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陽明合病:小柴胡加石膏湯、小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大小柴胡湯合瀉心湯。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陽與陽明合病,其病或重在少陽或重在陽明,重在少陽,用小柴胡湯,重在陽明,用大承氣湯。
★少陽、陽明合病發熱:代表方證:小柴胡加石膏湯證;取小柴胡湯加石膏,再加葛根、連翹,兩解太陽、陽明之熱;連翹、桔梗利咽止痛。
★太陽與陽明合病:葛根湯、葛根芩連湯、桂枝加葛根湯、大青龍湯、越婢湯、桂二越一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 嘔 太陽有邪未盡)。太陽少陽合病:柴胡桂枝湯、黃芩湯。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主之;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太陽、少陽、陽明合病:小柴胡湯合葛根湯;小柴胡和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合越婢湯。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太陽、少陽、陽明合病發熱代表方證:小柴胡湯合葛根湯證(有汗者合桂枝湯,或桂枝加葛根湯)★小柴胡湯合用葛根湯治療各種高熱,不論內兒科之感冒、支氣管炎、肺炎,或皮科的病毒疹、藥疹、感染性蕁麻疹、丹毒、紅皮病等,適證使用之機會尤多,臨床屢用屢驗,堪稱經典合方,不可等閑視之。此合方對應太陽、少陽、陽明三陽合病之病機。辨證主要抓住:發熱、惡寒、無汗之太陽表實證,又見稍疲倦、默默不欲食、欲嘔、口苦口干、咽干、脈弦細或弦數等少陽、陽明見證者。若煩躁而渴,乃明顯陽明有熱,應加生石膏;咽痛,加桔梗,咽痛甚者,可再加山豆根、板藍根等;稍夾濕者,加蒼術、茯苓等。
使用此合方時,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必須在病人正發寒熱時服藥,若在兩次發熱間隙服用,效果不佳甚或無效。曾治一例銀屑病紅皮病高熱,筆者處方完后,叮囑須在病人出現寒熱時服藥,但主管醫生未遵囑給藥,結果當晚仍發高熱。次晚寒熱再作時,立即處方用藥,其熱即退。可見,服藥時機的選擇很重要。
二是,對于已誤用過寒涼藥物,表邪郁閉甚深的病例,非大劑量麻黃解表難以得暢汗,但此時臨床常難以把握麻、桂具體劑量。故筆者常在一日內,予本方1劑到2劑,甚至3劑,方始得透汗,但過汗后也會出現一些意外。
★三陽合病,兼夾濕濁者,見舌苔淡黃厚膩,為濕濁之證據,加蒼術、茯苓對應之,尚嫌單薄。故仍高熱反復,后改方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小柴胡湯合三仁湯,對應濕濁之力度加大,故最終熱退病愈。
★三陽經合病:
太陽少陽合病:柴胡桂枝湯、黃芩湯。
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葛根芩連湯、桂枝加葛根湯、大青龍湯、越婢湯、桂二越一湯。
少陽陽明合病:小柴胡加石膏湯、小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大小柴胡湯合瀉心湯。
太陽、少陽、陽明合病:小柴胡湯合葛根湯、小柴胡湯和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合越婢湯等。
合病
32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癥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腹瀉的,用葛根湯主治。
33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癥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嘔吐而不腹瀉,用葛根加半夏湯主治。
36太陽與陽明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出現氣喘而胸部脹悶的,表明表邪郁閉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黃湯發汗解表。
48太陽與陽明并病,是在太陽病初起的時候,因發汗太輕,汗出不透徹,邪未盡解,內迫于里,邪氣由太陽轉屬陽明,于是出現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癥狀。如果二陽并病而太陽表證未解的,不能同發汗法治療,誤用攻下,就會引起變證,這種情況可以用輕微發汗法治療。如果病人出現滿面通紅的,這是邪氣郁滯在肌表,應當用發汗法及熏蒸法治療。如果太陽病發汗太輕,汗出不透,本應當汗出卻不能汗出,邪熱郁滯而不能外泄,病人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短氣,全身難受,不可名狀,不知痛處,一時腹中疼痛,一時四肢疼痛,觸按不到確切疼痛的部位,這都是汗出不透徹、邪氣郁滯所致,應當再行發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呢?是因為病人脈象澀,為邪氣郁滯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
