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背景介紹
辛棄疾在42歲的時候,由于受到彈劾,官職被罷免,開始了閑居生活。
辛棄疾的中年時光大部分都是在江西上饒度過的,他在那里有一座莊園,面積很大,風景也不錯。他給莊園取名“稼軒”,自稱“稼軒居士”,這也就是辛棄疾號“稼軒”的由來。
辛棄疾在閑居的時候寫了很多詞,這首《鷓鴣天·代人賦》就是其中一首。
“代人賦”的意思就是替別人所寫,這首詞的內容是寫一個女子的離別愁緒,并不是作者當時的情況。
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⑵晚日:夕陽。
⑶新綠:初春草木顯現的嫩綠色。
⑷白頭:猶白發,形容年老。
⑸情知:明知。
⑹闌干:欄桿。闌,同“欄”。
白話譯文
落日里寒鴉歸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離腸寸斷,淚流難收。懷著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亂山無數,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桿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賞析
上片中,詞人從寫景入筆,通過描寫哀景和樂景,從正反兩個方面的描寫來抒發主人公的愁思。下片直接描寫了女子因意中人不在身邊而表現的種種痛苦,苦苦思念已經讓女子困在其中,不能自拔。此詞是作者婉約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極寫離恨,在平常的語言中卻表達了深摯的感情,情真意切。
格律對照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說明:灰色字可平可仄,彩底字需要押韻。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 [1]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明日詞牌
踏莎行:詞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長春”“惜余春”“轉調踏莎行”等。以晏殊《踏莎行·細草愁煙》為正體,雙調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踏莎行”調名本意即詠古代民間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