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實行郡縣制為我國中央集權制定下了低調,從秦朝至今,我國一直實行不同程度的中央集權制,分封制雖幾次反復,但都沒能撼動中央集權制的發展。
世間萬物,少有一成不變的,制度更是如此,數千年過去,中央集權制仍然存在,可面貌卻大不相同。秦朝時實行郡、縣二級制度,建立起了從中央至地方的垂直管理體制,我國現在的行政等級則是省、縣、鄉三級,同一等級還會有不同稱呼,如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都是省級行政區。
古今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兩千多年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與演變。
1、秦漢時期:二級變三級
秦始皇統一各國之后,在已經初步形成的郡縣體系的基礎上,分天下為36個郡,每個郡下轄若干個縣,則行政體系是郡、縣二級,郡守為一級行政區長官,還有尉和郡監,分別掌管軍事和監察,他們直接對朝廷負責。
秦朝極盛時大約有四十多個郡,劃分規則基本上是遵循“山川形便”原則,各個政區邊界的走勢,一般和山脈、河流的走勢一致。這樣,每個政區的內部就會形成比較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比較一致的自然條件,人為區劃和自然區位合二為一,有助于經濟發展以及賦稅管理。
而在面積方面,則看重人口和經濟的空間分布,人口多、經濟地位重要的地方,行政區數量多、面積小;人口少、經濟不發達的地方,行政區數量少、面積大。
漢初把秦朝的郡縣制改成了郡國并行制,相當于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結合體,不過這種制度對皇權威脅甚大,到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等措施將王國(相當于郡)拆分成侯國,侯國在行政上和縣是平級的,且受到周邊各郡管轄,漢武帝以此加強了中央集權。
另外隨著漢朝的實際控制范圍越來越大,郡縣也越來越多,二級制使得朝廷忙上忙下,于是,漢武帝設立了13個刺史監察區和1個司隸校尉監察區,后來這些刺史監察區從不常設的監察官成為常設的駐地方官員,就成了新的一級行政區,也就是州,漢朝行政變為州、郡、縣三級。
2、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隋朝:三級變二級
漢朝滅亡以后,中國進入了動蕩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由于政權更迭迅速,此時的行政區劃十分混亂。
三國鼎立的時候,魏國和吳國各自割據了荊州和揚州的一部分,所以三國兩個荊州和兩個揚州。晉朝統一后,又使用郡國并行制,并開始大規模改劃一級政區,把原本的十四個州拆分成了二十一個州,州以下設置郡(王國)和縣(侯國)。
永嘉之亂后,北方大亂,東晉收縮在南方,比較穩定的只有八個州,而且為了應付戰事,有的時候都督府(相當于軍區)也實權化,成為了州之上的一級區劃,因此魏晉南北朝的行政區以州、郡、縣三級為主,少數有府、州、郡、縣四級的情況。
但還有一個情況影響重大,那就是戰爭和移民。北方大亂,北方漢族一堆一堆地南下避難,那時候士族時代,大家都講宗族情緒,一群徐州人到了荊州,他們并不認為這是荊州,而是徐州,畢竟周邊都是徐州人,官員也是徐州人,就地方不是而已,讓朝廷把這騙劃為徐州不就得了?在這種背景下,南方的州越來越多。
北方也不少,十六國時期各種小國家你來我往,雖然地盤小,但是野心不小,我能打下來的州自然是我的,打不下來的州也沒關系,我把我的地盤再分一分,改成那些打不下來的州的名字不就好了嘛!于是北方的州也越來越多。
后來北魏統一北方,算是安穩了些,可最后北魏分裂了,東魏和西魏以及各自取而代之的北齊和北周整天死掐,州的數量再次迅猛上升。
全國面積就那么大,州的數量一多,每個州管轄的范圍就越小,以前一個州管十幾個郡,現在一個州就管一兩個郡,名義上的三級制已經變成了二級制,州跟郡的作用重疊了!
