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要對大禹做一個總評價的話,他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水利和規劃專家。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中原地區完成了一次“全國”范圍內的水利設施建設,同時以“九州”的概念對“天下”進行一次行政規劃。這等于是說,華夏大地在大禹的手中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梳理。
對于“九州”的劃分概念,很長時間都沒有有力的朝代和人物來落實大禹的想法。直到東漢漢武帝時,才在大禹“九州”的基礎上,把全國分為“十三州”,設置刺史進行管理。按照現在的評價體系,大禹可以夠得上工程院院士的稱號。而大禹之所以叫“大禹”,意思就是“偉大的禹”,是后世為感念大禹治水的功績而對他的尊稱。
東漢的“十三州”是在大禹“九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此圖我們以后在講三國時再詳細闡述
之后,大禹憑借著技術專家的權威,在治水在黃河下游地區的各部族之間建立起了統一的政令,為夏朝一統奠定了基礎。大禹從舜那里接受部落盟主之后,實際上已經成為夏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君主。之后,他的兒子啟就再沒有遵循“禪讓制”,而是子承父業,“天下”開始成為私家財產。這種按照血緣關系繼承掌管“天下”的做法,一直延續4000多年,直到清朝結束。
夏朝的建立,宣告幾大部落中黃帝部落的勝利。夏朝的意義,在于將黃河中下游地區連接起來,華夏民族開始有了融合和“天下”的概念。
禹的兒子啟最終建立世襲制的夏朝,取代之前輪流坐莊的禪讓制,是因為依仗了其父親建立起來的部落控制權。這時候,我們再看地圖時,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這張圖不用關注那些多奇奇怪怪的名字
紅色越深代表夏的控制力越強,越淺表示控制力越弱
2
從網上找的這張夏朝疆域范圍,其實里面很多地方有問題。我們暫且可以不細究,重要的是要看到“中原”的概念已經形成,也就是在洛陽到現在泰山西側之間的平原。一般認為,現在河南省大致就是中原的范圍。而中原的核心區,大致應該在洛陽——開封的地區。
中原的核心區
從圖中應該可以看出開封在歷史中的重要性
“中原”這個概念對于中國歷史進程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實我之前已經鋪墊清楚。總結來說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控制了中原,就可以控制整個黃河下游,乃至整個華北平原。二是“中原”是最大的一塊平原,便于發展農耕業。這對于技術水平發展不高的古代來說,十分重要。三是占據了“中原”,實際上就獲得了跟周邊部落進行溝通,甚至控制周邊部落的能力。當然,中原這個位置雖然可以控制黃河下流所能幅射的廣大地區,但也意味著有可能遇到來自四個方向的挑戰。這點我們以后會在商朝及周朝建立時講到。
因此,才有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是帝王成就霸業的必爭之地。
“中原”除了位置的重要性外,還有就是標志著統治者的正統性。如果一個漢人王朝沒有占領“中原”,它便不會被看作是天下的主人,不被百姓認同。對于外族而言,他們要得到“天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要占領中原,二是要證明自己也是華夏子孫。所以即使是蒙古人占領中原,建立元朝之后,也不得不向漢人宣稱自己是當年夏朝后裔的一支,以證明自己的正統性。
3
說到這里,我想有必要交代一下“五岳”這個概念為何會形成。在我看來,五岳其實是對“中原”這個概念的一個“注腳”,或者說規定了一個“天下”的范圍。
為什么這么說,看一下下面這張圖,大致就理解了:
五岳的位置分布
大家發現了沒有,除開中岳嵩山,其他四座山恰好處中部華北平原、江淮平原的邊緣位置。
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沒有飛機衛星從天山俯瞰地形的情況下,帝王如何告訴大家“我的地盤范圍在哪里”這么重要的事情呢?他必須在天地之間樹立一個明顯的標志,告訴大家在這個外圍之內的地盤就是我的。
這個標志要非常明顯,大家都知道最好,是天下地標。那帝王們想到的辦法是什么呢?沒錯,就是以天下四方的險峻高山做為地標!換句話說,五岳實際上就是帝王們為自己地盤樹立的五個旗桿,用以明確地盤范圍的標志。
這樣一來,你就能理解一個問題了:為什么那么多帝王都要辛辛苦苦去五岳祭拜,有的帝王甚至不惜犧牲在來去祭拜的路上。帝王巡視或者祭拜五岳,真實的目的并不在巡視或者祭拜,而是通過帝王到五岳,來宣示“天下”的主權及傳播祭拜的尊卑禮儀。
細心的讀者也許發現了,上面圖中的五岳位置甚至名稱都與今天的五岳不一樣。怎么回事呢?
