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銜接教育之我見
常熟市支塘中心小學 沈黎明
首先十分榮幸也非常感謝張校長以及昆承中學的其他領導給我這個發言的機會,我想今天我是以一個小學校長以及學生家長的雙重身份來這里發表意見的。作為家長,我女兒現在昆承中學初一(5)學習,應該說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她就有一個愿望,也就是初中階段的學習要在昆承中學完成,記得當初實驗小學有一位學生發表在《常熟日報教育特刊》上的一篇習作《向往昆承》給了她很大的啟發,雖然她的這個愿望在2005年的暑假實現了,但是數學75分的入學成績(語文成績尚可,為86分)以及入學成績60以外的名次,再加上進校第一天就從學校的宣傳櫥窗里發現2005年的畢業生中昆承中學取得全市中考第一名的陳晟同學以及總分第四名,語文考滿分的周迎亞同學都來自支塘中心小學,兩廂對比,這大概帶給她人生的第一次心靈的震撼,作為家長,我們也感覺到了送子女來昆承讀書的第一個好處,一群優秀的伙伴,一個競爭的環境,這對孩子的成長太重要了。在這里我還要強調一點,通過平時對女兒不經意間的詢問再加上昆承中學組織的家長開放日活動,應該說昆承中學的教師群體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特別是無論語數外老師還是外教的不憤不菲,一題多解,隨時發揮,信息量大等共同特點受到了學生的肯定,其實這也是我本人在自己的課堂以及我們學校所倡導的,因為沉悶的課堂是不可能激起智慧的火花的。所以就我個人而言,對昆承的教師也是感到滿意的。特別是小孩子許多次回家津津道于研究性學習的收獲,什么甲骨文啦,間諜啦,宇宙的奧秘啦,特別是前一段時間她和同學象摸象樣地完成了研究外星人是否存在的長篇論文,這確實體現出了昆承中學和一般學校的區別。下面就一位小學校長的身份談一談我對中小學銜接教育的觀察和認識:第一,研究中小學的銜接教育是當務之急,昆承中學組織這樣的討論具有現實意義。從教育三個方面的基本因素來看,現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小學教育之間未能很好地銜接起來,有人形象地稱之為“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初中教育和小學教育基本上分別屬于兩個封閉的系統:第一、教育者,初中教師和小學教師分屬不同的學校,他們之間在工作上的聯系、溝通、銜接很少,教學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學方法上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第二、教育內容,小學科目少,初中科目陡增;小學教材的知識密度小、難點少、坡度緩,初中教材的知識密度大、難點多、坡度陡。第三、受教育者,明顯地小學生升入了初中,他們的學習方法與初中教師所期待他們應該采用的學習方法有相當大的落差。據我觀察,與現在小學現有的課業負擔相比,初中學生的課業負擔有一個陡增的過程,這不僅表現為課程數量的增加,也表現為學習質量要求的提高,另外,家庭與社會對學生的學業質量要求也明顯更高,這樣,許多學生學習心理負擔日益加重,身體素質越來越差,甚至部分學生厭學流失,極大地影響了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因此小學高年級的教育教學與初中一年級教育教學能否較好地銜接,是影響學生是否具有可持續學習能力的關鍵。第二,中小學教育銜接的問題可探討的很多,但我認為最為實際最能操作的是習慣的銜接。我想強調的是這個習慣既包含學生的學習習慣也包含教師的教學習慣。先就學習習慣而言,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以語文教學作為例子,在銜接方面,《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即很好地指明了語文學習習慣銜接。《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小學階段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中階段必須讓學生“堅守”住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因而,可以這樣說,要讓學生的習慣銜接得好,與其花幾倍、幾十倍的力氣去克服壞習慣,不如從小學始,及早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所以我覺得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處于童年晚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發展處在一個從幼稚走向逐漸成熟的變動時期,在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可以使學生到中學學習時事半功倍,一生受益。以語文教學為例,主要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1、應要求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改變學習的無序狀態,減少學習的隨意性,不要老師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使學生的學習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由自發轉為自覺。2、逐步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3、養成上課主動作筆記的習慣。記筆記要求學生記重點、記難點,根據自己情況記要點,而不是照搬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