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別通
作者:楊真海針灸
(原自楊維杰 )
一.臟腑別通
《靈樞·根結》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為陰陽表里關系。太陽、太陰皆屬"開",太陽偏重布氣,太陰則側重運化水液;陽明、厥陰皆屬"闔",陽明主受納通降,厥陰司陰血潛藏;少陽、少陰皆屬"樞",少陽偏于樞氣,少陰偏于樞血,它們在功能上協調呼應,一方發生失常時易導致向另一方的傳變,互為病理因果關系。按照手經與足經為一組對應起來,就形成了臟腑別通的關系。
二.互治,在臟腑別通的基礎上,互相治療相通臟腑的疾病。
1.肺與膀胱2.脾與小腸3.心與膽4.腎與三焦5.肝與大腸6.心包與胃。
(一)肺與膀胱通: 肺主利氣,膀胱能行水。取肺經穴治療膀胱經病,有提壺揭蓋之意味,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尺澤可治療小便病及腰痛;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針膀胱經背部輸穴能治氣喘,針委中可治療皮膚病及惡瘡甚效,都是肺與膀胱通的應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特效。重子、重仙能治子宮肌瘤,也可以說是透過臟腑別通的肺與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婦科穴在大指肺經上,而能治婦科病,尤其是子宮疾患,也系此一臟腑別通理論的發揮。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馬金水、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雖不在肺經,皆能治小便不利結石之癥,即在于開上竅起下竅,提壺揭蓋。
(二)脾與小腸通: 針灸治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 減肥亦常針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濕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亦同此理。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于袪濕。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 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腎關治療五十肩更是療效顯著。腎關治療頸椎病手麻亦與小腸經有關,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心門穴治療膝痛也是去濕及強心兩重作用。
(三)心與膽通: 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 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心經之解穴(少府)祛風止癢特效,雖說諸瘡痛癢皆屬于心,但心與膽通,膽經能祛風,也是有效之原因。風市為治療各種疼痛之第一特效針,又何嘗不是透過心主神,膽與心通而發揮作用的呢
(四)腎與三焦通:
董老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療環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治腎病及腰痛。 指腎穴在無名指能治口干腎虧,亦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發揮作用的。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
(五)肝與大腸通: 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奇穴靈骨在大腸經上,治頭暈也很有效。大、小、外、浮間等穴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腸經上,也能治肝經之疝痛,還能治療一些與風有關的病,這都是透過大腸與肝通的關系。而針肝經之太沖穴能治腹中痛瀉,則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
( 六)心包與胃通: 針刺心包經之內關穴治胃痛、各種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說是透過心包與胃通發揮作用。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極效,董氏竒穴之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胃與包絡通的用例。
三.配穴新思路
