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 《憶江南》】
江南風景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見客。前有詩人白居易的千古名詩《憶江南》,后有現代著名畫家吳冠中的彩墨江南水鄉畫。關于江南,有道不完的名篇佳作,有看不完的千古名畫。
江南憶,最憶是杏花春雨
杏花與春雨,是自然界的一對佳偶。杏花,春雨,最好是在江南。元人虞集的《風入松》一詞,結句就是千古傳誦的“杏花春雨江南”。虞集對這一神來之句頗為得意,在《臘月偶題》詩中又寫道:“杏花春雨在江南。”確實,江南的婉約細膩,與杏花的清麗疏朗、春雨的寧靜軟綿極其相宜。
【王翚《杏花春雨江南》】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有一幅清代畫家王翚所繪的《杏花春雨江南》。雖年代久遠,畫面設色樸素,但就畫面來看,真是一幅隱居的江南田園美景圖。現代也有《杏花春雨江南》圖,新金陵畫派的錢松巖就繪有一幅,設色繽紛,意境可能不及清代的詩意,但就畫面感而言卻是生動的,看著看著都想走進畫中瞧瞧這杏花春雨。
【錢松巖 《杏花春雨江南》】
【宋文治 《江南春》】
江南憶,最憶是水鄉
如果說杏花春雨是江南的象征,那水鄉絕對是江南之魂。有道是無水鄉不成江南。關于水鄉美景的描繪最突出者就屬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水鄉。他從早年秀麗的江南風景到晚年的抽象線條,用最簡單的點、線、面、色之間富有節奏和韻律的形式架構,畫面洋溢著濃郁的中國文化詩情和神韻。作為生于江南,長于水鄉的畫家,吳冠中對江南水鄉有著濃厚的深情。正因為有著如此深刻的情懷,使他筆下的水鄉流露出情真意切的雅致。
【吳冠中 《江南水鄉》】
吳冠中筆下描繪的大多數江南美景都源于對水鄉周莊的熱愛,而周莊得以被發現和開發要感謝一個人。1978年楊明義因創作《水鄉的節日》一畫在寫生中發現周莊,被稱譽為“發現周莊第一人”。楊明義可能大家知之甚少,但熟悉陳逸飛的朋友應該對他都不陌生。楊明義是江蘇蘇州人,畫家。擅山水,多以江南水鄉風光入畫,所作筆墨淋漓,格調清新典雅,富有濃郁的抒情意味和鄉土氣息。他首創新一代風格的水墨水鄉中國畫,創造性地表現江南水鄉的濃郁韻味,形成了鮮明、獨特的個人畫風,深得國內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贊譽,影響巨大。
【楊明義 《春滿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太湖
水鄉能細水長流緣于大湖的孕育。關于江南,太湖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新金陵畫派的宋文治最愛太湖。他曾被譽為“當代山水畫八家”之一,因其喜繪江南水鄉柔美虛靈、清新雋秀的風光,秀潤中見蒼茫,清麗典雅中個性秀逸明快而獨樹一幟。有“宋太湖”之美譽。這位一生喜愛著太湖美景的畫家,畫了不少以洞庭東山為題材的山水畫,他筆下的太湖,尤以紅桃花為主景的太湖,充滿了詩情畫意,讓人如夢如醉,人稱“紅太湖”,最受人們喜愛。
【宋文治《太湖春色》】
江南憶,最憶是楊柳
千古文人江南夢。這個夢,絕對不止是杏花春雨一幅景。比如桃花、梨花,再比如有春之象征的楊柳。用楊柳作畫的畫家很多,但都沒有豐子愷先生的畫讓人印象深刻。豐子愷先生曾作散文《楊柳》。他贊美楊柳有一種“下垂”的姿態,“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楊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江南水土培育了如此謙卑的楊柳,自然也潛移默化滲透到了豐子愷的骨子里。我們細看豐子愷先生的童趣漫畫,無不有楊柳入畫,這是他筆下的隨緣,卻也是先生對楊柳的鐘愛。江南春景,有小河,有孩童,有“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楊柳、有新月。風格簡易素樸,意境雋永含蓄,情意綿長。這是豐子愷筆下的江南,也是孩童眼中的江南春景,更是大人們的江南回憶!
【豐子愷 《江南之春》】
“詩行常繪江南美,幾度夢魂到仙鄉”足見藝術家們對詩意江南的綿綿情意。畫家與作家同樣在作品中描述客觀世界的同時展示出自己內心世界,不同的是作家用的是文字,而畫家則是用筆墨色彩。江南的氣韻是優雅婉約的,可謂是山也蒙蒙、水也蒙蒙。在國畫山水的演繹中,江南的山水如小家碧玉般,像被蒙上了一層薄紗,水霧彌漫間再現青綠山水的空靈質感。這種色與墨的結合,有著與生俱來的神秘氣韻,國畫藝術傳統的意境美顯得更為出眾。
一幅山水就宛如一篇美文一首詩歌,美妙的韻律在畫面流淌。這個春天,我們一起相約江南,品書論畫、煮酒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