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5
PS:請同學們朗讀今天的詩歌,并在學習群內以語音形式發送,以表示完成作業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人,字 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詩王”之稱.祖籍山西太原,后遷下邽(今天的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白居易父親后來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鄭縣(今河南新鄭)東郭宅,在新鄭生活到12歲,后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于武宗會昌六年.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詩人.
【譯文】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春天來了,湖面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 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繽紛的春花隨意分散著,自然清新,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賞析】
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早和新從動物的角度寫出了早春的特點。爭和啄寫出了春光的寶貴和鳥兒們忙碌的動態。鶯歌燕舞的場景富有活力和生機。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②“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漸和沒從植物角度寫出了早春的花草繁茂的景象。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③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最能表達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注釋/考點】
1、本詩是寫早春景色,是一首寫景詩。
2、本詩的線索:游人的游蹤。
3、本詩進行景物描寫的方法:(1)在行進途中展開景物描寫。孤山寺——賈公亭——白沙堤。(2)、選取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進行景物描寫。
4、最能體現出早春景色的句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這是一手觀賞西湖風景的詩,是白居易寫景詩中的名篇。此詩處處緊扣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前四句寫湖上春光,先點明環境,然后寫景;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然后點明環境。
第3、4句從動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爭暖樹、啄春泥既說明天氣乍暖還寒,又寫出了春光給自然界帶來的活力。詩人用“幾處”、“誰家”而不用“處處”、“家家”,是因為初春時分黃鶯、燕子還不多。
5、6句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迷人眼”是說游人看到各色美麗的野花,為之著迷。“漸”字含有野花漸開漸多之意。“沒馬蹄”三字,既寫出了草淺,也體現出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
最后兩句中的“最愛”兩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戀。“行不足”是愛的體現,也照應了題目中的“行”字。
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給游人帶來的喜悅之情。
福利資料包:
家長你好,我們整理了一套中考語文復習的分類專項資料包。這套語文資料小冬老師覺得比較適合即將2018中考的初三學子現階段復習,但初一初二的孩子也可以作為參考的學習資料,這都是孩子們必備的考試要點,因為名著常識、字音、成語解釋等都是初中學生需要掌握的。
現在這套學習資料限時免費領取的活動正在進行中,趕緊點擊下方圖片,掃碼領取吧!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