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三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好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
飲食宜多吃“苦”
在中醫養生中,夏至盡管天氣炎熱,但陰氣已開始生長。夏至前后飲食宜清淡,忌食過于腥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這個時候最好適當吃點“苦”,如苦瓜、蓮子心等,都是清熱祛暑的佳品。還可吃些金銀花綠豆粥,喝些菊花枸杞茶、麥冬金銀花茶等。
食物的溫熱、寒涼等天然屬性要與攝食者的體質狀況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屬于寒涼體質的人,不適宜太頻繁飲用綠豆湯,否則會加重癥狀。綠豆湯也不宜喝冰鎮的,否則會造成脾胃失衡和腹瀉。
起居宜晚睡早起加午休
古人對于夏季的養生是很有講究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以利于氣機的通泄。起居調養,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利于氣血運行。
此外,天氣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每天最好養成午睡習慣,但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只要合上眼睛休息一會兒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可加快血液循環,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節氣灸是古人根據“天時”,有選擇地艾灸不同穴位,預防該時節好發的疾病的方法。夏至陽氣盛,人體陽氣浮越,可在這前后15天進行節氣針灸,針對痼疾,如過敏性鼻炎、哮喘、腹瀉等,可有效地扶陽祛寒、祛除根因
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在夏至前后乃至三伏天治療可為秋冬儲存陽氣,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
艾灸取穴:少府穴、神門穴(以上穴位,使用艾益生艾灸儀施灸,建議1天1次,每穴灸30~40分鐘。)
“節氣灸”適應病癥,主要對呼吸系統疾病和脾胃病有很好的療效。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因為此時節影響發病的氣候因素比較少,癥狀相對較輕,這個時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體的免疫能力,更好地透邪外出。脾胃病如胃痛、腹痛、腹瀉、腹脹等,這是因為脾臟喜燥惡濕,濕邪最易困脾,影響我們的消化功能,夏季培補脾胃,可以健脾化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