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加味當歸四逆湯治療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為臨床常見病 ,早期發病多表現為腰腿痛 ,或四肢關節痛。疼痛以環跳穴為中心 ,上連腰脊 ,經坐骨神經由大腿向小腿延伸。輕則自感沉重 ,重則疼痛發脹 ,麻木不能行走。筆者用加味當歸四逆湯治療 ,收到較好效果 ,現介紹驗案一例如下。張某 ,男性 ,38歲 ,1999年 1 0月 1 2日初診。右側腰腿痛 1年 ,多方治療無效。近1周因勞累 ,腰腿疼痛加重 ,不能行走。診見面色青瘦 ,舌質淡 ,苔白 ,舌邊有齒印 ,脈沉細無力。X片未見骨質增生。診為坐骨神經痛 ,屬痛痹。治以補氣養血、溫經通絡、祛濕止痛。方用加味當歸四逆湯 :當歸 1 5g、桂枝 1 2 g、杭芍 1 5g、細辛 3g、木通 1 0 g、甘草 1 0 g、大棗 7枚、黃芪 2 0 g、川烏 1 0 g、川牛膝 1 5g、獨活 1 0 g、川斷1 5g、僵蠶 1 0 g、秦艽 1 0 g、乳香 1 0 g、沒藥 1 0 g。隔日1劑 ,水煎分早晚 2次服。 3劑后腰腿痛明顯減輕 ,可走動 ,但仍乏力 ,腰腿沉重麻木。用上方去乳沒 ,加黨參 1 5g、雞血藤 30 g,繼服 3劑后痊愈。
當歸四逆湯治妊娠甲下衄淤
妊娠甲下妞癱 臨床罕見,鮮有 報道。筆者應用當 歸四逆湯治療本病 一例,效果顯著。 介紹如下。 范某某,25歲, 護理員。妊娠4 月余。因外感風寒 頭痛,惡寒發熱, 經醫熱退癥減。翌 日發現十指甲下遍布針尖大紅紫相兼隱疹, 據云腳趾甲下未見隱疹。現癥見頭暈 目眩,心悸氣短, 精神疲憊,面色萎 黃,形寒肢冷,指端 痛麻,口淡乏味,鼻鳴干嘔,納谷不馨,唇舌暗淡,苔白薄潤,脈遲細滑。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9.3克,紅細胞315萬,白細胞5400,中性66%血,小板14萬,血沉14毫米。證屬妊娠氣虛血弱,寒郁營絡,血不內守,溢于指端,故病甲下妞疾。治法:溫經散寒,和營通絡,益氣養血。處方:桂枝尖10克,酒白芍30克,當歸15克,細辛3克,黃芪30克,太子參15克,雞血藤30克,丹參15克,木通9克,甘草10克,大棗10克。兩劑。 二診:藥后甲下隱疹明顯減少。藥中病機,原方續服兩劑,隱疹消退,諸癥霍然。囑服歸脾丸調養善后.足月分娩,母女無恙
當歸四逆湯治療下肢缺血性壞死
患者邱某某,女性,17歲,湖北黃梅縣人,1975年5月14日入院。 忠者因摔傷,致左下肢脛骨粉碎性骨折,遂予夫固定。因夾板固定過緊,又未按時放松,二十四小時后,左下肢小腿至腳趾呈紫色,痛覺消失,松解夾板六小時后,紫色不變,痛覺仍未恢復,即考慮行截肢術。因家屬及本人拒絕而未行;故請中醫會診。余察患者神志清楚,無虛脫之征.左下肢厥冷,肌膚紫色.舌淡苔薄自,脈沉細無力,“二下肢跌陽脈舉按皆無,脈證合多.當屬氣滯血疾.陽氣不達,宜活血法痰,溫陽通脈,當歸四逆湯治之。處方:當歸尾15克,桂枝15克,細辛3‘克.木通3克,白芍6克.大棗3枚,甘草3克。兩劑.水煎服。 服第一劑頭煎約三小時,患勝皮膚有蟻行感,痛感稍復。次日兩劑服完,皮膚顏色由紫黑轉為青紫到紅潤,痛感恢復,跌陽脈可得。遂免截肢之患
張懷亮教授運用當歸四逆湯合小柴胡湯治療血痹例析
李某,女,24歲。2009年11月2o日初診。患者每至秋冬季節遇風、遇冷空氣后則雙手腫脹十余年,有拘緊冷感、無疼痛及皮膚顏色變化,雙手遇冷水后有麻木感,稍有疼痛,右手已患凍瘡,每至秋冬季節手、足、耳易患凍瘡,平素肢涼怕冷、怕風,手足不溫,口不渴,渴則喜熱飲,口苦,厭油膩,甚則惡心,月經量少,色淡暗,夾有痕塊,納眠可,二便調。之前曾服用當歸四逆湯合小柴胡湯之類似方,但用之無效。舌淡暗,舌苔膩微黃,脈弦緊滑。診斷:血痹。辨證為血虛寒厥,濕熱內蘊。治宜養血散寒,活血通絡,燥濕化痰。方用當歸四逆湯合小柴胡湯加減:當歸159,桂枝159,芍藥159,細辛159,通草159,柴胡109,黃等129,半夏99,蒼術109,黃蔑309,絲瓜絡159,白芥子159,竹茹159,Jll茍159,炙甘草69,生姜3片,大棗3枚。5劑。水煎日服1劑。二診:服上方3劑,手足溫,4劑則凍瘡已漸消。繼服原方5劑以鞏固。 按當歸四逆湯出自張仲景之《傷寒論·厥陰篇》351條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傷寒論·少陽篇》97條曰:“血弱氣盡,膜理開,邪氣因人,與正氣相搏……小柴胡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1
