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文明的傳承與延續中,中國漢字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字,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依然可以讀懂先秦的古籍,在時空的長廊里,在生命的輪回中,與先賢對話。以漢字作為基本載體的書法,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一直以來,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本期“書法的智慧”,我們一起來領略篆書的風采。
【名家簡介】
劉湘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株洲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南楚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株洲民革書畫院副院長。1989年師承楊志達先生學習篆刻,2017年拜何雷衡先生學習花鳥畫。作品在國內多次參展并獲獎,在《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法》、《現代書法》等專業刊物上多次發表作品。
1
篆書的發展
“篆書是中國古文字階段最早具有書法意味與獨立意義的書體,是對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的統稱。”株洲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湘清老師向記者介紹,所謂“篆”,其實就是“掾”,是古代官府屬員的通稱,所以篆書也就是官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所謂大篆,廣義是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等,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所謂小篆,也稱“秦篆”,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使用的通用文字。
殷商至西周,是大篆的鼎盛期。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后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了象形文字。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鐘、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西周后期,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
及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大篆又經簡化、改良,最終定型為小篆。小篆的鼻祖秦相李斯整理規范了小篆,但歷兩漢、魏晉至隋唐,在幾百年的時間里,篆書卻逐漸式微,學書者都專攻楷書、草書,除用于碑銘篆刻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直到唐代,才出現了小篆大家李陽冰,他被后人稱為“篆自秦漢而后第一手”,再到清代,篆書終于百花斗艷,出現了一大批篆書書法家,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2
篆書的學習:富有奇趣 適合初學者
現在有很多家長認為,小朋友如果學習書法,應該先學楷書,但從初學者的角度來說,劉湘清老師建議同學們可以從學習小篆入手。
“其實臨帖、練習楷書,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 劉湘清老師告訴記者,“而小篆用筆相比其它書體更為單純,較容易被初學者掌握。”篆書書寫不像楷書,有非常豐富的點畫和穿插,其基本組字的方法,僅有“點、直、弧”三者,大多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讓小朋友了解書法的起源、畫一畫線條,這樣兒童學習也不會畏難。
其次,小篆結構勻稱對稱,對于結體容易較快掌握。平衡對稱是小篆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于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于字的局部對稱,比如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篆書講究對稱美,練習篆書不僅能提高毛筆的掌控能力,還能培養孩子對于結構、對稱的敏感性,對于硬筆和毛筆的其它書體的學習都是有幫助的。
此外,篆書的基本筆法以中鋒為主,而中鋒用筆又是學習書法的基礎,是書法筆法的核心,從小學篆書,對于將來書法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可以為其他書體打下很好的基礎。
“所以說,以小篆為基本功扎好書法這個功夫的‘馬步’,是具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的,尤其是通過小篆的學習,還可以加深對于古文字的理解。”劉湘清老師說,學習篆書,不能一上來就臨帖,應先從“識篆”開始。因為篆字和現在我們所使用字形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大篆,如果孩子不能認識篆字,臨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在寫什么,或者為什么要這么寫,那就談不上學習了。
識篆的過程,大致相當于重新“認字兒”的過程,要學習篆字的讀音、字義,要了解漢字書法的源頭、發展歷史,對于孩子來說,則又是一堂寶貴的國學課。
(記者 何威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