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供春,為明代弘治、正德年間人,學憲吳頤山的家僮。金沙里有位高僧,喜歡結交制壺人,不久便學會了這門手藝。吳仕借寺讀書,書僮供春生性靈慧,暗暗偷學制壺。一天,主人與和尚下棋,供春便用和尚洗手水缸里沉淀的泥,偷捏一把茶壺,深受和尚賞識。供春的作品轟動了窯場。
“供春壺”現為稀世珍寶,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壺蓋是后人制作的)。
紫砂大師是時大彬是供春的徒弟,是一位比較全面的紫砂技藝大師。他對紫砂的泥色,技法和銘刻等有較高的造詣,并對早期的成型技法進行了革新,是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后期他與許多文人學士接觸后喜作小壺,其作品是宜興紫砂陶發展至成熟期的壺藝典范。
清代紫砂大師陳鳴遠(1662-1722),字鳴遠,清康熙至雍正年間人,是近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康雍時制陶大師。作品構思脫俗,富于創新。與供春、時大彬先后并稱的三大名匠之一。
近代紫砂大師是顧景舟(已故)18歲初中畢業后從祖母學藝,2年后即在宜興紫砂界露頭角,躋身于名手之列。他具有較深的文學藝術素養,熟悉陶瓷工藝學。對紫砂歷史的研究,在技藝上精各式壺藝制作流程,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斗”。在其藝術生涯中為我國古老的紫砂工藝開拓新路,爭得榮譽。1988年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他在全面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文學,書畫,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顧景舟的作品現已賣到每件十萬元左右,他的文章有簡談紫砂陶藝鑒賞等。
近代紫砂大師還有蔣蓉、汪寅仙、呂堯臣、徐秀棠。
宜興紫砂的主要產地在丁山,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較大的陶瓷博物館,坐落在中國著名的“陶都”——宜興丁蜀鎮,內有10個展廳,薈萃了3萬余件宜興生產的古今名陶精品,其中“五朵金花”——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早就飲譽海內外,五千余年的陶藝風貌,在此一覽無遺。自1988年以來,宜興市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