“四逆”者,有陽衰、氣逆、血滯之別。四逆湯以回陽立治,當歸四逆湯則以散寒通脈立治。所以桂枝湯去生姜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方中當歸養血活血,桂枝、芍藥調和營衛,細辛溫經通末,通草通經通脈,更以大棗、甘草益中氣、助營血,諸藥配伍,溫經散寒,養血通脈。臨證凡見血虛寒滯、濕痹攣痛之證,皆可得治,故此方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
1基本信息
【方名】 當歸四逆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溫里劑-溫經散寒
【組成】當歸三兩(12克)、桂枝三兩(9克)、芍藥三兩(9克)、細辛三兩(3克)、通草二兩(6克)、 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bo])、炙甘草二兩(6克)。
【方訣】 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著,再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內有久寒加姜茱,發表溫中通經脈,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陽過劑陰反灼。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2主治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3臨床應用
本方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癥、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現代常化裁運用于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小兒睪丸鞘膜積液、偏頭痛、新生兒硬腫癥等屬于血虛,陽氣不足,寒侵經脈所致者。
具體有以下應用:
1.虛人感冒 用本方加減:當歸、白芍、桂枝、細辛、木通、防風、紫菀、生姜、大棗、甘草。日1劑水煎服。治療虛人感冒42例,結果:全部治愈。
2.老年慢性頭痛 用本方加減:當歸9g,桂枝9g,赤芍9g,細辛3-6g,甘草6g,通草6g,大棗1枚。氣血虧虛者加黃芪、川芎、生地、白術;肝腎陰虛如以肝陽偏亢為主者則加天麻、鉤藤、白蒺藜、蔓荊子;若以腎陰虛為主者則加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痰濕郁甚者加半夏、天麻、白術、茯苓;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川芎、莪術;疼痛甚者加蜈蚣、地龍、全蝎。日1劑水煎服。治療老年慢性頭痛76例,其中男28例,女48例;年齡最低60歲,最高83歲,平均65歲;病程8年以上15例,5年以上28例,2年以上18例,6個月以上15例。結果:基本治愈24例,顯效29例,有效1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0.8%。
3.肩周炎 用本方去通草、大棗,加葛根30g,鮮姜3片。日1劑水煎服。同時配用十香暖臍膏(附子、干姜、吳萸、丁香、肉桂等),松香散(松香、姜黃各10g,冰片3g)外貼痛處。治療肩周炎33例,結果:痊愈17例,顯效6例,有效10例)。又用本方加減:當歸、桂枝、白芍、細辛、通草、雞血藤、甘草、大棗。日1劑水煎服,12劑為1療程,一般服l-3個療程。治療肩關節周圍炎32例,男24例,女8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結果:痊愈30例(無疼痛,功能恢復正常),有效1例(疼痛輕微,功能恢復稍差),無效1例。
4.肥大性脊椎炎 用本方加狗脊、伸筋草、杜仲、牛膝。日1劑水煎服。治療肥大性脊椎炎24例。臨床上除局部癥狀外,常見冷痛、活動受限等“寒痹”征象。結果: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1例。
5.坐骨神經痛 用本方加減:白芍15-30g,當歸、桂枝、乳香、沒藥、制川烏各10-15g,威靈仙10-13g,細辛3-5g,甘草5-10g。日1劑水煎服。隨證加減。并用小活絡丹,每次5丸,日2次服。治療坐骨神經痛62例。結果:痊愈55例,基本痊愈3例,顯效3例,無效1例。又用本方去通草,加牛膝15g,威靈仙、雞血藤各30g,制川草烏、乳香、沒藥各10g,痛劇者酌加田三七末(沖服)6g。治療坐骨神經痛20例。結果:痊愈18例,好轉2例。
