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是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觀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險性增高的全身性疾病。
骨質疏松的主要癥狀是骨痛,尤以腰背痛最常見,其余依次為膝關節、肩背部、手指、前臂、上臂。主要并發癥是骨折,以錐體骨折最常見,而髖部骨折危害最大。
骨質疏松主要是骨基質和礦物質均不足,骨質含量減少,骨脆弱。骨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變化的,大約在30歲達到峰值,以后逐年下降。骨峰值越高,今后發生骨質疏松的可能性越小或時間越晚。
因此骨質疏松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1、適宜的能量供應
能量的攝入量應與個人年齡、生理狀況、勞動強度等相適應,保持適宜體重,避免肥胖或營養不良(判斷標準回復“營養狀況”可見)
2、適量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組成骨基質的原料,適量的蛋白質可增加鈣的吸收與貯存,對防止和延緩骨質疏松有利,但過量的蛋白質會促進鈣的排泄。
3、充足的鈣
成人每天應攝入鈣800mg,更年期后的婦女和老年人應達到1000~1200mg。食物補鈣最安全,也容易被人體吸收,其中奶和奶制品含鈣高且吸收好,是優先選用的食物。
對于伴有高脂血癥者應選用脫脂奶,必要時可適量補充鈣劑。但每天攝入鈣量不超過2000mg/d,過量的話會增加腎結石等的危險性。
4、適量而平衡的無機鹽
合適的鈣磷比例有利于鈣的利用和減慢骨鈣丟失,磷的適宜攝入量為700mg/d,若過多攝入可能會加重骨質疏松的危險性;
絕經后的婦女骨質疏松與鎂的缺乏有關,應注意選用一些富含鎂的食物,如綠葉菜、粗糧、堅果、蘑菇、海帶等;
缺鋅時,骨骼生長受抑制,骨折愈合延遲,故應攝入一些含鋅高的食物,如海魚、牡蠣、蛋類、堅果等;
銅缺乏會導致骨骼變形,結構疏松,易發生骨折,應適當攝入蝦、蟹、貝殼類、動物內臟、蘑菇、堅果等含銅高的食品。
5、豐富的維生素
維生素D參與調節鈣磷代謝,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中老年人應多進行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以增加維生素D的自身合成,食物上可選用海魚、蛋、肝臟、牛奶等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
維生素A可促進骨骼發育,在骨重建中發揮重要作用,動物類食品、紅黃橙色蔬菜等是維生素A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C有利于鈣的吸收,促進骨基質中膠原蛋白的合成,故應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6、科學地烹調
合理烹調應盡量消除和避免干擾鈣吸收的膳食因素,谷類中的植酸及蔬菜中的草酸,它們可與鈣結合而影響鈣的吸收。
谷類如面粉、玉米粉等可用發酵的方法減少植酸含量,對于含草酸高的菠菜、蕹菜、冬筍、茭白、洋蔥頭等,炒菜前可先在沸水中焯一下再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