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勝,1970年生于河北省大城縣,現居北京。自幼學畫,師從著名畫家陳繼榮、梁占巖先生?,F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協會會員,廊坊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廊坊市青年書畫協會副秘書長。
《虛室生白》 180cm×160cm
2010年中國畫《秋歌淺唱》入選國家首屆現代工筆畫大展被收藏。2012年中國畫《心情不錯》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化司舉辦2012年“群 星璀璨”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2014年中國畫《立功信息》入選“中國夢,強軍夢”軍事題材美術作品展。2014年中國畫《虛室生白》入選“慶祝建國65周年河北省沒事作品展”,并獲“銅”獎。2013年獲廊坊市第八屆“文藝繁榮獎”。
偶然有幸與陳國勝先生結識,席間秉茶絮語,聽先生訴生平往事,聊筆墨心得,于恬淡安然中將多年沉浮、坎坷如述他人際遇般娓娓道來。先生自幼習畫,由天資好學所導,興趣稟賦使然,十幾年來筆耕不輟。后蒙陳繼榮、梁占巖等著名畫家點撥教誨,苦鉆繪畫技巧,精細研磨多時,得以深諳工筆繪畫精髓。
惜娶妻得子后,受時局所感,投筆從商,在商海打拼多年,幾經輾轉于成敗得失之間,看透炎涼世事之態,這讓一個生就熱愛藝術,向往自然詩意的人難以擺脫內心憧憬和現實生活日趨背離的痛苦。近不惑之年,得造化憐惜,禍福相依,因緣際會終得解脫,嘆一句“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在飽嘗現實磨練,歷盡大喜大悲后,重回畫室,終得以從久困其中的浮躁和虛妄中解脫,安然獨守內心對藝術的執著,對繪畫的摯愛。
在一筆一劃地勾、皴、點、染間將情緒鋪陳,凝視陳先生的畫給人以放空悠遠之感,但這不是不諳世事刻意求諸于飄渺空靈的造作,而是飽受紅塵打磨后由畫者內心深處自然流露出的豁達淡然。墨跡擦染間傳達的不只是精湛的繪畫技巧,更飽含了品之無窮的雋永智慧。其景豁人耳目,其情沁人心脾,由畫家自然揮灑而出,雖筆法細致、精煉,卻全無矯揉裝束之態。觀先生其人儒雅恬淡,品先生其畫寧靜悠遠,都是紛繁塵世中一汪洗心瀝面的清泉。
陳國勝先生的繪畫作品以工筆山水、花鳥為主。中國山水畫有著悠久歷史,追溯其源頭可至戰國帛畫,歷經唐宋的輝煌,技藝日臻完善。工筆畫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以求實現形神兼備的完美意境。
工筆畫雖然注重形似,但與西方強調光影效果的自然主義地寫實有著本質不同,中國畫的造型觀念最重要的是意象造型,即要求畫家將自己的主觀審美意念與客觀物象融為一體。在工筆繪畫創作中對于“形”的逼真描摹是其藝術價值的重要體現,失去了“形”也就失去了作品的藝術語言的特色,但是若過于強調形似,缺乏創作者在作品中的高品位的主觀意見表達,難免使得工筆繪畫作品局限于自然主義地簡單模仿,流于匠氣,喪失其表意的功能。這或許也是自宋代文人畫崛起以后,何以工筆畫遭遇了近千年沉寂的原因之一。
從此角度講畫家本人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品位對工筆繪畫作品的藝術價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陳國勝先生在書中獨立成章的“立意”、“意境”等章節設置,充分體現了他立足于自己扎實的國學功底,在精心研習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精髓的基礎之上不僅深諳其旨,更在自己的作品中獨具匠心地大膽實踐。他借助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在作品中構筑了一個完美的詩境,這種詩意性的內涵讓其作品自然流露出一種細膩優雅的抒情特質,洋溢著對于自然界和美好生活的一片深情。觀先生花鳥似芬芳迎鼻、鳥語悅耳,看先生山水,似聆泉流叮咚,蒼山勁松環身,云霄繚繞,古韻清風為伴,讓觀者難免產生捶胸羨煞畫中人的感慨。
陳先生畫作處處體現了他的“心”意,這使得其作品在當代浮夸、躁動、浩如煙海的繪畫作品中憑借其難能可貴的“誠意”脫穎而出?;蛟S正是因為這份誠意和真摯,先生得以在區區幾米畫室之內潛心追求藝術本我的過程中,起筆落墨間便不經意間達到這種“所存無媚于世而能合于眾情者”的效果。
值先生心血之作付梓之際,我深信這樣一位心懷高遠卻又腳踏實地的畫者,其人、其畫、其語定能給予我們啟迪。
文/中央民族大學——謝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