互通兩經上的穴位配伍應用,確立了"別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時調節互通兩經的氣血,協調互用,擴大治療范圍,提高治療效果。如"胃與心包通",分別選取胃經的足三里和心包經的內關配穴,既可以治療胃痛、嘔吐,又可以治療胸痹、心悸。"脾與小腸通",選取腕骨配伍陰陵泉,共奏健脾利濕之功。"肺與膀胱通",選取尺澤委中點刺放血,既可以治療水液運化失常所致的吐瀉,又對手足干燥皸裂具有卓效。
四.取穴原則
腑病治臟,臟病治腑,原自相通。如欲用木補心火,一定得用膽木,而不能隨意用肝木。
八脈交會穴
公關缺照(公孫、內關,列缺、照海),治五臟六腑之病,叫四陰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脈,外關、臨泣),治頭面五官及關節之病,叫四陽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說明八穴之精義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公孫穴,本經:足太陰脾經,表里經:足陽明胃經,同名經:手太陰肺經,別通經:手太陽小腸經。絡穴。通沖脈。
【主治】
①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證。(胃經所主)
②心煩、失眠、狂證等神志病證。(別通小腸經)
③逆氣里急、氣上沖心(奔豚氣)等沖脈病證。(氣失肅降,肺經所主)
4.水腫,黃疸等脾失運化病證。(脾經所主)
因為與小腸經相通,小腸經與心經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內關穴,本經:手厥陰心包經,表里經:手少陽三焦經,同名經:足厥陰肝經,別通經:足陽明胃經。絡穴。通陰維脈。
主治:心胸內關謀
1. 心絞痛、精神異常等心臟病、神志病。(本經所主)
2. 頭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三焦經所過)
3. 孕吐、月經痛、遺精等生殖病。(肝經所主)
4. 腹瀉、呃逆、暈車、惡心想吐等腸胃病。(別通胃經)
5. 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經所過病。
3.列缺穴,本經:手太陰肺經,表里經:手陽明大腸經,同名經:足太陰脾經,別通經:足太陽膀胱經。絡穴,通任脈。
【主治】頭項尋列缺
①咳嗽、氣喘、呃逆等肺系病證。(本經所主)
②頭痛、下齒痛、項強、口眼歪斜、咽喉腫痛等頭項部疾患。(大腸經所過)
3.蕁麻疹。(肺主皮毛)
4.水腫。(肺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謝,氣化)
5.溺血。(膀胱經所主)
4.照海穴,本經:足少陰腎經,表里經:足太陽膀胱經,同名經:手少陰心經,別通經:手少陽三焦經。通陰蹺脈。
【主治】
①癇證、失眠、四肢懈怠,精神憂郁等精神、神志疾患。(心經所主)
②咽干咽痛、目齒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本經所上,膀胱經所過)
③小便頻欠、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等泌尿生殖病證。(本經與膀胱經所主)
4下肢痿痹。(本經所過)
三焦,原氣之別使,主要是指陽氣。上述病癥,與人的陽氣衰弱有很大關系。
5.后溪穴,本經:手太陽小腸經,表里經:手少陰心經,同名經:足太陽膀胱經,別通經:足太陰脾經。通督脈。
【主治】
①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耳聾,目赤等病證。(本經所過)
②癲狂、癔病、精神病、神經衰弱。(表里經心經所主)
③小便赤澀,流感,瘧疾。(同名經膀胱經所主)
④黃疸。(別通經脾經所主化之病)
5.腰痛、頸椎病(膀胱經,督脈)
6.申脈穴,本經:足太陽膀胱經,表里經:足少陰腎經,同名經:手太陽小腸經,別通經:手太陰肺經。通陽蹺脈。
【主治】
①頭痛,眩暈、腰腿酸痛。(本經所過)(申脈)
②癲狂癇證、失眠等神志疾患。(同名經小腸經的表里經心經所主)
7.外關穴,本經:手少陽三焦經,表里經:手厥陰心包經,同名經:足少陽膽經,別通經:足少陰腎經。絡穴。通陽維脈。
【主治】
①頭痛、頰痛、牙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瘰疬等頭面五官疾患。(本經所過)
②熱病、感冒。(本經所過主)
③脅肋痛,上肢痹痛。(本經與同名經膽經所過)
④高血壓。(本經與別通經腎經所主)
8.足臨泣穴,本經:足少陽膽經,表里經:足厥陰肝經,同名經:手少陽三焦經,別通經:手少陰心經。通帶脈。
〖主治〗
1. 頭痛,目外眥痛,目眩,眼疾、膽囊炎,脅肋痛,足跗腫痛。(本經所過)
2. 乳癰,月經不調。(表里經肝經所主)
3. 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全身串痛。(膽主一身之氣,三焦散布全身)
奇經八脈在《黃帝內經》及后世的記載并不全面和完善。本著矛盾論的抓主要矛盾的原則,奇經八脈放棄不學。任脈,督脈歸入十四經。
1.任督二脈可能是四脈,旁開中線各0.5寸。
2.帶脈是腎經的分支,或者說,背俞穴與胸前都有各自的聯系,就象肋骨一樣,將身前身后包圍,也就是串經。
3. 其他維蹺四脈根本就是十四經的串經現象,他們也沒有自己的穴位,學習不予考慮。
以上是總結:五音堂郭原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