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兒到了兩三歲就開始需要社交了,多數如我們這些老母親總是會鼓勵他們融入群體,努力幫他們創造多多結識小伙伴的機會。交友過程不但可以幫助養成陽光的好性格,也可以讓娃從同齡小伙伴身上學習到一些。然而事實并不會如我們想象得那么美好。
比如之前有個媽媽來和我訴說了她三歲多女兒在交朋友上太弱勢了。
小區里有個比她女兒大2歲的小姐姐,長得漂亮又可愛,在小區里是顆“小明星”,女兒也是她的小“迷妹”。但后來發現變味道了,因為女兒經常收到小姐姐提的要求:“你不把玩具給我,我就不跟你玩了。” 女兒怕別人孤立自己,選擇了乖乖順從,把家里東西往外搬,并且也不跟爸媽說。雖然這個媽媽跟她反復強調:“不能隨便答應別人無理的請求。” 可沒有用。
突然感覺到娃兒的世界也有“黑暗面”有木有?
這樣的事情本身對孩子未必有多嚴重,也許孩子也會去慢慢調整自己的社交策略。但是當自家的娃兒在社交中處于極大的被動地位,還是會給咱們大人造成一些不適和擔心——我們會害怕孩子在人生早期的社交中形成扭曲的社交觀,但糟糕的是,有時介入了還不如不介入,反而會讓娃兒覺得爸媽的“關心”不僅沒有解決他們的需求和煩惱,甚至還成了負擔,于是會有“躲著爸媽去做這事”的情況。
所以,今天幫大家準備些應對方式,在娃兒獲得友誼這件事上,咱們幫忙一定要幫對。
告訴孩子為什么賄賂不會有友誼,
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制止
自古以來就存的在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的常見策略:賄賂。
用“賄賂”來收買交情,在職場上也是很常見呢,不少成人也會使用到這種方式,這種收買友誼純粹是出于便利和生存的考慮。
但問題是,在童年時代,想通過賄賂來建立友誼和獲得接納并不那么奏效。
在《媽媽,他們欺負我》一書里就指出,大多數孩子會接受賄賂,但仍舊不接納那個賄賂他的人,甚至對對方更加排斥。
賄賂策略會失敗的最重要的點在于,賄賂不能改變任何導致這個孩子被排斥的原因。也就是說,別人一開始排斥這個孩子,并不是因為他不送禮物,所以排斥他。
而從心理學角度講,賄賂策略會失敗存在一種微妙的因素,與歸因理論有關。
在非常著名的研究實驗中, 研究人員要求被試者去做他們非常厭惡的事情。其中一半的被試者因為做了這件事而獲得了少量的酬勞,而另一半則因此獲得了豐富的酬勞。
之后,當研究人員再次詢問被試者對所做的事情的態度時,非常戲劇的是,
獲得豐厚酬勞的那組人表示仍舊厭惡所做的事,
而獲得少量酬勞的那組人則改變了想法,認為自己喜歡所做的事。
為什么會這樣?
當一個人獲得了很多酬勞,這個人會認為自己是為了這筆酬勞而去做自己討厭的事。
但如果并沒有獲得太多酬勞,他就會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做自己討厭的事呢?”每個人從心理上都會認為自己是傻瓜,所以就會想著,“那一定是我開始喜歡上這件事了。否則我是不會做這事的!”
告訴孩子理論當然是困難的。那如何傳達我們想告訴他們的點呢?
對于老想拿東西賄賂其他小朋友的娃來說,除了他錯誤地以為自己一次次賄賂會得到小朋友的喜歡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他對自己輸送出去的物質沒有具體的概念。
所以暫時理解不了前面一點,咱們先不管,但必需要明確地告訴他物質的概念。
比如:“寶貝,媽媽跟你說哦,我知道你也很想跟誰誰誰玩,但我認為咱們可以想想比送東西更好的方式!因為你想呀,如果你今天送繪本,明天送早教機,后天再送玩具,這些東西就都成了他的東西了,你自己都沒有了,這之后怎么辦呢?”
把問題交給孩子之后,讓他自己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執著”有所松動。
同時要告訴孩子真正的友誼應該這樣獲得
人都有生存的本能,獲得友誼、被人接納都是娃兒出于“人際生存”本能的考慮,所以在向孩子解釋清楚不能怎么做之后,還得給他指出一些方向。
我們最需要告訴孩子的是,凡是能夠經得起考驗的友誼都是通過幽默、同理心、誠實、忠誠、信任和尊重來實現的。
1. 和小伙伴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參加同一個課外活動,發展起來的友誼就會堅固,完全不需要送任何東西。
2. 平時多讓娃兒看看各種繪本,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也能獲得小朋友的喜愛。人天生都喜歡接近有知識、有內容、豐富有趣的人。
之前我在《不給娃看優質動畫片,他上幼兒園了,你可能會有遺憾!》文章里也提到過,在幼兒園的娃兒會喜歡談論一些動畫片中的人物,這些就是他們的共同語言。OK就是因為看了海底小縱隊,對里面的各種海洋生動能如數家珍地說出來,也贏得了一票兒小朋友的“小崇拜”。
3. 在2-4歲的社交初級階段,一定要鼓勵娃兒有至少一個固定的好朋友,不一定要多,一個也完全OK。
這一個好朋友,往往會給娃兒打開交友的思路,讓他得到自信感。總之,這個好朋友會是娃交到更多朋友的敲門磚。當然,這個好朋友一定要三觀正。
兒童心理學博士Natasha Wardman在關于社交能力培養的文章中指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友誼并不是生物學設定的一個個框定,從娃娃社交到成人社交,處在不同年齡段友誼的形成都是不一樣的,應該讓孩子按順序依次跳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社交能力有五個階段影響友誼的形成:
第一階段(3-7歲)與身邊的人產生的短暫友誼
第二階段(4-9歲)涉及與能夠幫助實現自我目標的人的單向友誼
第三階段(6-12歲)涉及互惠友誼,但僅限于特定條件
第四階段(11-15歲)涉及相互親密和支持的友誼
第五階段(12歲至成年)崇尚尊重每個人的自主權的友誼,即使他們可能有相似的興趣和更深的感情
所以,咱們2,3歲的娃兒還處于非常早期的社交階段,友誼都是相對短暫的,不涉及到人生目標、性格認同,娃兒之間的友誼還是相當單純的,爸媽也應該把這事想得簡單些。
必需告訴孩子什么叫做“舒服的感覺”
成人之間會講距離感,所謂距離感就是人際界限。當自己的人際界限被人突破了,總是會不舒服的。
孩子也是有人際界限感的,只是在初期的社交中,他們有時會不清楚什么叫堅守住自己的人際界限。
有一陣OK很喜歡班里的一個小女孩,那個女孩長得特別美,光一雙大眼睛就把OK給迷住了,然后她表達能力也很強、人也聰明,關鍵是還特別禮貌,每次我送OK到班門口,那個女孩子看到我們來都會主動和我打招呼,連我都喜歡。
當然這樣招愛的體質讓這個姑娘在班里也是一直處于眾星捧月的地位,小朋友們碰到好玩的都愿意請她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