142太陽與少陽兩經并病,出現頭痛項強,或者眩暈昏冒,時而心下痞塞硬結、如結胸狀的,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千萬不能發汗。誤用發汗就會出現譫語、脈弦,如果經過五天,仍然譫語不停止的,應當針刺期門,以泄其邪。
143婦女外感風邪,癥見發熱畏寒,適逢月經來潮,經過七八天,發熱退而身體涼,脈象變遲,胸脅下滿悶疼痛,好象結胸一樣,譫語的,這是熱入血室,應當針刺期門穴,以泄其實邪。
171太陽病未解,又并發少陽病,出現胃脘部痞結脹硬,頸項拘急不舒,頭目昏眩等證的,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諸穴,千萬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172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邪熱下迫腸胃,而出現自下痢的,用黃芩湯,如果嘔吐的,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治。
219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轉側困難,口中麻木不仁,面部垢濁,譫語,小便失禁,如見身熱、自汗出的,是邪熱偏重于陽明,用白虎湯主治。如果用發汗法治療,就會使譫語更甚;如果妄行攻下,就會造成額上出汗,四肢冰冷的變證。
220太陽陽明兩經并病,太陽表證已解,僅只見發潮熱,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難而譫語的,是屬陽明里實,攻下里實就可痊愈,適宜用大承氣湯。
231陽明中風,脈象弦浮而大,全腹脹滿,兩脅及心下疼痛,按壓很久而氣仍不暢通,鼻中干燥,無汗,嗜睡,全身肌膚及目都發黃,小便解出困難,發潮熱,呃逆不斷,耳前后部腫脹。證屬三陽合病,治療當先用針刺法以泄里熱。刺后里熱得泄,病情稍減,而太陽、少陽證未除,病經過了十天,脈象弦浮的,可給予小柴胡湯以解少陽之邪。
268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俱病,其脈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閉合就會出汗。
二陽合病(蔡長福)
二陽合病難出汗,二陽合病葛根湯;
少陽癥狀口中苦,柴胡去半栝樓良;
二陽熱病大柴胡,嘔逆腹脹大柴湯;
二陽外感高壓癥,桂枝柴胡承氣湯;
此方能治三高癥,高壓血糖用自良;
二陽熱病甲亢病,柴胡龍骨牡蠣湯。
(三陽有合病而三陰無合病不可不知也)
傷寒合病脈浮長。長是陽明浮太陽。目痛鼻干知屬胃。(陽明)
頭疼腰痛是膀胱。(太陽)
少陽 中得長脈。少陽之病合陽明。
弦脈浮而長者。太陽、陽明合病。浮而弦者。太陽、少陽合病。弦而長。外有少陽證者。少陽小便不者氣俱
★少陽陽明合病:小柴胡加石膏湯、小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大小柴胡湯合瀉心湯。
少陽之病宜和解而忌汗、吐、下法,陽明里熱結實宜用下法。若誤用下法,則少陽易成結胸、成痞,后果嚴重。“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其確有“發潮熱”一證,然“大便溏”可見陽明未成實,胃為陽土,其氣不降,多呈陽熱之氣亢而向上、向外之象……若與燥熱相結,成燥屎阻結于胃腸,腑氣不降則見陽明腑證(潮熱、不大便、譫語、小便數、腹脹滿、繞臍痛、脈沉實等癥),且有“胸脅滿”一證,可見少陽證為主,少陽之邪還沒有完全進入陽明,陽明熱邪還未成實。雖有陽明之熱,但比燥實之熱要輕。故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之樞。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苔白者,可與小柴胡湯。”此條是少陽與陽明合病,脅下硬滿是少陽病的一個主要癥狀,是少陽之氣不和,嘔是胃氣上逆。不大便屬于陽明病,而陽明病不大便應用大柴胡湯,但其舌苔應黃,此處舌苔白,應是少陽之苔,說明邪在少陽還未入陽明。且此處的不大便并不是陽明燥熱,而是肝膽之氣郁結,上焦不通所致,小柴胡湯能疏通三焦,上焦得通,氣就得利,津液得下,大便自通。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此處是陽明與少陽同時受邪,陽明屬腸胃,少陽屬膽,陽明之熱邪與少陽之火相交熾而以陽明之邪較重,可見下利,脈滑,有宿食,此種下利當是熱結旁流。其脈滑而數者,當屬實證,雖有少陽之證,然應從陽明辨治而下之,用大承氣湯。