根據司馬遷所作《封禪書》的記載,中國古代的五岳是東岳泰山(山東泰安境內),西岳華山(山西渭南境內),南岳為天柱山(安徽安慶境內,舊稱衡山),北岳大茂山(河北保定境內,舊稱恒山),中岳為嵩山(河南登封境內)。
根據“中原”的概念,這五岳的確立和分布是十分合理的。
但是隨著版圖的擴張,這原始的五岳已經不能作為“天下”的定位標志了,必須向外擴張。于是,南岳就往南移動到了湖南的衡陽(隋文帝楊堅期間),而北岳恒山則移到了山西大同的恒山(明朝萬歷年間)。
五岳位置的變化
不過由于五岳的位置相隔較遠,每個朝代的帝王要經常巡視五岳難度也相當大。對于大部分帝王來說,也就象征性去走一走,去得最多的當屬泰山,有的甚至就在嵩山拜拜就罷了。至于為什么是泰山,我想原因大家也并不難推測,不用我再去解釋了。
4
不過對于夏王朝來看,對中原的控制力還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說,只是因為大禹治水的緣故,各個部落對他比較服氣,愿意把夏看成是天下“共主”。因此,夏朝所謂“共主”更多的也只是名義上的,過年過節送點禮罷了,平時各部落還是各玩各的。
我的這種推測是有一定道理,原因一是夏朝既沒有金屬兵器,沒有馬匹,也沒有戰車,甚至當年連輪子的概念都沒有,走很遠的路是很費力的,因此無法對周邊部落形成威懾力;二是我們從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來說明的確是各玩各的,這個事件就是“太康失國”。
夏朝的王位傳到大禹的孫子,也就是太康的時候。山東丘陵地帶的東夷族群就開始造反了。
至于為什么造反,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來。因為在大禹治水期間,對大禹家族感恩戴德的是那些受黃河水患區影響的部落。但山東丘陵區由于地勢較高,且受泰山周邊地區的阻擋,可以免受洪水的侵擾,因此“夏”的戰略威懾力無法波及到泰山以東地區。山東丘陵部落亦對夏王朝并沒有什么需要感激的,相反他們還會瞄準中原去擴展,甚至還想去奪取中原地區。
而帶領東夷部落去跟夏王朝進行爭奪的部落首領,就是大名鼎鼎的“后羿”。沒錯,就是那個神話故事中“后羿射日”中的后羿,傳說中嫦娥的丈夫。不過根據時間上來推算,應該有兩個后羿,一個是三皇五帝時期的射手,一個是“有窮氏”的“后羿”。但是如果把起兵造反的“后羿”看作是一個部落,那就可以將其看做是射手后羿的后代,這樣倒是解釋得通。不過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需要留給歷史學家去考證。
戰爭的結果是,后羿部落戰勝了太康掌管下的夏王朝,并占據了中原核心地帶長達四十年之久,這就是太康失國”或者叫“后羿代夏”。
其后太康的兒子少康,又重新奪回統治地位,并將這種優勢保持了四百多年。
5
不過想在“中原”地區做老大的部落永遠不會只有一個。下一個想做老大的,是來自一匹北方的狼:商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