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觀點 | 樓宇烈:融合:中國文化的重要支脈

我們知道,漢代確立了儒家在文化上的獨尊地位。但實際上,確立的只是儒家在治國理念和制訂國家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導地位,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儒家從漢末以后就逐漸被玄學、道家和佛教所取代。

到了隋唐時期,佛教在民眾的信仰層面,在民眾的精神生活領域里,包括在一些社會精英的精神生活領域里,其影響應該說已經超過了儒家和道家,占據了主導地位。

當時很多人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反思,儒家是本土的,而佛教是外來的,為什么外來的反而占了主導地位,本土的反而退居第二了?有人說,這是因為儒家只講具體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規范,缺乏對于生死的終極關懷,缺少對道德實踐的理論闡發,而佛教恰恰在這些方面有充分而且很深刻的闡釋,所以它占據了人們的精神領域。

儒家因此認為,要恢復儒家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就必須重新建構儒家的思想體系。后來宋明理學就吸收了佛教中的許多理念來充實儒家思想。

佛教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首先我們講它對中國語言的影響,這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語言的變化會影響到文化。佛教對中國的語言有極大的影響,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沒有佛教傳入的話,大概也不會有我們現在的拼音。因為拼音是根據過去所謂的反切來的,而反切又是在將梵文佛經翻譯成漢文時受啟示而來的。

在佛教傳入之前,漢代文字注音是直接拿另一個跟讀音相近的字來注的,叫直音相注。這個方法有很大的弊病,因為漢語的讀音有四聲的變化,有的字就找不到一個直接相近的音來注。直音相注是很不科學的,是不得已的辦法。梵文傳入中國以后,因為它是一種拼音文字,語言學家從中就得到啟發,發現可以用兩個漢字來注一個字。比如說東,可以注“得、紅”,這就是反切。按現在語言學的說法,就是取前面那個字的聲母,取后面那個字的韻母,把這兩個字合起來就行了。這個方法漸漸演變成后來的注音符號,最終變成我們現在用的拼音。

這是佛教對中國音韻、語音學的影響,另外還有對漢語語義的拓展,也就是說佛教的傳入豐富了漢字的字義。佛教傳進來以后,我們要拿漢字去翻譯佛經,有些意義是這個字本有的,有些意義則是它本來沒有的,因為翻譯佛經而后加入的。這類例子有很多,我最想提出的就是“緣”字。

“緣”字在中國原本的意義是指衣服的邊,也包含有沿著某個東西的邊緣的意思,即“沿著”的意思。但是佛教“緣起”思想進來了以后,這個“緣”的含義就變得異常豐富,增加了很多的內容。緣其實是佛教的一個核心理論,佛教講緣起、緣生、因緣、有緣、隨緣、結緣、惜緣,緣字也就相應地成為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了。

我們現在什么都要講緣。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因為我們有緣,我們要做任何事情都講究要“因緣俱足”才行。緣字的意義是不是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從衣服的邊變成文化的核心了!所以,佛教大大拓展了漢語字、詞的含義。

更重要的是,還有許多的佛教名詞直接變成了中國的詞匯。梁啟超曾經講過——他是根據當時編的一部佛教辭典來講的,這部佛教辭典里面收入了三萬五千個詞——佛教的傳入使中國的詞匯里面增加了三萬五千個新詞。當然這個說法可能是夸大了,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現在有很多詞其實都是從佛教里來的,比如覺悟就是從佛教那兒來的。還有自由、方便、平等、真實、世界、解脫、眾生、懺悔、心地、境界,等等。還有很多俗語,也是從佛教里來的。比如說我們常常用的一個俗語,“不是冤家不聚頭”,哪兒來的?佛教里面來的。

佛教對我們的語言影響很大,讓我們的詞匯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使我們的文化表達有了非常廣闊的詞匯基礎。過去有一個說法,叫“世上好言佛說盡”,世上的好話佛都說盡了;“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的名山幾乎都有佛教的蹤跡。我們現在去名山旅游經常會碰到寺廟,是不是?

從“天下名山僧占多”這個方面,可以說佛教在中國創造了一種廟宇文化。有學者就講,中國古代只有宮殿文化。宮殿文化是官方的,一切的財富都集中去蓋宮殿。佛教傳入以后就有了廟宇文化。宮殿如果是高檔的文化,那廟宇就是大眾的文化,而且在歷朝歷代,廟宇實際上都是集會地、集散地,像現在的集市一樣。一到初一、十五,廟宇就是一個群眾集會的地方,在這個地方不僅有經濟貿易,還有文化貿易,說書、演劇都在這個場所。

佛教在文學方面也很有影響。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它對文體的影響。現在大家公認,中國的通俗文學,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佛教。我們從敦煌遺書里可以看到不少的唱經文,或者講經文,它們其實都是對佛經的一種通俗的宣講。唱經的或者講經的人,根據佛經里的一段經文來演繹一個故事。可能在經文里面只講了一個結果,或只講了一個現象,他在唱經或者講經的過程中就會把這故事的來龍去脈展開來,就像我們現在的說唱藝術一樣,是一種完全通俗化的講經。這對后來說唱藝術的出現,以及通俗文學的出現都有極大的影響。