隋朝統一后,隋文帝大刀闊斧地清除南北朝留下來的冗余的行政單位,也就是砍掉一級,名義上的三級制也不存在了,真真正正地成了二級制。砍掉哪一級呢?隋文帝砍掉了郡,隋煬帝卻又把州改名為郡,不過二級制是確定了。
3、唐宋時期:二級變三級
隋朝到了后期,州(郡)的數目也是越來越多,接近兩百之數。不過隋朝時間短暫,這個問題交給了唐朝。
唐朝應對州(郡)過多的方法跟漢朝頗為相似,也就是在其上設立監察性質的道。唐太宗時期,唐朝分為十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隴右道、嶺南道、劍南道、淮南道、山南道和江南道。
唐玄宗的時候又加上了黔中道、京畿道(長安附近)和都畿道(洛陽附近),并把山南道和江南道分別一拆為二,各分為東、西兩道,所以一共十五個道。此外還有軍事上的道,比如定襄道、平壤道等等,純屬是為戰爭而設立。
到了唐朝中期后,政、軍兩種道合二為一,道成了唐朝的一級行政區,則行政區是道、州、縣三級,還有一些地位與州相似的府,在長安、洛陽的附近設立。
節度使泛濫后,其實藩鎮成了唐朝的一級行政區,道淪為了比較虛的地理概念。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患者,各國疆域并不太大,又要保持內部穩定,行政區劃又退回州、縣兩級。
宋朝統一中原地區后,繼承了五代十國的州和縣兩級制度,之后又學習早已名存實亡的唐朝的道,把北宋分為了許多路,也是監察機構,后來路成為了事實上的一級區劃。
路最奇特的是沒有單獨的最高長官,而是有4位級別基本相同的長官,分管不同事務,也沒有正規的首府,但其的確是在州(府、軍)、縣之上的一級行政區。
遼朝則學遍了之前所有朝代,保留了道的名號,搞得卻是州(府)、縣二級制度。金朝則向宋朝學習,分為路、州(府、軍)、縣三級。
4、元明清時期:省的出現與發揚光大
元朝的統治疆域十分廣大,地方上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行省制度。
行省的“省”來源于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宋朝時三省合署辦公,以提高行政效率,形成了“中書門下”這個最高行政機構。
元朝更干脆,直接廢了尚書省和門下省,只保留中書省主管行政,樞密院管軍事,御史臺管監察。
元朝的疆域實在是太遼闊了,中書省忙上忙下政令傳達也很緩慢,于是元朝學起了金朝后期實行的“行中書省”,金朝只是試試,元朝才是真章的,真正讓中書省從中央走向地方。
“行中書省”也就是“行走的中書省”,中書省設立分支機構,派出到全國各地區,成為了一級行政區,簡稱為“行省”或“省”。
行省以下,有路、府、州、縣四級區劃,不過它們沒有特別嚴格的隸屬關系,路是把之前金朝宋朝比較大的州改名來的,不是從路直接換來的,之前的路全給塞進了行省。
府比路小一級,但有的府歸路管轄,有的府則直接歸行省管轄。州也一樣,州比府小一級,有的州歸府管轄,有的州直接歸路管轄。縣最小,但有的州轄縣,有的州不轄縣,這跟今天很類似,有些縣是歸地級市管轄,有的直接歸省管轄。
明朝推翻元朝后,繼承了行省制度,不久把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因為中書省都被朱元璋廢了,行中書省更沒有保留的必要了。
明朝有兩個直隸(南京和北京)以及十三個布政使司,民間俗稱為省,即兩京十三省,又稱十五省。
這十五個省,下轄府,府下轄縣,形成省、府、縣三級區劃,府和縣之間夾有少量州,一般叫屬州或散州,算是特殊的縣。
清朝的一級政區恢復了省的稱號,實行省、府、縣三級政區制度。清朝的省、府、縣區劃,基本上被民國繼承,也基本上為現在的省、地、縣區劃定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