認為,造成“985”大學優質生源地域差異,表面上看,是由于“985”大學招生錄取人數的差異,即源于我國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計劃制度。但從根本上說,是由各省市經濟、文化、人口、教育等發展不均衡的特殊國情所造成。經濟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對“985”大學生支持力度大,其城市文化也更富有吸引力,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考生更愿意報考分布在這個些地方的“985工程“大學。看來,還有是要學會鉆大眾心理的空子,才能。輕松上名校啊!7、考生是上帝,高校狂“喊餓”:今年各大高校的征集比往更加火熱,以往不在一本批次實行征集志愿的省份,今年也破例施行。比如山東省本科一批首次實行征集志愿,在文史類向社會征集志愿者的60多所學校中,超過一半學校的英語專業“喊餓”;另個,漢語言文學專業類別、法學等也成為缺額較多的專業之一。本科一批一志愿錄取情況代表了一本線上高分考生“熱衷”報考的大學生和專業,而首次向社會公布的一本高校征集志愿專業及其缺額,從某種程度上則意味著考生在報考選擇上的“不熱衷”。訂證一下,這些報考的“怪”現象是最近兩年(2011年、2012年)考生報考時存在的現象,能為我們這屆畢業生提供報考參數的。
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當中,現實是最殘酷的,大學也不是向考生盡然敞開胸懷的。我說的這些就一個目的就是要告訴考生,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志愿是張單程票,大學是你的目的地。沒有返程,不能反悔,每一分都必須用到實處。因為理想中的大學,你,必須一擊即中。(王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