少陽與陽明合病,其病或重在少陽或重在陽明,重在少陽,用小柴胡湯,重在陽明,用大承氣湯。
★少陽、陽明合病發熱 代表方證:小柴胡加石膏湯證
病機:疾病初起,邪郁太陽之表而發寒熱。正氣本有足夠力量使外邪控制在太陽。稍用辛溫解表之助即可解。但由于醫誤用寒涼,自傷正氣,邪氣趁虛而入。或病邪來勢太甚太急,而越過太陽藩籬,正氣不足但尚有足夠力量抵抗。
診斷依據:見少陽之寒熱、默默、不欲食、欲嘔、口苦、脈弦(細),又見陽明之口干燥渴、脈數等見癥,太陽表證多不明顯。
病案舉例:甲流高熱(疑診)
2009年12月,正值北京甲流爆發時期,多個學校停課。某一家6口人,5人先后出現發熱。電話詢診,5人癥狀基本相似,唯發熱高低不同。發熱最高39.1℃,伴微惡風,汗出不明顯,口干,咽痛,咳嗽,胸痛甚,大腿肌肉痛甚,乏力,胃納不佳,時欲嘔,二便尚可,舌脈未見。
筆者考慮甲流,囑一家人不要外出。六經辨證,考慮此屬少陽、陽明合病。故予小柴胡湯加石膏加減。
組方:柴胡24克,黃芩10克,法半夏12克,黨參10克,生石膏60克,葛根25克,連翹15克。桔梗10克,生姜10克,大棗20克,甘草10克,2劑。囑2劑合煎。
結果,5人處方基本相似,其中3人在1天之內退熱,1人2天之內(其母)退熱,1人在3天之內(其堂弟)退熱。其母親體質偏差,熱退后出現咳嗽頻繁,以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加減治療,10天后痊愈。
按:發熱,微惡風,太陽表證之證據;但結合咽痛、乏力、納差、時欲嘔,說明病邪已越過太陽藩籬進入少陽;口干,陽明證據。故取小柴胡湯加石膏,再加葛根、連翹,兩解太陽、陽明之熱;連翹、桔梗利咽止痛。
★太陽與陽明合病
但是如果要把它講得復雜一點,還是有一些可以說的。比如說,象它第二條,他寫說“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在傷寒論里面,對于兩條經的病,有一類的病稱之為合病,有一類的病稱之為并病,那合病跟并病怎么分呢?在傷寒論里面如果是太陽經在發太陽病,而同時他的另外一條經比如說陽明經也在發陽明病,這樣兩條經一起在病稱之為合病。如果是太陽經的病,經過這個轉的過程,慢慢變成陽明病,在它這個病邪開始脫離太陽區塊,掛到陽明區塊了,就好象頭已經走到陽明,尾巴還在太陽,那樣子從這個區塊傳到那個區塊的傳的過程,稱之為并病。就是這個書里通常最大范圍的意義是這個樣子的。太陽病跟陽明病又如何合病?其實在臨床上面啊,我們如果看到有清楚的陽明病的病狀出來的話,其實你就不太可能在里面找到它有沒有攙雜太陽了。為什么?因為陽明的脈是洪大的,既然脈都已經洪大了,脈有沒有浮就根本已經沒有什么把的意義了。因為洪大的脈有浮沒有浮都已經被它遮蓋掉了。那我們都知道說太陽病的特征是這個人,他會怕風怕冷;陽明病的特征是這個人不但不怕風不怕冷,反而是出大汗要把衣服都脫掉的,那這個合病起來是什么樣子?那剛好衣服不增不減象沒病一樣的。所以這個太陽陽明合病一定要抓一個什么主證,其實抓起來還是有一點困難的。
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 嘔 喘而胸滿)
★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葛根芩連湯、桂枝加葛根湯、大青龍湯、越婢湯、桂二越一湯。
★太陽陽明合病,有太陽表證,表證宜汗解而忌攻下,攻下使邪內陷,導致結胸,痞證等; 陽明病屬于多實多熱,但需分清是在經還是在腑,是有形邪熱還是無形邪熱,所以治療時就有當下、不當下、禁汗、禁火等治療禁忌。“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治法只須先解太陽之表,表解而陽明之里自和矣。若利,宜葛根湯,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太陽與陽明合病,但言下利,可見下利是本證主要的臨床癥狀,其病機應為太陽外感表邪,表邪郁閉于內,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使胃中津液不能轉輸到脾,脾不能輸布津液到肺,則水谷精微物質無處可去,被迫下趨于大腸而作下利。此即太陽之邪內入于陽明胃腸。因此,病以太陽病為主,用葛根湯。葛根湯能止利且兼解表之功,乃太陽病階段解表發汗劑。加葛根有同行津液,利二便而治上渴下利之效。太陽與陽明合病而下利,用葛根湯是以太陽為主,陽明為從的治療原則。《傷寒論》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此處,太陽與陽明合病,其主要癥狀是“不下利但嘔”,外感表邪侵犯太陽,表邪不解,正氣固護奮起而抗邪而不能顧里,造成里氣不和,可見下利,也可見不下利但嘔。以葛根湯治療表邪,里氣自然得護而調和,因其嘔而加半夏。其治療同樣是以太陽為主,陽明治療為從的原則。《傷寒論》第36條云:“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此處“喘而胸滿”是太陽邪盛,表氣郁閉,肺失宣降而喘、胸滿。太陽與陽明之證同時存在,但依舊以太陽之邪為主,故以麻黃湯發汗散寒啟閉。可見,在太陽與陽明合病的情況下,可出現不通的癥狀,如下利、嘔、喘、胸滿,但其治療原則是不變的,通常以治療太陽之邪為主,太陽之邪得解,則陽明之邪自愈。
