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此收聽本章音頻講解
點此收聽本章音頻講解
講述:黃曉明
【原文】
【解說】
我們從今天開始,進入《道德經》的下篇——德經的講解。38章是德經的第一個章節,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章節。我們在進入講解之前,先要把什么是“德”講一下。
在道家思想中,道、德的定義一般都是要以老子為主。道、德在老子之前或許都有它的歷史上的各個含義,但是以“道”來命名作為宇宙萬物的最終極的存在、本體,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這個“道”,是老子的原創;之前,可能是《易緯乾鑿度》“太易者未見氣也”的“太易”,或者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太一”?!暗隆痹?1章老子做了一個標準的定義:“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就是老子對德的標準定義。當然,這里是指大道的玄德。
在老子的上篇——道經之中,已經有了有關“德”的章節,比如說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檏;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這就把德的進階分了三個層次。
從“德”的訓詁來講,“德”這個名,在甲骨文時代就出現了。最早的甲骨文的“德”是彳亍中間一個眼睛看著一個方向,朝一個方向行走。這是什么含義?彳亍構成的“行”,表示中間是一條大路,而左右是歧路。這個眼睛就要去觀察,找到這條道路,找到人類前進的方向,而且一直向前不動搖。所以“德”甲骨文中間這個符號就是直。甲骨文構成的“德”是什么意思?我認為就是當時的部落領袖帶領大家走出一條安全的、生存的道路,所以有歧路有大道;有眼睛有方向。這個道路并非實指,而是指在當時艱難困苦的生活當中、在何去何從之中找到一條人類生存的道路。為什么是“德”?因為大家在部落領袖的帶領下活下來了,這就是部落領袖的德、大德。當然“德”,這是商代甲骨文的字體,但是我認為這個甲骨文也反映了上古的人類早期的生活狀態。
甲骨文的“德”并沒有“心”,到了金文“德”就開始有了心,說明當時人們發現“德”跟他的“心”有關。從甲骨文到金文的演變,也說明:人們對一個名的內涵開始逐漸地深化,發現人已經在開始變化,開始有了“心”。心之所想,未必都能合于道,都能合于德。
所以,甲骨文時代的“德”是“上德不德”,是無心之德,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心再去做一次判斷。因此,上德的人的行為,基本上還是按照沒有污染過的本性出來的,這就是“上德”。金文的“德”在后期還出現了一個“止”,這個符號就是行走的意思。說明人們再次判斷“德”不光是要看這個人在說啥,會不會他的“德”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還要去觀察他是不是真正地在行。所以“德”就有了“行”的概念,所以“德行”就是要把“德”和“行”聯系在一起。
《說文》:德,升也,從彳,悳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升,我認為是生活水平提升了,減少了因為饑寒、疾病等等帶來的死亡率,而不是這個字表面意義上講的攀登。
《莊子》: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這里的“德”指的是物從一這里得到了稟賦,因而生出、生存、演化,這就是“德”。所以德也是道的分化,萬物因為由此道分化出來的稟賦而生存、而演化、而發展等等。這里的“德”指的是大道之玄德。
《易·系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這里指的天地之大德,是萬物在天地環境下得以生存、得以發展、得以演化。這是天地之大德。
無論是大道之玄德,還是天地之大德,都有個“生”。人類的德有哪些內涵呢?我認為人類之德,就是能夠效仿大道之玄德、天地之大德,對除家人之外的其他人付出而不求回報,并且讓他真正地受益,這就是德。如果人能夠按照大道之玄德,他的言行都符合老子玄德的定義,那么他自然就有了厚德、玄德、足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高尚的德,是不自覺自己有德,也不覺得自己的行為與德有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隨順著自己的本性而自然流露、而出發、而不假思索,所以他有真正的德。
什么樣的人才是具備上德的人呢?上古天真之人,渾樸未破,做什么事情都是發乎本性,都是合于自然,而且他不覺得這就是德,所以他就具備了至德。
現代人怎樣才能有上德?我認為: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不要有意為之,而要隨順萬物的自然。而且我們做的一切事情都對他人的生命真正有益。舉例:一個人饑寒交迫要死了,你讓他活下來,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德,他這一生因此可能就沒有白來;又比如,人生有很多關鍵的地方,你能給予指點,讓他能夠少走彎路,他的生命受益了,他這一生成就更大了;再比如,人這一生,如果你能夠引他人進入修行,那么他這一生有所成就、有所結果,這就是對他今生和未來的生命最大的益。無論我們為他人做了什么,生,但是不有;為,但是不恃;長,但是不宰。生、為、長,但是老子又“不”,否定了一切。否定的是什么呀?是我們在生、為、長這些過程之中,沒有絲毫自己的私利、目的,而是發自我們最純真的合道本性,非常地純粹,這就是上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這里提出來一個“下德”。什么是“下德”?通過學習經典或者老師的教誨,我們知道人要有德,人原來是從道中來的。想要返本、想要修道、想要成道,或者我們人生想要順利,就需要去積攢德行。所以,他就開始謹慎: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會不會失去德,小心謹慎、如履薄冰。這就不自然,這就是下德;他還沒有真正的、發自本性的、合道的德,所以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個“是以無德”,指的是無“上德”,但是有下德。我認為有下德總比什么都沒有強,有下德就會逐漸地理解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無為。往往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慢慢反思:過去的一切可能不是無為,是有為。有為,帶有自己的愿望,沒有想到是不是符合他人的自然。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會進步,就逐漸從下德走向上德。實際上這是一個以德求道的過程。