6.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用本方加地龍、牛膝、丹參、制乳沒、桃仁、紅花等。日1劑水煎服。每治療寒瘀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33例。結果:臨床治愈22例,好轉10例,無效1例。又用本方去細辛、甘草,加川椒、丹參、益母草、王不留行、川郁金、公英、銀花、元參、川附子、鹿角膠、雞血藤、潞黨參、黃芪、川牛膝。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0例。結果:痊愈9例,1例中途停藥,情況不、明。又用本方去大棗,加川牛膝10g,丹參15g,赤芍12g,生黃芪12-30g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5例。結果:治愈13例,顯著好轉1例,進步1例。
7.凍瘡 用本方加減:當歸20g,桂枝15g,芍藥20g,細辛5g,炙甘草5g,木通10g,生姜10g,大棗5枚。諸藥加水500ml,煮沸(文火)后5分鐘離火,用蒸氣熏凍瘡部位,待藥液降至適當溫度,將凍傷部位浸入帶入藥渣的藥液內浸泡15-20分鐘,日2次,1劑藥可連續用4次。治療Ⅰ度-Ⅱ度手足凍瘡的學齡兒童100余例。結果:經2-4次熏洗癥狀明顯減輕,6-8次后,患處腫消,痛止,色退而愈,無不效者。
8.霉菌性腸炎 用本方加薤白為基本方,熱毒盛者加黃連、黃柏、銀花;氣滯者加檳榔、枳殼;陰虛者加生地、麥冬、玄參;食積者加山楂、雞內金。治療霉菌性腸炎21例,結果:痊愈19例,無效2例。
4方解
本方證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本方以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栓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并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5化裁
治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可酌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吳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證內有久寒,兼有水飲嘔逆者;若用治婦女血虛寒凝之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睪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酌加烏藥、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氣止痛;若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凍瘡,不論初期未潰或已潰者,均可以本方加減運用。
6方論
方中當歸既能養血,又能和血養血為君;桂枝溫通經脈,以暢血行,芍藥益陰和營,二味相配,內疏厥陰,調和營衛為臣;細辛散表里內外之寒邪,通草入經通脈為佐;甘草、大棗溫養脾氣為使。諸藥合用,有溫養經脈,通暢血行之功。
【附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傷寒論》)、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附注】 本方是養血溫經散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7方劑比較
《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里,陽氣內郁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癥;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癥;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不在臟,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并兼見肢體疼痛等癥。因此,三方用藥、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溫熱暑疫全書》)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三方均是在桂枝湯基礎上演化而來。其中當歸四逆湯主治血虛受寒,寒凝經脈的手足道冷及疼痛證;若在當歸四逆湯證基礎上兼見嘔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素體虛弱,微受風邪,邪滯血脈,凝澀不通致肌膚麻木不仁之血痹。