★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 嘔 太陽有邪未盡)。太陽少陽合病:柴胡桂枝湯、黃芩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表證宜以汗法,而少陽證忌汗、吐、下法。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主之;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對于此條,普遍認為是有合病之名而無合病之實。此方中無一味解表治療太陽病的藥,說明此時,太陽病已罷。方中黃芩入膽經,主治氣分。芍藥入肝經,屬血分藥,提示下利屬膽火內郁,波及大腸,氣分有熱涉及血分,說明邪已在少陽。然以無一味解表之藥,就斷定無太陽病未免太過武斷。此處正是體現了仲景在治療合病時的思路。《醫方集解》稱之為“萬世治痢之祖方”。少陽之熱邪內迫腸胃而致下利,因少陽證忌汗、吐、下法,此處當用清法。少陽之邪熱一解,少陽樞機則利,太陽之邪因而自解。本方與葛根湯均治下利,黃芩湯是清肝膽之熱,治肝膽熱性下利……下利黏膩。葛根湯表證為主,表里兼治,屬氣分之水樣瀉。
柴胡桂枝湯與黃芩湯又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柴胡桂枝湯為太陽與少陽并病之證。少陽病又兼有太陽未盡之邪,此時宜和解兼治其表。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不可下,下則結胸,以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兼解太陽之表。太陽病向少陽病發展,一般都是太陽病消失后,少陽病癥狀才典型,黃芩湯就是此例。小柴胡湯加減中“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湯”也是兼治太陽,不過此時少陽半表半里癥狀已很典型,而太陽表癥狀已不甚明顯,所以此方只以桂枝一味即可。同為太陽少陽合并病,黃芩湯只需要治里,而柴胡桂枝湯則要表里兼顧。
★太陽、少陽、陽明合病:
小柴胡湯合葛根湯
小柴胡和麻杏石甘湯
小柴胡湯合越婢湯
★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合病,太陽表證宜汗,陽明里證宜下,少陽半表半里宜和解。那么三陽合病治療當如何應用。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此條中三陽經之熱邪甚,三陽經氣不利,少陽屬膽,膽府位于中焦,又主氣機疏泄,樞轉機體氣血陰陽的上下升降內外出入。具體到表里之間氣機的運動,少陽位于半表半里,又主持樞機,自然具有樞轉表里陽氣內外出入的功能。少陽樞機不利則身重而難以轉側,陽明胃腸病則腹滿,陽明胃熱蒸于上則出現口不仁面垢,陽明胃中有熱則出現譫語神昏,熱邪逼迫膀胱則小便不能控制而遺尿。發病之初是太陽、少陽、陽明同時受病,然隨著病情的發展變化,太陽與少陽之邪已減,逐漸歸于陽明經邪而出現陽明經里熱熾盛。雖是陽明病,但此條并無“潮熱”“大便硬結”“脈沉實”等癥,故不用承氣湯類,要用白虎湯清熱生津。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條雖沒有明確寫出三陽合病的治法,但在文中,提出了三陽合病的之脈。浮為太陽之脈,大為陽明之脈,上關上是言脈勢有余,長直有力,與少陽之弦脈相同。可見,脈浮大,上關上為三陽合病之脈象。而但欲眠睡,是三陽合病,熱邪較盛,三陽經郁熱之氣上蒸于頭目,而令人神昏但欲眠睡。陽明熱盛,熱邪迫津液外出而見盜汗。可見此條亦是三陽合病,以陽明熱盛為主。
《傷寒論》三陰三陽辨證也是各有各的界限和范圍,對于疾病的治療要根據各自的證候特點,宗仲景之本意來繼承與發展三陰三陽辨證論治體系及疾病的診療規范。合病概念的確立,從一個側面闡釋了傷寒發病臨床表現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它補充了六經分證的不足。合病的治療要遵循六經病的治療原則,如太陽病宜發汗外解,少陽病宜用和解之法,陽明病宜用下法,然在遵循六經病的治療原則的同時也要重視三陽經各經治法的禁忌,如太陽病禁下法,少陽病禁汗、吐、下法,陽明病禁汗法等,違反治療原則和禁忌,則易出現變證、壞證、甚至加重病情,危及生命。在遵循相應的治則治法情況下,“臨證中當注意癥狀的主次先后,詳審病機,分輕重緩急”,從而判斷是以哪經病變為主,哪經病變為從。要協調相互間的矛盾,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兼顧次要矛盾。
★太陽、少陽、陽明合病發熱
病機:與少陽陽明合病情況相似,唯太陽之表邪郁明顯。
診斷依據:既見邪郁太陽之發熱、惡寒(或無汗、或有汗),又見少陽之寒熱往來、默默、不欲食、欲嘔、口苦、脈弦(細),又見陽明之口干、脈數等見癥。
代表方證:小柴胡湯合葛根湯證(有汗者合桂枝湯,或桂枝加葛根湯)
病案舉例:肺部感染高熱
