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我的「視頻號」,我每天會快評一件當日的熱點事件,請你麻溜的關注起來吧(進入之后,點擊頭像,再點擊關注按鈕)。「視頻號」上的內容輸出,更接近無文本的口述,想到哪說到哪,像是鄰家帥哥在和你嘮嗑。
另外,「視頻號」的「直播」功能正在灰度中,今天我已經看到「小道消息」的馮大輝在做測試,效果還是不錯的。等我有「直播」資格時,我會在「視頻號」里隨時隨地悍然發起直播,爭取每次都給你們抽個大獎。
所以,老鐵們、集美們,趕緊關注起來吧。
進入今天的正題:
截圖不能作為證據,這應是社交網絡信條之一。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是網絡寫手主流創作手段之一。
如果,你掌握了這兩條,再看到「上海名媛」事件登上熱搜第一,肯定會啞然失笑。
假事件引發真討論,且是大面積的討論,那一定是某些元素擊中了的大眾的情緒。
真正的名媛,大眾是接觸不到的,所臨摹出的東西,近似于農民想象皇帝用著金斧頭砍柴那般。在巨大的階層鴻溝面前,人們只會沉默或仰視,感嘆命運的不公,總體心態是憋屈的。
但若有一份「材料」顯示,大批的妙齡女子在用拼團的方式偽造「名媛」人設,人們憋屈的心理一下子得到了釋放:看吧,我就說嘛,同樣是年紀輕輕的小女孩,憑啥我買個優衣庫還精打細算,她們就能天天高檔酒店下午茶啊?果然是假的。
焦慮像個被扎破的氣球,一下子消散了許多。方覺踏踏實實上班才是正道,那些小紅書上的浮華都是假的。
可人們越在意這種假人設,越是證明自己活得不輕松。因為本來就是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夏蟲不可語冰的不同次元,相安無事最好不過了。假名媛雖然作弊了,可你們拿的就不是一張答卷啊。
所以說,我們如何看待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呢?
我有一個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某年你們的表嫂過生日,我送了她一塊中規中矩的腕表。她拿到手里后,我說戴上看看吧。她不接話茬,拿起手機,打開攝像頭,從拆箱開始講解,變換好幾個姿勢,想了二十分鐘文案,最后po到某個社交平臺上。那一夜,她是看著紛至沓來的點贊睡著的。
我也沒好到哪去,朋友圈曬個東西,點贊少了,感覺東西都白買了。
人多少都有點虛榮心,人多少給自己謀劃了一種超我的設定,我們不以此過活罷了,不必活在他人的評價里。
在某些以分享好物為主題的平臺,那些「靚男靚女」的物欲卻放大了好多倍。雁過留痕是必然的,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留痕。
這是一種「非主流的生活方式」,你嘲笑的那些「名媛」,也是拿著真金白銀去了寶格麗酒店的落地窗前凹了個造型,本質上不是社會不穩定因素,反而促進了消費。
擁有「非主流生活方式」的人,組成了自己的圈子,有一套屬于他們的話語體系,井水不犯河水,她們對天天坐地鐵的你沒有任何企圖心。那個花500塊錢潛入其中的人,反而像個野蠻粗鄙的家伙,以販賣另一種圈子的隱私來換取關注度,這比「假名媛」壞多了。
我有一個足球群,隊友的群昵稱都是海淀梅西、知春路C羅這種,若群名叫「世界足球名將」,哪天恰巧我們聊的又是如何拼團買雙耐克的袋鼠皮球鞋,備不住有些壞種截圖出去,發個文章,博大家一笑呢。
自媒體的選題困境越來越明顯了,聳人聽聞的元素無非就是:超越性別的性愛、跨越年齡的不倫之戀、令人咂舌的婚姻戀情、矯飾浮夸的生活方式、俯拾皆是的綠茶海王……
「假名媛」的事上到熱搜第一,未來更多離奇事件正在流水線上密集組裝。人們對亞文化或非主流生活方式鞭撻、嘲弄的熱情,遠遠超過解救困頓中的自己。
當然,針對這種困頓,也還有各種割韭菜培訓課程等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