這四句話出現了德、仁、義、禮,出現了“無為而無以為”、“為之而無以為”、“為之而有以為”。我們分解開講。
什么是無為?無心為之。
什么是為之?有心為之。
什么是無以為?沒有動機,沒有目的,沒有企盼。
什么是有以為?有動機,有目的,有企盼。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最高尚的德是無心為之,而且他沒有任何動機,無所求、無企盼。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最高尚的仁,雖然有心為之,但是他沒有任何動機,無所求,無企盼。
什么是仁?就是對人要好。仁指兩人相親相愛。要廣施博愛,無所偏失,而且不求回報。
但是,為什么“仁”不如“德”?區別在哪里?“德”是無心而自然為之,順應了他人的自然?!叭省本褪怯幸鉃橹?,我要廣施博愛。有意為之,即使沒有個人的動機,目的非常純粹,其中必然會有問題。因為這未必符合每個人的自然,有時候還帶有些微的強迫,所以就更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引發矛盾、糾紛,甚至是沖突。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最高尚的義有心為之,而且還有動機、有目的、有愿景。
什么是“義”?其實很接近于我們現代人講的公平正義?!盀橹蹦??就要分別善惡、除暴安良、扶危濟困等?!坝幸詾椤本褪菐в泻軓姷哪康男?。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最高尚的禮有心為之,而且還要求對方有回應。如果對方沒有回應,就要擼起胳膊、挽起袖子,要讓他順從于自己。
什么是“禮”?根據長幼、尊卑來制定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可能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有了禮,就自然解決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等問題。
失道而后德——沒有了大道感應,才需要有德來以德求道。
失德而后仁——沒有了德,人與人之間就開始有紛爭,才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
失仁而后義——人與人之間做不到相親相愛,反而有了仇恨,才需要公平正義、除暴安良。
失義而后禮——沒有了公平正義,就會要求人與人之間講禮儀,來試圖維持一個社會良好的秩序。
所以,我們看到道、德、仁、義、禮是逐次下降、每況愈下的。實際上,這個過程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物質越來越豐富,人類的精神層面就越來越墮落。我們人類生命最開始都是最原始的,渾樸未破的,人與人之間可以自然相處。但是,為了發展生產力,解決人類社會的物質匱乏的問題、生存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就要組成集體、組成社會,去追求物質上的豐富。為了追求物質上的豐富,就要去研究我們這個形而下的世界。用什么研究?用人的五官七竅。五官七竅是向外看的,五官七竅越用越發達,對形而下的物質世界就越來越精細、越來越明白。但是,弊端就是,什么東西都是用進廢退。五官七竅用多了,對形而下的物質認知多了,五官七竅自然就越來越發達;越來越發達,對形而下的認知就越來越真;對形而下的認知越來越真,那么就自然失去了對形而上的大道的感應。這也就是莊子講的“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也就是失去了對形而上的混沌的感應。
我們知道,混沌還是大道的最表層,它的深層是“沖”“淵”“湛”,是大道的本體。遑論對大道本體的感應呢?失去對形而上的大道的感應,就做不到自然的德、上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進入有界的對待,善惡、是非、美丑等二元對立就自然產生。所以,人與人的這種矛盾產生才需要仁義,才需要禮儀等等。也就是說,18章講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到了最后,連禮都維持不下去,禮崩樂壞。失禮之后會如何?老子沒有講??梢匝a充一句:失禮而后兵,一定是依靠武力來征討和兼并,以維持人們心中的這個秩序(禮)。這些大家觀察當今的世界,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就是從上古的三皇五帝時期,再到夏商周三代,再到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社會演化過程。老子看到了這樣一個人心逐漸下降的過程,離形而上的大道越來越遠,最后變得只剩下去追求外在的禮儀過程。禮儀制度本來就帶有某種限定性的社會規約,要求大家循規蹈矩,所以往往只剩下外表,而失去原本應該具備的內涵,及對他人發自內心的尊敬。禮儀作為一種工具,必然會帶來某種偽善,甚至有可能成為社會混亂的一種起因。而且禮儀是時代性的,隨著時間的過去,往往就變得不合時宜。