劉某,女性,26歲。初診2009年8月5日。發熱3天,自服中西藥退熱后體溫37.3℃。惡風、汗出,口稍干,精神胃納欠佳,咳嗽,陣發性頻咳,痰帶黃,舌邊稍紅,苔白,脈弦細稍數。咽部充血2+,雙扁桃體1度腫大。
此太陽表虛,兼少陽、陽明合病,予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加減。
組方:柴胡15克,黃芩10克,法半夏10克,厚樸10克,茯苓15克,杏仁10克,桑白皮10克,前胡10克,紫菀10克,桔梗10克,紫蘇子10克,枳殼10克,橘紅15克,甘草6克。3劑。
然次日晚發熱增,體溫39.1℃。電話詢診于筆者。發熱、惡寒、無汗、疲勞,口干稍苦,欲嘔,咽癢,陣發性頻咳,痰黃,呼吸稍促。舌脈未見。
此三陽合病。故給與小柴胡湯合葛根湯加減:柴胡25克,黃芩10克,法半夏12克,黨參10克,大棗20克,生姜10克,葛根30克,麻黃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石膏45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浙貝母15克,甘草10克,2劑。
病人家屬見如此高熱,囑應該趕緊去看西醫打吊針。但患者深信我開的中藥能退燒,按方服藥。
8月8日復診。發熱已退,體溫36.7℃。囑作胸片檢查:左下肺野可見斑片狀陰影,邊緣模糊。考慮左肺舌葉感染。血象:正常。家屬見是肺炎,催其趕緊去看西醫。筆者告之中醫一樣能很快治愈。
現熱退,微汗出,仍陣發性咳嗽,微喘,痰仍帶黃而多,惡風,口干。改予麻杏石甘湯合瀉白散加減。
組方:麻黃12克,杏仁20克,石膏30克,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前胡10克,白前10克,黃芩10克,紫蘇子10克,枳殼10克,桔梗10克,川貝母5克,甘草12克。3劑。
后調整處方治療數日,8月20日復查胸片:心肺未見病變。
按:初起病重藥輕,未遏制病情。再診時,即出現三陽合病,發熱、惡寒、無汗,太陽表實證據;疲勞、口苦、欲嘔,少陽邪郁證據;口干、咳嗽痰黃,陽明證據,雖未見舌脈,亦可判斷,故給予小柴胡湯合葛根湯加減。
★小柴胡湯合用葛根湯治療各種高熱,不論內兒科之感冒、支氣管炎、肺炎,或皮科的病毒疹、藥疹、感染性蕁麻疹、丹毒、紅皮病等,適證使用之機會尤多,臨床屢用屢驗,堪稱經典合方,不可等閑視之。
此合方對應太陽、少陽、陽明三陽合病之病機。辨證主要抓住:發熱、惡寒、無汗之太陽表實證,又見稍疲倦、默默不欲食、欲嘔、口苦口干、咽干、脈弦細或弦數等少陽、陽明見證者。若煩躁而渴,乃明顯陽明有熱,應加生石膏;咽痛,加桔梗,咽痛甚者,可再加山豆根、板藍根等;稍夾濕者,加蒼術、茯苓等。
使用此合方時,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必須在病人正發寒熱時服藥,若在兩次發熱間隙服用,效果不佳甚或無效。曾治一例銀屑病紅皮病高熱,筆者處方完后,叮囑須在病人出現寒熱時服藥,但主管醫生未遵囑給藥,結果當晚仍發高熱。次晚寒熱再作時,立即處方用藥,其熱即退。可見,服藥時機的選擇很重要。
二是,對于已誤用過寒涼藥物,表邪郁閉甚深的病例,非大劑量麻黃解表難以得暢汗,但此時臨床常難以把握麻、桂具體劑量。故筆者常在一日內,予本方1劑到2劑,甚至3劑,方始得透汗,但過汗后也會出現一些意外。
如曾治一例紅皮病高熱兩周不退,前醫已多次誤用清開靈及犀角地黃湯等寒涼藥物,病人仍高熱、惡寒、無汗。筆者下午值班時,予本方1劑(其中柴胡24克,麻黃12克),未見發汗,數小時后服第2劑,仍未見有汗,但病人自覺服此方舒服。
至晚間11點多,筆者斷定仍是本方證,之所以不能見汗,乃之前寒涼藥物誤用太過,表邪郁閉甚深,需大劑透表方能得汗,遂予服第3劑(即于9小時內服用柴胡72克,麻黃36克),服后,終得暢汗,體溫遂見松動。
次晨交接班時,見接班醫師正為病人導尿。問其因,病人答曰:昨晚藥后大汗出,甚為舒適。高熱已退,現體溫正常,然晨起感腹脹,尿閉不出。筆者心知此發汗太過傷及津液之故。
《傷寒論》“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第59條云:“大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故遇此情形,不必使用利尿藥,以免更傷津液。若尿閉脹急者,可用蔥白炒熱加麝香少許敷臍部,即得小便利。
三是,應辨清楚有汗還是無汗。有汗與無汗,似乎很容易區別,然臨床辨別清楚并非如此容易。常見病人高熱,醫生給予布洛芬等解熱西藥,病人得汗出,熱退,然不久其熱又升,此時若繼用中藥,該使用麻黃劑?還是用桂枝劑?因為麻黃劑治無汗、桂枝劑治有汗,此為《傷寒論》太陽表證之定式。
且《傷寒論》第57條有云:“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即若予麻黃劑等藥發汗解表以后,如果半日后再發熱,脈浮數者,可以再發汗,但不能再用麻黃劑等峻猛發汗,而應該用桂枝劑類繼之。所以很多臨床醫師因見前藥已得汗出,而不敢再用麻黃劑發汗,因此而延誤病情。
這就涉及到臨床上對有汗與無汗的正確理解。西藥解熱發汗藥不同于中藥麻黃劑發汗,服后雖汗出,熱減或退,但只要再次發熱當時有惡寒、無汗,即可用麻黃劑。而不論之前藥之汗出與否。此甚關鍵!宜注意!
