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 揮別胃痛 ◎吳明珠(臺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所謂「人食五谷雜糧,孰能無疾」,而飲食入口,首先到的第一消化站就是胃。胃黏膜中血管十分豐富,食物的消化、運送都靠它。如果有任何因素影響到胃黏膜的組織改變,就會讓我們開始「胃痛之旅」。
多從脾胃上著眼,認為凡痛多是氣血郁阻不通暢所致,古人稱之為胃氣,要以下行為順,故有不通、不順則痛,氣血壅遏之說,《內經》云:「百病生于氣,氣 滯則痛,氣郁則脹,氣逆則嘔,氣有余便是火,不足則虛,甚則下陷。凡痛多為不通,不通則痛。」胃病對這種機理反應更為明顯,無論任何原因,只要妨礙了脾胃 的「氣」的升降運動功能,都能出現胃痛。
一般簡單、或偶爾因緊張才出現的胃痛,有時只要改變一下飲食就能緩解,而常發生的頑固型胃痛,就要好好調理治療,免得病情遷延日久,影響的臟腑越來越多,痛的范圍也越來越多!
中醫治胃痛的方法和體質有很大的關系:
1.肝氣犯胃型:如果您是屬于容易緊張的人,胃區常脹滿而痛,痛勢還會竄及脅部,容易打呃逆、暖氣吞酸、惡心或有嘔吐。痛時輕時重,每因情緒不穩、生悶氣時則犯病,大便欠暢或不調,面色黃,舌苔白厚,有裂紋,舌邊尖紅。沉弦或弦滑脈。
療法:疏肝理氣和胃。
參考處方:加味逍遙散合疏肝和胃散加減。
2.氣滯血瘀型:如果您的胃痛,痛起來好像刀在割,而且痛在固定地方,甚至痛得不能按,面色晦暗,唇色暗紅,舌質有瘀斑,大便有時色黑。此種胃痛屬于氣滯、血瘀阻絡。
療法:和血化瘀理氣。
參考處方:失笑散加減。
3.脾胃氣虛型:如果您的胃痛,常常是隱隱作痛,也會因受寒而絞痛,喜噯氣,喜喝熱飲,吃了東西就會感覺舒服,腹部容易脹滿,或有嘔吐清水,畏寒,四 肢不溫,或有浮腫,大便多半比較稀、軟。臉色黃白,舌苔較為白淡或胖嫩,脈也較沉細,手足偏涼。此種病情多屬于脾胃陽虛,中氣不足。
療法:溫中健脾補氣。
參考處方:黃耆建中湯或大建中湯加減。
4.脾胃氣陰兩虛型:如果您的胃痛常合并有灼熱感,吃東西后更明顯,食欲不振,吃多了就胃部脹痛厲害,口中無味,并喜吃酸味、失眠。常口干唇裂,舌苔少,舌質紅,脈沉數而細,此種病情多屬脾不運化,胃陰不足。
療法:健脾育陰和胃。
參考處方:養胃湯或一貫煎。
5.胃熱夾滯型:此類病人胃部常脹滿作痛,惡心,溢酸明顯,呃逆,喜歡喝涼飲,腹中或有病塊可尋,拒按,大便不暢或滯下,小便黃。面色紅,常容易有口角生瘡,舌瘡,舌苔黃膩垢厚,脈沉滑或數大。
療法:清熱消導化滯。
參考處方:半夏瀉心湯合平胃散加減。
6.濕邪中阻,脾陽受困型:您可能常感覺胃部脹悶作痛,而且似乎胃有水聲,不想喝水,畏寒身痛,惡心嘔吐痰多,四肢或有浮腫,大便稀軟,小便不多,面色黃白,舌苔白膩,胖大,舌質紅,脈滑數或軟緩。
療法:芳香利濕健脾。
參考處方:霍香正氣散合三仁湯加減。
少吃:酸.硬.刺激
胃病不是危疾,但很多人一輩子吃藥也治不好胃病,其中關鍵在于「飲食起居」四字。患病者如不改變飲食習慣,即使不斷吃藥,胃痛始終長伴左右。
胃痛的飲食原則:
˙飲食定時定量。
˙勿空腹喝茶或咖啡。
˙少喝酒。
˙避免過辣及煎炸食物。
˙少吃難消化的堅硬食物,如橄欖、魷魚、墨魚、番石榴。
˙少吃肥膩的食物,如肥肉。
˙糯米類吃后不好消化易于脹氣、泛酸,故宜注意少吃。
˙不宜吃飽后馬上工作或做運動。
穴道指壓解胃痛
揉內關:用拇指揉按,定位轉圈36次,兩手交替進行,疼痛發作時可增至200次。此法可健胃行氣,解痙止痛。
點按足三里: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平時36次,痛時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兩手掌交叉迭放,以胃區〈中脘穴〉為中心,揉按腹部畫太極圖,順時針轉36 圈,逆時針轉36圈。本法可止痛消脹,增進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