【文獻】 方論許宏《金鏡內臺方議》卷7:“陰血內虛,則不能榮于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佐;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道與厥也。”
《古方選注》:當歸四逆不用姜、附者,陰血虛微,恐重劫其陰也,且四逆雖寒,而不至于冷,亦惟有調和厥陰,溫經復營而已,故用酸甘以緩中,辛甘以溫表,寓治肝四法,桂枝之辛以溫肝陽,細辛之辛以通肝陰,當歸之辛以補肝,甘、棗之甘以緩肝,白芍之酸以瀉肝,復以通草利陰陽之氣,開厥陰之絡。
醫宗金鑒》: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味極辛,能達3陰,外溫經而內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內通竅而外通營;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減去生姜,恐辛過甚而迅散也。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
【處方】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二錢半;通草、甘草,各一錢半。
【功能與主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用法與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當歸四逆湯
【來源】《衛生寶鑒》卷十八。
【組成】當歸尾2.1克 附子(炮) 官桂 茴香(炒) 柴胡各1.5克 芍藥1.2克 茯苓 玄胡索 川楝子各0.9克(酒煮) 澤瀉0.6克
【用法】上藥口父(fu-三聲)咀。用水3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主治】疝氣,臍腹冷痛,牽引腰胯。
方劑名稱
當歸四逆湯
藥物組成
附子1錢半(炮),官桂1錢半,白芍1錢半(酒炒),柴胡5分,當歸3錢,吳茱1錢(醋炒),楝子2錢(酒炒),小茴3錢(醋炒),澤瀉1錢半。
處方來源
《醫略六書》卷二十四。
方劑主治
陽虛寒疝,脈緊細者。
各家論述
陽虛于下,寒束于經,虛陽不能布敷而經氣被遏,故虛疝時時發作焉。附子補火扶陽,官桂溫經散寒,當歸養血榮經,白芍斂陰柔筋,柴胡升清陽以除邪,吳茱降逆氣以下達,澤瀉瀉濁陰清腎府,小茴溫經氣卻疝疾,川楝子瀉濕熱以平虛疝也。[2]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當歸四逆湯2
【組成】
當歸12g 桂枝9g 生白芍9g 細辛3g 炙甘草6g 通草6g 紅棗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血虛受寒,癥見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沉細或脈細欲絕者。
【方義體會】
“四逆”者,有陽衰、氣逆、血滯之別。四逆湯以回陽立治,四逆散以和解立治,當歸四逆湯則以散寒通脈立治。所以桂枝湯去生姜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方中當歸養血活血,桂枝、芍藥調和營衛,細辛溫經通末,通草通經通脈,更以大棗、甘草益中氣、助營血,諸藥配伍,溫經散寒,養血通脈。臨證凡見血虛寒滯、濕痹攣痛之證,皆可得治,故此方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
【臨床應用】
陣發性掣痛不休頭痛
例:梁×,男,32歲。頭項牽掣疼痛,時發時止,痛緊則四肢逆厥。多方求治不效.某醫院認為結核性腦膜炎,屢用鏈霉素及鎮痛藥,頭痛無減。診見:面容蒼白,終夜失眠.怕聲畏光,胸悶不適,舌淡,六脈俱細.處以當歸四逆湯,令服五劑。服四劑后,頭痛漸止。但有便秘.遂加麻仁12克,繼服六劑而痊愈。
頭痛之癥,種類頗多。此例頭痛,屬營血久虛,肝不藏血。風寒傷及厥陰所致。常有陣發性掣痛,精神萎頓,形寒肢冷,脈象沉細兼弦諸癥,故多以當歸四逆湯治之奏效.