如筆者曾治一例8個月大嬰兒,高熱至40℃。急診醫生給予頭孢類抗生素、布洛芬及兩種中成藥治療。服布洛芬后,很快得暢汗熱減,然不久熱又上升,再服布洛芬,再汗出熱減,然熱又再升,一夜而如是者三。至次日上午11時,仍高熱如故,體溫39.8℃。
筆者詳問后,給予小柴胡湯合葛根湯加石膏。患兒母見方中有麻黃10克,驚懼不敢煎藥,謂前已服西藥布洛芬,每次都得汗出,現在還用麻黃發汗,會不會虛脫?筆者安慰說:從現在癥候看,仍是惡寒、無汗,但用無妨。11時許服藥,下午2時熱減至38℃,下午5時體溫即恢復正常,患兒嬉笑如常,當晚及次日未再發熱,病愈。
★三陽合病,兼夾濕濁者,見舌苔淡黃厚膩,為濕濁之證據,加蒼術、茯苓對應之,尚嫌單薄。故仍高熱反復,后改方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小柴胡湯合三仁湯,對應濕濁之力度加大,故最終熱退病愈。
三陽合病,兼夾水飲者,臨床常見病人一出現發熱小便即明顯減少,往往是水飲內停的表現,不治療水飲,只顧發汗解表,或者只顧清里熱,是不可能退燒的。
四是,必須注意兼夾。如明顯兼夾濕濁、夾飲、夾咳喘等,則非本合方所宜。以下再舉例說明之。
(1)三陽合病,兼夾濕濁。
如果出現明顯舌苔厚膩,則非小柴胡湯合葛根湯證所宜!此為濕濁蘊阻中焦,中焦濕濁黏膩不化,則發熱不退。一般常伴見身熱不揚,頭重如蒙,胸悶身重,脘痞納呆,無汗或汗出不暢。關鍵仍在舌苔厚膩,脈濡未必定見。此時若一味辛溫發表,水去濕濁不去,反而更加黏膩膠著,發熱纏綿,減而不退。只宜宣暢三焦,芳香化濁,三仁湯最堪適宜!若用經方,有時小柴胡湯合用麻杏薏甘湯、麻黃加術湯或半夏厚樸湯等,能勉強對應。
病案舉例:感冒高熱
鄧某,中年女性,2012年2月15日短信詢診。自訴頭一天晚上開始發燒,最高38.5℃,現在(第二天早上)38.3℃,咳嗽欲吐,嗓子干癢,無痰,頭痛,怕冷,有點汗,渾身酸痛,口干。見此情況,遂予小柴胡湯加桂加減。
組方:柴胡25克,黃芩10克,法半夏12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桔梗12克,前胡10克,荊芥10克,川芎6克,杏仁12克,枳殼10克,生石膏30克,生姜10克,甘草9克,1劑。
下午2點來短信,說中午11點半喝藥,但現在體溫39℃,口干,渾身酸痛,咳稍減,少痰,頭痛,疲倦明顯,口干欲熱飲。疲倦明顯,似陷入少陰狀態,故改方以小柴胡合真武湯加減。
組方:柴胡25克,黃芩10克,法半夏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黨參10克,大棗20克,熟附子20克,桔梗12克,前胡10克,茯苓15克,蒼術12克,生姜30克,甘草9克,1劑。
下午6點半再來短信,謂4點喝藥,現在39.5℃,捂著被子熱,手伸出來就冷,稍口干口苦,汗出不多但感覺潮,頭痛,仍疲倦,咳時咽痛,渾身疼。
此時,疑或夾有濕濁。故問:是否小便偏黃、胸悶、舌苔很厚膩?答:三個癥狀都有,還怕冷。再問:頭痛像裹緊的感覺?口里黏?答:是。很明確是濕濁。遂告知:這是濕困在里面,中醫本應不見病人不開方,特別是大人不同小孩,更復雜,也看不到舌脈,所以容易辨錯!遂再發一方過去,三仁湯加減。
組方:生薏仁25克,白豆蔻仁10克,杏仁18克,蒼術18克,藿香12克,厚樸9克,法半夏15克,薄荷6克,白芷6克,滑石12克,通草5克,白芥子9克,陳皮6克,生姜20克,1劑。
服藥后,發熱漸退,2天后,熱退癥消而愈。
按:此案初診雖也有發熱、惡寒、無汗(或汗出不明顯)、頭痛、一身痛的太陽表證;同時又有咽痛、口苦、疲倦、食欲下降的少陽證;又有口干、小便黃的陽明證。很容易認為是三陽合病而選用小柴胡湯合葛根湯加減。結果無效。就在于忽視了濕濁困阻的一些癥狀。如雖頭痛但頭困重如裹,胸悶,口干但口黏,發熱汗出但汗出不暢,疲倦身重等癥狀。臨床必須仔細辨明,方至不誤。
病案舉例:成人水痘高熱
雷某,男性,28歲,本院醫生,2012年8月7日初診。發熱,伴全身起水皰4天入院。4天來反復高熱,最高達40.2℃,急診給予西藥抗生素、抗病毒、退熱及中藥等諸多處理,不能緩解,反而越來越重,而于8月11日下午收住院。
癥見高熱40.2℃、惡寒、無汗、胸悶、咳嗽痰白,咽痛,不欲食,嘔吐,一日嘔吐3次,腹瀉,口干稍苦,疲倦,全身大量皮疹,舌苔淡黃厚,根部稍膩,脈弦稍滑數,為成人水痘重癥。
此三陽合病,給與小柴胡湯合葛根湯加石膏、射干、桔梗、蒼術、茯苓。
當晚熱退緩慢,體溫39.6℃,訴胸悶、陣咳,咳甚胸痛,嘔吐,氣促氣短,胃脘脹悶難受。此中焦濕濁阻滯,給與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加陳皮、石膏。
藥后胃脘稍覺舒適,嘔吐減少。8月12日清晨體溫退至38.9℃。但上午熱度再升至39.2℃,舌苔淡黃厚膩明顯,舌體胖大,胸悶氣短稍促,咽癢甚而咳。
三焦濕濁仍未宣化,宜宣暢氣機,芳香化濁,小柴胡湯合三仁湯加茯苓、紫蘇葉、防風。
服藥后體溫仍在39℃上下波動,但精神明顯好轉。胸悶氣促氣短好轉,不再嘔吐,咽癢陣咳減少,胸及胃脘漸覺舒適。可進少許糜粥。夜間熱退至38.3℃。
8月12日清晨熱再次回升至39℃,舌邊偏紅明顯,厚膩苔減,但較前偏黃稍干,精神及諸癥漸次好轉。
此濕濁漸化,但有化熱之勢,改與甘露消毒湯加減。此方尚未服用,當日上午體溫即退至36.8℃,以后未再反復,皮疹漸消,體力恢復而愈。
