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漳河是長治市最大的河流,流經全市12個縣、市、區,在長治市流域面積9 991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71.9%。流域呈扇形分布,上游分南、西、北三大支流,濁漳南源出于長子縣發鳩山;濁漳西源出于沁縣漳源村;濁漳北源出于榆社縣柳樹溝。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縣甘村交匯,又東至襄垣縣合河口與北源交匯,始稱濁漳河。濁漳河又東南經黎城、潞城、平順,在平順縣東北部的下馬塔出山西省境。
平順佛頭寺全國及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平順縣城東北50千米的陽高鄉中。四周群山環抱,溝縱橫,林木蒼翠,景色宜人。寺院建在村中業土丘之上,原為兩進院落,現僅存佛殿一座。殿宇高峙,飛檐凌空,顯得古樸壯觀。佛殿面闊三間 ,進深九椽,平面近方型。單檐九脊頂。殿內四椽栿對后乳栿,用三柱,梁架簡潔,用材規整,徹上露明造。柱頭斗拱五鋪作出雙昂,昂呈琴面式,昂嘴已被后人截取。六分頭耍頭。明次間各出補間斗拱一朵,形制略同柱頭鋪作。明間辟門,用板門兩扇,方形門簪為明代更換之物。兩次間為破子菱窗裝修,形制古樸。殿身較短,斗拱約為柱高之半,延續了早期建筑的手法。殿頂脊獸皆備,筒板布瓦,琉璃剪邊,出檐深遠,舉折平緩。寺院雖無碑刻題記等確切紀年的記載,但從梁架斗拱形制分析,仍不失金代(百度上說為宋代,但是現場觀后有歷朝歷代修繕變異的情況)以前的建筑風格。
文保牌
平面規劃圖
山門外
大殿回望山門
現存大殿
柱頭斗拱
轉角拱區域
大殿后面
大殿背面
大殿45度視角
大殿不同角度
大殿轉角斗拱
殿后臺階
大殿內空間
大殿梁架與壁畫
大殿內轉角區域
大殿梁架
壁畫內容為二十四諸天。
山面丁桴,大角梁后尾插入蜀柱中,另一根蜀柱托系頭栿。
佛頭寺的歷史價值
雖然創建年代不詳,但是從現存大殿的一些特征來看,佛頭寺是屬于北宋年間寺院特征。
根據修葺痕跡來說,梁架上有過元代修筑的痕跡,但是依然沿襲了宋代的手法;清代對佛頭寺進行大修,如今還立有《重修佛頭寺三教殿碑》記一通。
從單檐九脊頂到外檐的斗拱,佛頭寺的內部梁架等,都完整的保留了晉東南地區北宋時期的建筑手法,該寺是一處相對較為完整的宋構;有的愛好者卻有質疑,認為佛頭寺極有可能是明代建筑,這說法并不靠譜。
丨中丨式丨營丨造丨
傳承傳統文化精神
注:本文由中式營造(ID:Chinese-Construction)整理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