痛經
婦女通經者,臨證多見,其癥大致分為兩類,一為血實氣滯,二為血虛寒凝。當歸四逆湯養血驅寒,治療血虛寒凝之痛經,療效顯著。癥見面色蒼白,口唇色淡,四肢不溫,少腹冷痛,月經錯后,經水初來色暗,繼則色淡,腹痛牽及腰背,且有頭暈,心悸,倦怠諸癥,投之無誤。
例:王××,女,37歲。痛經十余年,時重時輕。近年內,月經常錯后,經量較多,色黑,且有血塊.月經前后,少腹抽痛難忍,觸其四肢清冷,六脈皆細。治以當歸四逆湯,令其月經前3至5日,服2劑,連用8個月。服后,該患者痛經得止,經量適常。
寒腹痛及寒疝腹痛
無論男女,有四肢清冷,小腹抽痛,綿綿不己,服止痛藥不效者,服當歸四逆湯治之定效。若寒疝腹痛已久,或少腹兩側,或一側下墜抽痛,或睪丸墜痛、陰囊腫脹,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6克,生姜9克,二、三劑可收效.
肢體麻木
素日氣虛血虛,血行不暢,上肢或下肢麻木.癥屬血痹.若針灸不效者,可與當歸四逆湯治之。
例:仝氏,女,87歲。四肢麻木.已半年不能下床活動,面黃肌瘦,四肢不溫,觸之皮膚不仁,其脈沉弦。處以當歸四逆湯,令服三劑。服后,麻木有知,四肢溫和,再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四劑,麻木基本消失,已能下床行走。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例:任××.男,48歲。患者右足趾發冷,疼痛,趾背紅紫青腫,已四月之久,醫院診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治與當歸四逆湯,令服五劑.疼痛減輕+下肢漸溫,再與服四劑.疼痛基本消失,跌陽脈已觸及。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初期多見患指(趾)紅紫,麻木,冷痛等癥。與當歸四逆湯治之,既增強氣化功能,促進循環,又通經活血,驅寒止痛.故此癥用之,收效很好。余治此案病例甚多,茲不贅述.
末梢血管痙攣
李××,女,35歲。患者雙手指冷痛麻術一年余.受涼,生氣后痛麻加重,遇冷則手指變白。面色萎黃、神疲懶言,納差,脈細弱,先以當歸四逆湯加黃芪30克,雞血藤20克。間斷服用畢半個月而病愈。
此外,余臨床治療素日畏寒肢冷者,或由此而引起心悸,性冷淡諸癥,服之數劑可愈。
當歸四逆湯的運用思路與方法
【方藥歌訣】 當歸四逆芍桂枝,細辛甘草通草使,
手足厥寒脈細絕,溫通血脈散寒施。
【學用導讀】 當歸四逆湯主治肝寒血虛證,方中細辛用量不能小,大棗用量不能少,隨證加減用藥則非常重要。
【中醫辨證】 肝寒血虛證:手足厥寒,或手足疼痛,或手足麻木,或腰痛,或肌肉筋脈疼痛,或月經愆期,或痛經,或閉經,舌淡,苔薄白,脈細欲絕。
用方思路:正確使用當歸四逆湯,以主治肝寒血虛證為基礎方,以主治經脈骨節寒證為臨床擴大應用。
病變證機:厥陰血虛,寒氣內生,脈絡筋脈失榮,以此而演變為肝寒血虛病理病證。
審證要點:根據手足厥寒,或手足疼痛,或肌肉筋脈疼痛,舌淡,苔薄白,脈細欲絕為用方審證要點。
【西醫辨病】 動脈炎,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腦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
【衷中參西】 合理運用當歸四逆湯指導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無論是治療消化疾病,還是治療神經及關節疾病等,都必須符合當歸四逆湯主治病變證機與審證要點,以此才能取得治療效果。臨證選用當歸四逆湯治療西醫疾病還可用于:
1、神經及關節疾病: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坐骨神經痛,肥大性脊椎炎,肩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2、男科疾病:前列腺肥大,精索靜脈曲張,慢性非特異性附睪炎等。
3、婦科疾病:閉經,痛經,慢性盆腔炎,月經周期性水腫等。
4、其他疾病:小兒硬皮腫,雷諾氏病等。
【中醫治法】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方藥西用】 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擴張末梢血管、改善微循環、緩解腸胃及子宮平滑肌痙攣、調節子宮血運狀態、抗炎、鎮痛、鎮靜、促進消化等作用。