按:初診發熱、惡寒、無汗,太陽表實證據;口苦咽痛、疲倦、不欲食、嘔吐、脈弦,少陽證據;口干、苔黃、脈數,有陽明證據,故選用小柴胡湯合葛根湯,雖已見舌苔淡黃厚膩,為濕濁之證據,已加蒼術、茯苓對應之,尚嫌單薄。故仍高熱反復,后改方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小柴胡湯合三仁湯,對應濕濁之力度加大,故最終熱退病愈。可見方證對應,須如輪應齒,如鼓應桴,絲絲入扣,方可見效迅捷。
(2)三陽合病,兼夾水飲。
若夾有水飲內停,阻滯氣機,與熱相合成水熱互結,亦非小柴胡湯合葛根湯方證所宜!其癥多見發熱則小便減少,舌體胖大,舌苔偏潤有津。須去葛根湯,合用越婢湯,發越水氣,方能退熱。
以上必須注意,特別是小便不利(小便減少),臨床常見病人一出現發熱小便即明顯減少,這個時候就要引起注意了,往往是水飲內停的表現,不治療水飲,只顧發汗解表,或者只顧清里熱,是不可能退燒的。很多情況醫生辨證不準,沒有效果,但病情又緊急嚴重,不得已馬上用上西藥,反而怪中醫效果慢。并非中醫慢的問題,是中醫師自己的問題。
以上情況如果見無汗表實,多合用越婢湯(越婢湯為很強的發越水氣作用);當然,如果有汗表虛,多合用五苓散。
病案舉例:尋常型天皰瘡高熱
患者女性,28歲,妊娠8月時身起紅斑、水皰。開始未治療,后漸增多延及四肢軀干,當地醫院皮膚病理活檢確診:尋常型天皰瘡。給與青霉素、濕毒清等處理,14天前分娩,當地醫院再給予強的松及抗生素治療,病情加重泛發全身而于2012年4月28日收住院。
入院當日即出現發熱,最高達40℃。全身皮膚糜爛滲液,惡臭,多次分泌物培養: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孢菌,普通變形桿菌。中段尿培養:金葡菌。外陰:白色假絲酵母菌。陰道:大腸埃希菌。血培養: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
有妊娠糖尿病史,血糖33.3mmol/L,酮體高,低蛋白血癥,低鉀、低鈉、中度貧血,Hb:64g/L。
診斷:尋常型天皰瘡,膿毒癥,糖尿病,乙肝病毒攜帶者。
患者生命垂危,已下病危通知書。院內大會診通力合作,給與大劑量激素甲強龍及免疫球蛋白沖擊治療,先后多種抗生素、抗真菌藥:舒普深、可樂必妥、泰能、萬古霉素、利福平、拜復樂、甲硝唑、氟康唑等治療。
中藥給與清熱解毒利濕治療。經治療,全身紅斑轉暗,糜爛有所收斂,滲液、滲血減少,部分痂皮脫落。但仍有發熱不退,至5月20日已發熱20余天。多下午晚上發熱,上午熱減。
筆者5月20日值夜班。查患者體溫39.3℃,惡寒,無明顯汗出,熱度上升時明顯小便減少,口干稍苦,精神疲倦,納欠佳,舌苔白,脈弦細,稍數。
此三陽合病,夾飲。給與小柴胡湯合越婢湯(顆粒劑)。
組方:柴胡24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法半夏12克,麻黃12克,生石膏30克,生姜9克,大棗20克,炙甘草9克。
連服2劑,當晚熱退,小便暢,次日體溫正常。
次日晚上體溫稍升至37.8℃,未作處理,囑服溫開水而退。以后未再發熱。于6月2日皮疹基本愈合出院。
按:發熱、惡寒、無汗,太陽表實證據;口苦、納欠佳、脈弦細,少陽證據;口干、脈數,陽明證據。似乎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合葛根湯,但應注意,患者明顯有當熱度上升時,即小便減少之現象(當然,此種小便減少非小便短赤或赤澀),結合舌體稍胖大,舌苔白,當考慮內有水飲,故合用越婢湯。
(3)三陽合病,兼夾咳喘。
若兼夾明顯咳喘者,去葛根湯,合用麻杏石甘湯更為對應,能收桴鼓之效。
病案舉例:肺炎高熱
男孩4歲。2013年元月初,不慎感受風寒,出現清涕咳嗽,兩三天后,病情加重。元月8號下午,孩子高燒,咳嗽氣急,聽診右下肺有小水泡音。胸片報告:右下肺支氣管肺炎(小葉性肺炎)。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正常接近高限值。刻診體溫39.8℃,稍許怕冷,身無明顯汗出,手稍微偏涼,精神狀態欠佳,口稍干,咳嗽頻繁,咳甚稍喘。
此屬三陽合病,但因咳喘甚,故給與小柴胡湯合麻杏石甘湯加減,因病情緊急,用免煎顆粒劑馬上沖服(換算成飲片劑量)。
組方:柴胡24克,黃芩10克,法半夏12克,黨參10克,大棗10克,麻黃12克,杏仁12克,石膏30克,生姜9克,炙甘草9克,前胡10克,枳殼12克,1劑。
晚上8點半服藥,到晚上12點,測體溫36.9℃,半夜孩子咳嗽厲害。次晨再測體溫,36.7℃,服完第2劑的一半。精神好很多,咳嗽仍重,陣發性頻咳,少許痰難咳出,流清涕。下午調整用藥。
組方:柴胡18克,黃芩10克,法半夏12克,黨參10克,大棗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9克,百部10克,紫菀10克,桔梗克12,荊芥10克,炙甘草9克,前胡10克,枳殼12克,1付。
后再調整中藥服2劑,完全治愈。
按:本案因咳喘明顯,故合用麻杏石甘湯。葛根湯適合無汗,而麻杏石甘湯有汗、無汗均可使用,此亦二者之別。
★太陽陽明合病或者陽明少陽或者太陽少陽,就是有兩條經一起感冒的時候,張仲景常常加一句話叫做“必自下利”。就是一定,就是說沒什么理由就開始拉稀了,為什么拉稀?因為它不消化,就是你的身體不消化了,所以這個東西,就是你的消化軸已經沒有,就,也就是說當你免疫軸最緊張的時候,你的消化軸就、就被犧牲掉,這樣的一個狀態。
