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叡談繪本分齡閱讀
人們常說親子共讀要從娃娃抓起,但是為什么要從此時抓起呢?真的有理論依據嗎?當你試圖去說服家人配合你做好親子閱讀這件事時,如果感到力不從心,相信接下來的這個專欄系列文章將給你提供通俗易懂的專業素材,供你隨時調用,舌戰群儒。
現在都倡導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但是,剛出生的小寶寶真的聽得懂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嬰兒的大腦。
每一個小生命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學習。在人生第一年,嬰兒大腦的主要作用就是學習,大腦溝回的雛形也只有在被使用時才能形成。隨著嬰兒的成長,學習的過程會不斷在大腦中形成溝回,并將其完善。
兒童心理治療師布魯斯.佩里曾經記錄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對夫婦從孤兒院收養了一個3歲的男孩,發現他的行為極為異常:語言組織混亂,無法與其他同齡兒童正常社交,甚至像嬰兒一樣隨時情緒爆發。經過CT掃描發現,男孩的大腦皮層萎縮,腦組織偏小。
原來,男孩在孤兒院時,并沒有遭到過打罵,卻受到了另一種形式的“虐待”:由于人手不足,孤兒院的孩子們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小嬰兒床里,這個男孩在3歲前,沒有被人擁抱過,沒有互動,沒有玩耍,除了喂食,基本沒有人與他說過話。由于無法從外界得到足夠的刺激,導致男孩的大腦錯過了正常發育的階段。
在這個極端的案例中,男孩經過長期的學習和治療,最終在中學時期達到了與普通孩子相當的認知水準。而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嬰兒時期的大腦發育受到了干擾。這個過程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嬰兒只有從外界接觸的信息越豐富,才會越聰明。
那么,嬰兒又是如何從外界接觸信息呢?
新生兒的視覺系統在出生時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但是聽覺已經比較發達,嬰兒可以辨別出聲源的方向,并對人聲格外敏感。
在國外的一項實驗中,嬰兒表現出對媽媽聲音的喜愛勝過其他任何聲音。媽媽的聲音令寶寶在陌生的環境中獲得安全感,這是母親和孩子之間天然的交流方式。
但是,在實驗中也發現,只有當媽媽對寶寶說話的時候,嬰兒才能區別媽媽和其他女性的聲音。如果媽媽只是單調地朗讀,嬰兒就會很快失去興趣。
這是因為,當媽媽在對著寶寶說話時,會自然地隨著寶寶的動作而改變語調和語速,夸張地發音、重音,并且經常重復說話的內容。這是單純的朗讀所達不到的。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表明,母親說話的音調和節奏比說話內容更重要。母親在說話時傳遞出來的溫柔情緒,讓嬰兒接受到正面的信息,并做出強烈的肢體語言反應。
根據以上的科學解釋,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從零歲開始的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可以為寶寶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讓寶寶更聰明;
與嬰兒進行親子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在跟寶寶說話。媽媽要注意抑揚頓挫的語氣,選擇語言內容不斷重復的低幼繪本。
那么,嬰兒是否能夠看懂繪本中的圖畫呢?
嬰兒的視覺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來完善。小寶寶的視覺活動能力很差,他們看不見細節。不過,嬰兒觀察曲線的時間比看直線的時間更久,對黑白相間的圖形更感興趣。在所有的外部刺激中,嬰兒最喜歡看人臉。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Still face(沒有表情的臉)實驗。當媽媽和寶寶在游戲時,突然停止游戲,面無表情,這時,寶寶會試圖用眼神、微笑和動作重新跟媽媽交流,如果這些都沒有得到媽媽的回應,寶寶就會憂慮地大哭起來。
由此可見,比嬰兒能看見東西更重要的是,媽媽和寶寶之間有眼神的交流。
親子共讀的本質是情感交流。當給嬰兒讀繪本時,媽媽要面向寶寶,看著寶寶的眼睛。讓寶寶既能看見媽媽的臉,也能看見媽媽手中的繪本圖畫,耳邊聽到媽媽溫柔的聲音,這會讓寶寶被巨大的安全感所包圍,就像被棉花般柔軟的云朵圍繞。
嬰兒在閱讀中是這樣的:
從出生到3個月時,可以盯著圖畫看,但注意力不穩定。
6個月左右的嬰兒會抓書,并試圖放到嘴里。
半歲以后的嬰兒會逐漸參與到親子閱讀中,想要翻頁,并發出聲音或做出動作作為回應。
會表現出對某本書的偏好。
本系列下一篇將講1歲寶寶的認知發展特點與閱讀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