【處方用藥】 當歸三兩(9g) 桂枝去皮,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9g) 甘草炙,二兩(6g) 通草二兩(6g) 大棗擘,二十五枚(25枚)
隨證加減用藥:若手指蒼白者,加阿膠、雞血藤,以補血養血和絡;若疼痛明顯者,加乳香、沒藥,以活血行氣止痛;若手足麻木不仁者,加黃芪、白術,以益氣和營衛;若內有久寒者,加吳茱萸、生姜,以溫陽散寒等。
【煎服方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湯劑:水煎服)
【方證研究】 血主濡養筋脈。寒邪乘血虛侵襲或內生,浸淫肢體筋脈,以此而變生為血虛寒厥證。寒邪侵入脈絡經筋,并阻遏陽氣而不能溫煦于外,故手足厥寒,或手足疼痛,或手足麻木;寒邪乘虛侵入胞宮并與血相結,血脈因之而阻滯不利,故痛經、閉經;舌淡,苔薄白,脈細欲絕皆為血虛寒厥之象。其治宜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以使血脈得養,寒邪得散,然則病為向愈。
方中當歸補血活血,通利經脈;桂枝溫陽通經,散寒止痛。芍藥養血和營,緩急止痛,助當歸補血養血;細辛溫通經脈,助桂枝散寒止痛。通草通利血脈,兼制桂枝、細辛辛燥傷陰。大棗、炙甘草補益中氣,健脾和胃,生化氣血,并調和藥性。諸藥相互為用,以奏溫經通脈,養血散寒之效。
方藥配伍特點:味辛藥與味甘藥相配,辛甘化陽以補陽;補血藥與益氣藥相配,使血得氣而化生;溫藥與寒藥相配,溫通陽氣、利血脈而不傷陰。
【使用禁忌】 濕熱證,陰虛火旺證,慎用本方。
經方辨治寒冷性蕁麻疹驗案之當歸四逆湯案
當歸四逆湯案
馬某,男,32歲,1992年11月15日就診。
自述近3年來每到寒冷季節遇冷風、冷空氣、冷水刺激時,四肢及頭面等皮膚祼露部位隨即起癮疹團,瘙癢難忍,遇熱可緩解,冬季早晚外出雖戴手套、圍巾、口罩,也仍發病。經多方治療無效。就診時僅見顏面、指掌皮膚顏色略黯,觸之冰涼(詢知平素也如此),舌淡苔白,脈沉細而緩。診為寒冷性蕁麻疹,屬寒凝厥逆之證。治以溫經通脈散寒,方用當歸四逆湯加味:當歸15g,桂枝15g,白芍15g,通草8g,遼細辛5g,附子15g(先煎1h),炙甘草10g,大棗30g,土茯苓15g,白鮮皮15g,全蝎6g。3劑。水煎,每日1劑,溫分3次服。
二診: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囑服10劑,并在早晚洗手臉時,用冷水和熱水交替擦洗,冷水不要太冷,逐步降低水溫,以提高皮膚適應性而達到脫敏之目的。
三診:10劑盡,上癥已完全消失,雖接觸冷水或冷風也未再發生癢疹,但手腳仍發涼,繼用當歸四逆湯原方送服金匱腎氣丸調理善后,隨訪1年未見復發。
按:本例蕁麻疹以寒冷刺激為誘因,發病部位僅限于四肢、頭面皮膚祼露的遠心端,并有明顯厥逆現象,為素體陽虛,陽氣不達四末,寒邪凝滯的厥逆證。故用當歸四逆湯溫寒,養血通脈,加附子助桂枝、細辛溫經通陽散寒、加土茯苓、白鮮皮、全蝎抗過敏止瘙癢,佐以冷水、熱水交替洗手臉以脫敏。最后用當歸四逆湯送服金匱腎氣丸標本兼治,固其本而除病根。
通脈當歸四逆湯治療手腳冰涼心得(附 下肢發冷,絲瓜絡屢屢見奇效)
通脈當歸四逆湯治療手腳冰涼心得
(遼寧省錦州市古塔區中醫院中西門診部南京路3段106號 121000)張雷
入冬或遇冷后因手足冰涼求診者不乏其人,西醫認為肢端血液循環不好所致,天氣轉暖即好無需治療.但患者痛苦萬分。(不客氣說西醫也真沒有什么好治療方法)。而學生通過學習《傷寒論》悟出一方,臨床實踐甚效。現總結下來與同道分享。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方》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 (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其功效為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主治血虛寒厥證。手 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金鏡內臺方議》卷7:“陰血內虛,則不能榮于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于四 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佐;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 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道與厥也。”
