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二字是在上個世紀初“西學東漸”漸盛之時,由一位叫鄧實的人再其著作《國粹學》里首次提出的。在古時候漢語里并沒有這個詞匯。
易有太極
從清朝末年開始,國家逐漸衰敗不堪,全國上下反思之聲此起彼伏,中國的落后挨打刺激著一些知識分子全盤西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傳統學術思想面臨的質疑越來越強,也就更進一步刺激了研究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繁榮,這導致了近代“國學熱”的第一次興起。章太炎、梁啟超、康有為、王國維、顧頡剛、胡適、呂思勉、梁漱溟等一大批學者在國學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大批國學研究經典書籍也應運而生,成為了我們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寶貴財富。
中國當代大儒梁漱溟先生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當時討論更多的是中國的未來,中國該以什么思想立國進而擺脫落后挨打的局面,所以當時“國學”更多的是指以儒學為主、涉及到諸子百家以及再擴展到史學、文學等方面,在這當中,還是以儒學以及諸子學為主,因為產生于春秋戰國的儒學以及諸子學總體而言其核心都是為了治國、強國。
新中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國學熱潮。現在隨著國家倡導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開展,追捧“國學”又成了當下社會的一種“潮流”。
現今的“國學熱”
由于國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而身邊諸多國學現象,很有可能已經誤導了人們對國學的認識。
在這里簡單的對狹義上的“國學”做一個闡述。狹義上的國學即指古時候由“六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春秋)衍生出的四大基本科目,即義理、經濟、考據與詞章四大學科。
六經
儒家關于哲理方面的學說,本源于《易經》固稱義理之學。先秦諸子學,也可以并入義理一科。佛家方面的研究也當屬此學。其大致可包含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宋明理學三大體系。佛學在漢時傳入中國,雖然不是源于中華之六經,但其“無為”與“無不為”(佛學的很多語境都是其研究者借用道家用語來表達)與《易經》所表之變易與不易的“體用為二”有殊途同歸之意,所以佛學也當屬中華文化之“義理”一科。
代表人物:先秦諸子、劉向、慧能、程頤、程顥、朱熹、王陽明等
王守仁,號陽明子
此“經濟”指“經邦濟世,強國富民”,今天我們說說的“經濟”也包含其中。漢以來的儒家學者,多依《尚書》為研究主體,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都注重“歷史”與“地方志”的編撰,且自古以來關于土地問題,有均田、限田等學說,亦來自于《尚書·周書》、《大學》之遺意。《尚書·周書》與《大學》言經濟,都是以均平為原則。此外先秦諸子中的道、墨二家,反對剝削與侵略,也深得六經之旨。法家則主張富民以益國,如果政府官員中飽私囊,在法家學說的嚴格禁止范圍之內。
代表人物:李斯、司馬遷、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張居正、曾國藩等。
王安石
指研究文獻或歷史問題時,根據資料來整編、考核、校對、譯注、輯佚,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真實性是考據的靈魂和生命。即是將考據形成完整的體系,當成一類專門的學問。
代表人物:鄭玄、郭向、徐霞客、顧炎武、金圣嘆、段玉裁、戴震等。
顧炎武
其本源出于《詩經》與《離騷》。其本源于《詩經》與《離騷》。大致經歷了漢樂府、魏晉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逐步發展。詞章之學,也是中華傳統文化里大眾所熟識和接觸之最多學科之一,在《詩經》與《楚辭》兩部偉大著作的影響下,眾多優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曲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輪番登場,不僅為中國也為世界文學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之貢獻!
代表人物:屈原、陶淵明、李白、蘇東坡、關漢卿、羅貫中、曹雪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