除了發展出通俗文學的文體之外,佛教對中國文學理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佛教講空,講境界,講空靈,這些都深深影響了中國的文學和藝術,包括詩歌、繪畫、書法,等等。只要去看看歷代流傳下來的文學理論著作,從《文心雕龍》開始,到后來的詩話、詞話、書論、畫論,都能看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在具體的藝術方面,從音樂到繪畫、雕塑、建筑,都滲透著佛教的內涵。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稱自己的母親叫慈母,這完全是根據佛教的慈悲精神演化而來的。自唐代以來,人們對佛教里面的菩薩,特別是慈氏菩薩就非常信仰。慈氏菩薩有的時候指觀音,觀音就是慈悲嘛,我們都說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有的時候又指彌勒菩薩,總之是佛教一種慈悲精神的體現。這說明在佛教的影響下,中國人對于母親,也是用佛教中的理念去認識的。

另外,佛教對于中國的醫學、養生和健身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隋書·經籍志》里面記載,有很多從西域傳過來的醫藥書籍,里面有一些西域名醫所收集的藥方,比如文殊菩薩養性方等;在藏傳佛教里,藏醫和佛教的結合就更緊密了。

佛教對道教也有影響。道教本來沒有什么組織形式,經典也是非常散亂的。后來道教仿效佛教的僧團組織,根據戒律清規、法式儀式、經典結集等方面的佛教制度,也把道場組織成非常嚴格的道觀,把道家所尊崇的一些經典集合成了道藏,使得道教不斷地完善起來。

佛教對儒家的影響就更大了,這主要表現在宋明理學在重建儒學的過程中,從佛教那兒汲取了很多營養。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佛教的一些根本理論作為營養,宋明理學的理論是架構不起來的。

比如說宋明理學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理論叫做“理一分殊”,就是說天理是唯一的、完整的,但是它能在各個事物中體現出來,各個事物又都體現了一個完整的天理。這種思想很顯然是受到佛教,特別是華嚴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思想的影響。因此,才能夠得出“人人一太極,事事一太極,物物一太極”這樣一套完整的理論。

至于很多形式上的方法,比如周敦頤強調主靜,也可以說完全是從佛教借鑒過去的。后來,朱熹認為周敦頤強調主靜,佛教的味道太重了,改一改吧,把“靜”改成“敬”,就把主靜改成了主敬。我們從這個改變的過程中,恰恰可以看到佛教對宋明理學的影響實際上是非常大的。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佛教的傳入,沒有中國文化接納佛教的歷史,中國文化的面貌可能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佛教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也成了中國整體文化的一個載體、一種表現方式。它已經不是單純的外來的東西,實際上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中國文化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最近我們學校(北京大學)正在召開北京論壇這個國際大型學術討論會,在談到傳統文化的時候,大家自覺不自覺地一開口就是儒家怎么樣,有的學者就提出中國文化不能光提儒家,還應該有道家和佛教。

我想確實是這樣。從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時期,我們可以看到儒釋道三教相互作用和它們互相之間的影響、消長的情況。因此,不能簡單地講中國文化只是什么,而要具體分析。

比如說從治國理念、制定政治制度這個角度來看,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世俗領域、生活習俗里面,特別是民間習俗里面,只提到儒家顯然是不行的。道家、佛教可能在某些方面還大大地超過了儒家。

從漢族的角度來看,儒家的影響會更深一些,所以說它是主要的。但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從其他民族的角度來看,可能佛教是最主要的。不光藏族如此,我們到西南地區可以看到很多少數民族,他們的核心文化也是佛教文化。

儒、釋、道確實是中國文化里鼎足而立的三個支柱,一個鼎至少有三只腳才能站得住,缺一只腳都不行。這個鼎就是中國文化,是由儒、釋、道這三只腳支撐起來的。我之所以將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道家思想和中國文化、佛教思想和中國文化分成三講,就是希望大家既要看到它們的不同,也要看到它們相互貫通、相互影響的一面。

總之,中國的儒、釋、道這三種思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來支撐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錢穆: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要讀哪九本書
儒釋道與中國文化(講座文稿)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演變及其發展規律
歷史與未來:儒道思想與中華文化的“生氣不息”
圓融理解三性方能真知中國文化:義理性、實踐性、人民性
理學受佛、道的影響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海丰县| 台江县| 沙湾县| 大田县| 海阳市| 三门县| 阳泉市| 新营市| 兴仁县| 濉溪县| 满洲里市| 津南区| 固原市| 潼南县| 灌南县| 特克斯县| 桑植县| 广东省| 贺州市| 南丹县| 贵溪市| 新安县| 甘肃省| 博罗县| 夏津县| 通化市| 香港| 安泽县| 衡水市| 聂拉木县| 南丹县| 塘沽区| 自贡市| 囊谦县| 罗定市| 桦川县| 达孜县| 宁德市| 西乡县|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