★三陽經合病:
太陽少陽合病:柴胡桂枝湯、黃芩湯。
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葛根芩連湯、桂枝加葛根湯、大青龍湯、越婢湯、桂二越一湯。
少陽陽明合病:小柴胡加石膏湯、小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大小柴胡湯合瀉心湯。
太陽、少陽、陽明合病:小柴胡湯合葛根湯、小柴胡湯和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合越婢湯等。
合病
32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癥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腹瀉的,用葛根湯主治。
33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癥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嘔吐而不腹瀉,用葛根加半夏湯主治。
36太陽與陽明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出現氣喘而胸部脹悶的,表明表邪郁閉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黃湯發汗解表。
48太陽與陽明并病,是在太陽病初起的時候,因發汗太輕,汗出不透徹,邪未盡解,內迫于里,邪氣由太陽轉屬陽明,于是出現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癥狀。如果二陽并病而太陽表證未解的,不能同發汗法治療,誤用攻下,就會引起變證,這種情況可以用輕微發汗法治療。如果病人出現滿面通紅的,這是邪氣郁滯在肌表,應當用發汗法及熏蒸法治療。如果太陽病發汗太輕,汗出不透,本應當汗出卻不能汗出,邪熱郁滯而不能外泄,病人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短氣,全身難受,不可名狀,不知痛處,一時腹中疼痛,一時四肢疼痛,觸按不到確切疼痛的部位,這都是汗出不透徹、邪氣郁滯所致,應當再行發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呢?是因為病人脈象澀,為邪氣郁滯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
142太陽與少陽兩經并病,出現頭痛項強,或者眩暈昏冒,時而心下痞塞硬結、如結胸狀的,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千萬不能發汗。誤用發汗就會出現譫語、脈弦,如果經過五天,仍然譫語不停止的,應當針刺期門,以泄其邪。
143婦女外感風邪,癥見發熱畏寒,適逢月經來潮,經過七八天,發熱退而身體涼,脈象變遲,胸脅下滿悶疼痛,好象結胸一樣,譫語的,這是熱入血室,應當針刺期門穴,以泄其實邪。
171太陽病未解,又并發少陽病,出現胃脘部痞結脹硬,頸項拘急不舒,頭目昏眩等證的,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諸穴,千萬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172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邪熱下迫腸胃,而出現自下痢的,用黃芩湯,如果嘔吐的,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治。
219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轉側困難,口中麻木不仁,面部垢濁,譫語,小便失禁,如見身熱、自汗出的,是邪熱偏重于陽明,用白虎湯主治。如果用發汗法治療,就會使譫語更甚;如果妄行攻下,就會造成額上出汗,四肢冰冷的變證。
220太陽陽明兩經并病,太陽表證已解,僅只見發潮熱,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難而譫語的,是屬陽明里實,攻下里實就可痊愈,適宜用大承氣湯。
231陽明中風,脈象弦浮而大,全腹脹滿,兩脅及心下疼痛,按壓很久而氣仍不暢通,鼻中干燥,無汗,嗜睡,全身肌膚及目都發黃,小便解出困難,發潮熱,呃逆不斷,耳前后部腫脹。證屬三陽合病,治療當先用針刺法以泄里熱。刺后里熱得泄,病情稍減,而太陽、少陽證未除,病經過了十天,脈象弦浮的,可給予小柴胡湯以解少陽之邪。
268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俱病,其脈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閉合就會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