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們了解了痰飲病,其水在肝,也就是水飲留在胸脅,導致“胸脅部位凝滯脹滿,打噴嚏都會痛”時,該選用什么樣的治療方案。
現在,我們來了解一種更加常見的情形,也就是一個平素健康的人,由于脾胃虛弱,逐漸衣帶漸寬,肚子老是咕嚕咕嚕響,有水在胃腸間蕩來蕩去的感覺,金匱中把這種狀態叫:其水在脾。
其水在脾,容易出現的并發癥還有身體沉重,呼吸淺表,少氣懶言,大便稀溏等等,這是因為在中醫學中,脾具有消化飲食,化生和吸收,轉輸水谷精微的能力,這個能力下降后,人體各臟器,包括心肺,四肢肌肉得到的氣血供應就會減少,就會出現身體消瘦,身重少氣的癥狀。
此時,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經方治療方案呢?
一旦出現上述這些癥候群,我們第一時間需要考慮的治法是“溫脾化飲”,可以考慮選用的方子是苓桂術甘湯,這是治療水飲停于胃腸,大便稀溏最好的治療方子之一。我們甚至可以先不管舌脈的變化,可以采取“抓主癥”的辦法,一旦出現“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歷歷有聲”或者“少氣身重”,就應該首先考慮選用苓桂術甘湯。
這是苓桂術甘湯這個方子的藥性決定的,苓桂術甘湯很簡單,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四味藥所組成,其比例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甘草各二兩,都是很安全的藥。
其中茯苓甘,淡,平,可健脾利水滲濕,祛除人體體表,心,肺,脾,腎的痰飲。雖然它化痰的能力不如半夏,貝母,瓜蔞殼,但是,它最擅滲透水濕,使濕無所聚,痰無所生,所以可以將它作為祛痰藥中的“基藥”——由于茯苓對于彌漫無形的水濕也有作用,所以,茯苓也長于治療水濕彌散于頭部導致的“目眩心悸”,對于痰飲所引起的眩暈效果很好。
桂枝辛,甘,溫,有助陽化氣的作用,可使茯苓利水滲濕之力倍增,同時,桂枝本身還有溫陽降沖逆,振奮陽氣,開發腠理,通調水道的能力。
甘草和白術配合,甘草長于補脾益氣,白術長于健脾燥濕,甘草本味甘壅中,礙氣助濕,得白術后,便能補而不膩。
所以,苓桂術甘湯非常廣譜,不僅僅是治療“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身體搖搖晃晃”的要藥,也是,治療“心下有痰飲,呼吸迫促;胃中有停水,大便如溏泥”的主藥,當然今天的重點是講述,如何用這個方子來加減治療“其水在脾”,也就是如何用它來改善胃中如水蕩,大便稀如泥。
還是以醫案論之,患者50歲有余,青年時一場急性腹瀉后,就出現了間歇性的腹瀉,腹中腸鳴,大便稀溏等癥狀,這些癥狀反復發作,身體在稍好和煎熬中轉換,喉中時有清痰,形體日漸消瘦,舌淡痰白滑潤,心情焦慮不已。至今已逾20年矣。
對于這類狀況,我臨床使用下來,效果最好的方子便是真武湯和苓桂術甘湯,其實我們去翻開傷寒雜病論,也會發現,對于這兩個方子,描述上,有相似之處: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微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兩個方子藥物組成有近似之處,真武湯為:炮附子,茯苓,芍藥,生姜,白術;苓桂術甘湯為:茯苓,桂枝,白術,甘草。
兩個藥都有祛濕利水的作用,但兩方剛柔有別,附子剛猛,茯苓柔緩,真武湯溫腎化飲的能力更強一些,苓桂術甘湯溫脾化飲的能力更勝一點,苓桂術甘湯主要用于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濕,真武湯主要用于腎陽虛不能化氣利水。
在實踐中,治療慢性腹瀉,急則用真武湯,緩則用苓桂術甘湯。
該患者,先用真武湯,用后腸鳴音消失,大便由稀轉實;接著用下面的方子:
茯苓24克 桂枝18克 白術20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8克 山藥20克 蓮子20克 炙黃芪12克
干姜12克
第一劑后大便,前干后溏,白苔減退,胃口漸好。之后,喉中痰多時則加姜半夏,大便轉稀時則去白芍,口干則去干姜,腹脹則加陳皮,心情郁悶則加郁金,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調理月余,精神漸佳,大便逐漸成型。
克羅恩病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遷移數十年不愈的患者,還應該配合西醫的胃鏡,腸鏡,喉鏡檢查,以便排除各種惡性病變,同時醫患之間彼此要有耐心,此病決非一時便可痊愈,部分患者,例如克羅恩病的患者,則以緩解癥狀,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當然,對于這個病,中醫經方是有自身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