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生找工作難已經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更是許多應屆生的煩惱。雖然社會就業壓力很大,崗位競爭激烈,但是對于得到面試甚至拿到offer的應屆生來說,也不一定是一件真正開心的事,因為,這些工作似乎不是“我”理想的工作。可是,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樣子呢?你的職業定位清楚嗎?下面我們來看一位應屆生求職就業的職業分析,看他最終是如何真正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的。
求職者案例介紹:李明(化名) 大專畢業 應用計算機專業
喜歡音樂和籃球,擅長游戲與文字的李明同學因為對自己所學的計算機應用專業沒有太大興趣,覺得自己不適合做技術,而對文字藝術類的工作比較向往,所以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心里挺迷茫的。加之,經過幾次求職面試,連續被企業拒絕之后的失落和打擊讓他連找工作的狀態都找不到了。
更讓李明郁悶的是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工作機會,也失敗了。經過大概是這樣的:在李明情緒低落、灰心喪氣的時候,保險公司的錄用通知也給了他一些意外欣喜,經過三個月的培訓和實踐后,李明開始了業務工作。然而,不諳世事、缺乏社會經驗的他剛開始工作就被一個謊稱投保的準客戶騙了近千元……
離開保險公司后,李明開始逃避找工作,學開車到拿到駕照用了三個月時間,可是,畢業會考之后,畢業在即,工作始終是無法逃避的現實。母親對兒子總是有很大的期待,但偶爾閑話時也會提起他被騙的經歷。李明覺得特別苦惱,也希望自己能獨立,可總是提不起找工作的信心,連找工作的狀態似乎也找不著了。
職業分析:重新認知自身優劣勢,平衡求職心智
從上述案例敘述我們不難看出,李明的性格偏內向,求職時更多的時候處于“習慣性被動的”狀態。同時,他向往的的文字藝術類的工作似乎與他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沒有多大聯系,加之,其開始找工作后的迷茫狀態,不難看出,從當初學習計算機專業到選擇第一份接觸社會的工作,李明似乎都沒有很好的去思考過他的選擇對其未來究竟意味著什么。
生活中看似因為失敗的經歷導致悲觀失望的情緒,而真相往往是:對經歷事件的看法、評價、認知才是真正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我們雖然沒有辦法改變事情本身,卻完全可以通過改變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從而改變事件對我們的影響,也就是說,不管發生什么樣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去努力掌控自己的情緒!
叔本華曾經說過,事物本身并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
心理疏導小故事:認知不同,心智成敗各異
曾經兩個秀才上京趕考,看見有出殯隊伍,有只黑黑的棺材,一個人心想不妙,觸了霉頭,應考的士氣大落,結果文思枯竭,名落孫山,而另一個人則大喜,心想“官”、“財”兩得,勝券在握,鴻運當頭,結果文思泉涌,一舉高中。
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積極情緒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現代競爭社會,雖然比較的是一個人能力和動機,但同時也是一個人的樂觀精神的較量。
李明的就業反饋:
經過分析疏導后,李明發現,自己之前的嘗試成為了其識別方向的指引,性格內向的他對于網游有著特殊的興趣和感情,他了解玩家的心理,文字表現和提案也富有創意,經常瀏覽論壇的他,熟悉網絡論壇與斑竹經驗,有著線上線下不少的朋友。他覺得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喜歡的方式認識和溝通世界也有著極大的自我價值。整理了自身的優劣勢之后,他考慮結合自身專業只是爭取網絡游戲策劃類職位,將來經過這類崗位鍛煉,相信能探索出更好的職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