學生認為本病以女性患者為多,肝為風木之臟,性喜條達、惡抑郁,主藏血、主疏泄,“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劉河間云:“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 由于社會的壓力增大,女性肝失條達,抑郁日久,藏血不足,則血虛,又感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 厥寒。這與本方擅治血虛寒厥證頗符。
初用時當歸四逆湯治之多效,但日久也有無效者,或初愈又犯病的患者。后來又來了些男性患者。我三思后,自認用初始之思路,可能有不妥之處。是否忽略了陽氣 不充,不能溫煦四肢之因,再翻經典有些感悟,想起了“少陰病,手足厥逆”自覺應該在當歸四逆湯基礎上合用溫陽之方,三思良久未定。一日網上瞎點,翻到了 “陳湘君運用通脈四逆湯治療雷諾氏病的經驗”的文章,觀后心得頗多。陳湘君老師認為人體四肢末節為少氣少血、肌肉淺薄之部位,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客邪之 地”,若脈道阻滯不通,則手足厥逆。其成因在于人體正氣先虛,陽氣不足,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外邪所襲,風寒毒邪壅塞脈道,留戀阻滯,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發 病。陳湘君老師遵循異病同治的原則,凡溫陽通脈之劑,均為正治,而通脈四逆湯在溫陽通脈方面效大力宏,應首選之。藥理實際證明本方具有擴張周圍血管、增強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抵御寒冷的作用。
據此,我將當歸四逆湯與通脈四逆湯合用之,其功效為溫陽散寒,養血通脈,治療陽氣不足,外受風寒毒邪,壅塞脈道,氣血失運之入冬遇冷手足冰涼者,臨床實踐療效甚佳。趙某某,女,25歲,初診日期 :2011 年3月14日。主訴:手腳冰涼3年,平素二便、納食正常,月經后錯,經期大便溏瀉,舌質淡紅苔薄,脈弦。辯證:陽氣不足,血虛寒厥證。方藥:當歸20g、桂枝15g、赤芍15g、細辛5g、通草10g 、大棗10枚,炙甘草10g、附子20g、干姜15g、絲瓜絡20g,每劑服3次。藥渣泡手腳,服藥3付后,手腳溫度正常,原方再服3付而愈。
下肢發冷,絲瓜絡奇效
此方法為我師傅心得. 有些患者下肢膝蓋以下常年怕冷,夏天都不覺得熱,也只是覺得不冷而已。傅行醫36年來對此病的治療十分簡單,并不用大量用溫陽藥,而是囑患者去藥房買一斤 “絲瓜絡”,分成10包,每天煮水喝即可,一般10天后就好了。其病理應為血脈不通,經絡受阻,故打通經絡即可,用通絡活血之藥。為患者考慮,而眾多通絡 活血藥中,“絲瓜絡”最為眾人所知,價格便宜,到處藥房都能買到,因此該方法屢屢見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夜讀傷寒-351
通脈祛瘀當歸四逆湯,手腳冰涼很對癥
祛淤通脈當歸四逆湯,通暢血脈還調經
通脈當歸四逆湯治療手腳冰涼心得
每日醫方——當歸四逆湯
溫經散寒劑之當歸四逆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头市| 大兴区| 香河县| 杭锦旗| 望谟县| 漯河市| 出国| 新干县| 水富县| 彭水| 武鸣县| 阿瓦提县| 泗洪县| 鹤峰县| 白沙| 平和县| 西华县| 佛冈县| 南川市| 元谋县| 庄浪县| 墨江| 长海县| 磐石市| 康平县| 西宁市| 沙田区| 周至县| 双柏县| 洪湖市| 井冈山市| 崇明县| 扎鲁特旗| 盘山县| 南江县| 石首市| 宝坻区| 华阴市| 扬中市| 藁城市| 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