所以,修,就不能從仁義禮往回返。到了現代,我們失去了對道的感應,不懂什么是上德。我們應該如何往回返?如何修煉才能返本?才能合道?才能具備上德?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什么是“忠信”?“忠”,心有中,即內心感通了天地。因為我們從第5章知道,中就是上下通。所以“忠”就是感通天地?!靶拧笔鞘裁??21章講“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這個信,就意味著感通了大道。所以“忠信”的內涵是對大道和天地的感通,它必然是自然道德。
仁、義、禮是社會的倫理,是社會的規約,是自然道德的逐層下降,越來越澆薄。最后到禮就要開始動亂、有了亂象。因為這個時候,到了要依靠禮來維持社會的尊卑,這必然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那么必然禮也就無法維持社會的秩序,社會的動亂隨之就要到來,即“亂之首”。當然我們講禮的時候,不等于說禮不對,不等于說人間應該沒有禮。俗話說“禮不可廢”。而是說禮要有前提:如果禮的前提是他已經失去了道德仁義,這個時候講禮就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因為他沒有把握住根本,沒有把握住道德和仁義;如果禮的前提是把握了道德和仁義,那么再講禮就對了。這句話隱含的是:我們要從忠信作為修煉的起點,而不是從仁義禮開始。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什么叫“前識”?現代漢語中講“知識”,實際上在老子這里、在古人這里,“知”和“識”是分開的。什么是“知”?知就是真知灼見。什么是“識”?或者是老師教你的,或者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或者是社會對你的規定。這里,包括老師教你的,包括仁、義、禮都是前識。當然,不是說仁、義、禮不對,而是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想想為什么要講仁、義、禮?在什么情況下要講仁、義、禮?如果僅僅是“識”,是別人告訴你的,這叫做“道之華而愚之始”。“華”是什么?華是花朵,這是比喻。我們知道樹有根、有本、有枝葉、有花,還有果實。所以“前識”,老子比喻就是大道開出來的花朵,它在末梢,它的根在大道那里。
為什么是愚之始?沒有真知,沒有大道的源源不斷而出到真知,人必然會固執于前識;一固執,人就會顯得頑固而愚蠢。所以,只剩下前識,反而帶來了愚蠢。
“識”跟什么對?跟“知”對。“知”從哪里來?“知”必然是從大道來。有點好像是經過我們長時間讀經,一開始會困在他們的注解上;時間長了,必然會有獨立的思考,有一天突然間明白了一點,就好像53章講“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書本上講的都是“識”,通過我們不斷地精誠讀經,自然會有感應,感通。百日讀經我們已經進行了好幾年,很多人可能已經讀了十幾輪,我們必然會從書本上《老子》這里、從老師講解中,忽然間明白了一點,這叫“介然有知”。這個知哪怕是一點點,一開始也是一點點,但它是從大道那里直接感應而來的。老子說了,哪怕是一點點,我也可以開始行于大道,這是我們行于大道的最初始。當然,53章講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還要注意不跑偏,不誤入歧途。這就是“知”和“識”的不同。我們要轉“識”為“知”。
是以大丈夫
什么是大丈夫?《辭?!范x:泛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但是在老子的語境下,我覺得大丈夫可以有這么幾點:
第一,有一種氣概,我就是要修道,就是要返本。這條道路上,任何艱險、困難,我都堅定前行、百折不撓。
第二,修道之人跟普通人不同,世俗的一切我都不在乎,只有修道才是我人生的唯一真正的目標。這必然會被他人不理解,必然會被嘲笑、譏諷,但是不受影響。
第三,別人做不到的,我能做到;別人不能持之以恒的,我能持之以恒;別人遇到困難會打退堂鼓,我不會;別人覺得很乏味、很無聊、無法堅持,我能堅持;別人一個事情上參悟不透就放棄了,我要堅持參悟明白;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在乎;別人舍棄不了世間的名、利、祿,我可以舍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然,我講這些,并不等于說你要拋棄一切。老子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家庭是最好的道場。
這就是大丈夫。
處其厚,不居其薄
前面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彼浴疤幤浜瘢痪悠浔 ?,就是要取忠信,而不是要取仁、義、禮。
處其實,不居其華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實”是什么?“實”就是道德,道德才是根本,這才是真知?!叭A”是什么?“華”是前識,是別人告訴你的,是仁、義、禮,是過去的趨勢等。
故去彼取此
是指大丈夫要懂得取舍,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們要取什么?取大道的本源,取忠信而已;要去掉哪些?去掉人生的浮華,去掉外在的前識。意味著我們不要在表面上下工夫,是在根本上下工夫。當然任何一個人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浮華,很多前識,但是慢慢能覺知到,慢慢走入踏實、走入真知。隨著這個過程,人的大道孕育的最原始的生命所賦予的本性,他就自然慢慢顯現出來。我們的真知自然有了,對大道的感應自然有了,上德自然就展現了。當然這一切都需要一個過程。只要大家虔誠誦讀《老子》,并按照老子所指出的道路去走,相信大家慢慢都能做到。
【總結】
這章是“德篇”開始的第一章。老子是從社會演化的整個過程,講了一個非常簡略的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歷史。物極必反,到了老子之后的2500年的現代,我們發現物質極大豐富,閑暇時間變得非常多。到了現代,必然是去追求精神,追求大道,這是返本。修的過程需要什么?需要我們有一種老子稱之為大丈夫的氣概,去掉浮華,追求根本;去掉輕薄,追求忠信、厚重的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