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阿姨是我們的老顧客了,今天終于鼓起勇氣想來調理,她的出虛汗困擾很多年了,之前她一直調理頸椎(一直都是手法調理,害怕針灸),她出虛汗挺嚴重的,有時候店兒看病的人較多,齊阿姨就坐在椅子上排隊,輪到她時,我一摸她的頸椎、額頭都是虛汗(坐在那兒不動都出汗,而且是冬天)。
相信我們在學習《內針》的過程中,一定有這樣的困惑?那就是遇到有些證的定位并不能如此清晰?比如:失眠、全身出虛汗等等,這類癥狀不像某個部位疼痛具體到精確位置!那應該怎么辦呢?
《內針》主要理論來源于《黃帝內經》,所以我們遇到這類病癥可以去翻閱經典,我們都知道失眠的原因是:陽不入陰。為什么?
《黃帝內經》: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簡單來說就是:陽不入陰,陽不入陰怎么辦?那就把陽引過來,從哪兒引呢?當然是:從陰引陽,從:開始的意思。也就是從陰經下手把陽引過來,所以一下思路就有了,厥陰的內關、少陰的神門、太溪、太陰的列缺,當然這些穴位都扎嗎?不一定,隨癥治之!
那么問題又來了?出虛汗,整個頭,前胸后背都出汗,應該怎么辦?難道涉及的經絡都扎一遍嗎?這樣的話是不是太復雜了?
怎么辦?求助于《內經》,《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故出虛汗肯定和“少陰”經有著很大的關系,心陽不固,陽氣浮越太過,陽化氣,陰成形,氣化為水,這時需要用陰平衡陽,加之“手少陰、足少陰”為同經同氣(從臟腑角度來說,腎有固攝作用),所以治療出虛汗我重點放在了少陰經。
六經辯證:太陰、厥陰、少陰、督脈、任脈
三焦:上焦
經過分析后,我們便可容易下針了,患者:失眠、出虛汗、心慌胸悶,心慌胸悶可以選:厥陰內關、任脈列缺;失眠、出虛汗可以選少陰神門、陰郗、由于患者怕針沒有選擇督脈后溪,而是選擇了百會,當然如果選擇足部的話可以:三陰交、太溪、公孫、照海、申脈等穴。
一診時患者自訴出汗有減輕,但是只是一點點。
二診時患者說晚上睡覺和白天都幾乎沒有出汗,明顯改善了很多。
今天分享的案例,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這些都是筆者平時的一些臨床經驗,大家對于筆者最大的支持就是評論或者轉載,這樣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