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中亞地區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勾結新疆一小撮封建主率軍侵入新疆,逐步占據了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1875年,英國帝國主義為了分裂、瓜分我國的神圣領土新疆,對阿古柏大力扶植,勾結阿古柏肆意踐踏我國領土,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為維護祖國統一,保衛領土完整,清政府決定出兵收復新疆失地。
然而,正當清政府準備收復新疆時,日本出兵侵犯臺灣,中國東南沿海出現危機,從而導致清廷內部出現“海防”和“塞防”之爭。以左宗棠為首的“塞防”派從新疆地理位置及收復新疆與否的利害關系方面闡述了收復新疆的意義,終獲清廷同意,并于1875年以欽差大臣名義督辦新疆軍務,出兵西征。1876年5月26日,左宗棠抱病抬棺出征,誓死收復新疆失地。清軍在左宗棠統籌、劉錦棠率領下,僅用二年左右的時間,就收復阿古柏占領地區.阿古柏則在絕望中死于庫爾勒。
左宗棠收復新疆后,立即考慮怎樣恢復被破壞的新疆經濟,建立國家的金融主權,光緒三年(1877),左宗棠即命駐軍庫車的大將張曜著手鑄造光緒小天罡銀幣。這種小天罡開始時為照顧民眾用錢習慣,仿照阿古柏小天罡的形制進行鑄造,兩面均為老維文(即察俁臺文),文字內容則不同后來又逐步向漢、維兩體文過渡。一面刊有漢文“光”或者“寶”等字,另一面則刊寫老維文“Obdan ku—mush”(即足銀)等。
這種光緒小天罡僅供駐疆漢軍發餉之用,但其意義卻極為深遠。首先,用漢、維二體文在新疆發行貨幣,中國的主權得到體現,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其次,庫車錢局的恢復,對于發放軍餉、穩定軍心、防止軍隊缺餉滋擾民眾,對當時社會的穩定、商品的流通、經濟的恢復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嗣后劉錦棠任巡撫后統一新疆幣制奠定了基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