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形成基于中國智慧的閩派“智慧課堂”。實現區域教育教學理念的價值引領,培育有智慧的學生,成就有智慧的教師。智慧課堂教育目標是由工具性向人本性目標轉化過程,是人本導向的課堂。課程呈現是由知識技能向能力品格的統整,是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關系是教為主向學為主轉化過程,體現在教法是講解、啟發、討論、參與的整合,是實用導向的課堂;學法是接受、探究、合作、自主的循環,是適性導向的課堂。教學過程是課標、教學、評價、技術的匹配,是融合導向的課堂。
什么是智慧課堂?智慧課堂是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對教與學的規律之把握、創意之駕馭、及時的洞察以及靈活機智的應對,并實現了效益優化的課堂。智慧課堂是課堂教學在整體上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和品位,是課堂教學的優質格調和總體屬性。智慧課堂是以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求知的激情、以教師的智慧開啟學生探究的智慧,實現效益最大化,達到師生智慧共生的一種課堂。
關于智慧課堂的含義,從不同的視角來看有不同的理解。“智慧”通常包含心理學意義上的“聰敏、有見解、有謀略”和技術上的“智能化”兩個不同層面上的含義。因此,對智慧課堂的概念有兩種視角的理解:一種是從教育視角提出的,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或學習的過程,而是師生情感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智慧課堂的根本任務是“開發學生的智慧”,這里“智慧課堂”的概念是相對于“知識課堂”而言的;另一種是從信息化視角提出的,指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課堂教學的信息化、智能化,構建富有智慧的教學環境,這里是相對于使用傳統教學手段的“傳統課堂”。事實上,上述兩種視角的認識是緊密關聯的,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富有智慧的課堂教學環境,其根本目的也是促進“知識課堂”向“智慧課堂”轉變,實現學生的智慧發展。本文所使用的概念是側重于后一種視角而提出的。從信息化視角建立“智慧課堂”的概念,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研究的前提,也是構建智慧課堂理論與實踐體系的邏輯起點。
從信息化的視角來看,“智慧課堂”的概念是“信息化課堂”發展的結果。2008年,IBM最早提出“智慧地球”概念,隨后國內外出現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課堂、智慧學習等概念。實際上,IBM使用與廣泛推廣“智慧地球”,并將其應用于教育領域,從而率先提出智慧教育的概念及內涵。基于這一理解,現在人們廣泛應用的“智慧課堂”實質上就是智能化課堂,是從信息化的視角來界定的,即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教育手段的智能化,使課堂教學環境更加富有智慧,進而實現教育教學的智慧化。
根據多維互動式教學模式,基于“粵教云”的智慧課堂在教學活動中為師生提供了多種形式、多個環節的充分交互。在課堂教學前,先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自由分組,利用平板預習“數字教材”課程內容,基于網絡或者線下討論交流,選擇人類發明的一種工具,說明其省力的原理,做成PPT存到課程云空間,教師閱讀后點評展示。在課堂教學中,按照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物理建模、感知現場,自主學習、合作釋疑,協作探究、解決問題,評價總結、意義建構的多維互動式教學應用進程,依托“粵教云”服務平臺和“數字教材”給學生創設了基于交互的知識發現與理解的學習活動。課后,教師嘗試通過協作解決相應實際問題,并通過各種檢測方式進行評價,學生則進行總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