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鑄,非年號錢。有漢文及蒙古文兩種, 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勻。折十蒙文的發行量比較大,較為常見。漢文“大元通寶”分大小兩種,均極其罕見,小型尤少,皆為古錢珍品。?
?兩枚錢幣。黑的大23.8毫米,白的22毫米。
中統元寶系元世祖奇忽必烈“中統”年間(1260—1264)鑄幣。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只載有“中統元寶”楷、篆兩體小平錢,并認為中統元寶篆書小平錢為僅見品。不過,實際上中統錢存世不只是這兩種,還有其他版式和尺寸的。?篆書為一級錢幣。楷隸書級別不高,存世量大。我藏有篆書四個,隸書五枚。得到銀質錢,和銅錢基本一式。直徑22毫米。
?兩枚品相基本相同。
?這兩枚錢幣,都極其精美,但是小巧。直徑只有18毫米。第一枚顯然是廟宇供養錢。第二枚泰定之寶,寶字簡寫是元代小錢幣的基本習慣。
?側拍。有點立體感。
?背文香殿。當然的廟里了。這兩個錢雖然小,但是厚重,一枚可以打一個銀戒指。兩枚重量都是4.15克。可不能打銀戒指啊。這兩個錢怎么要值個上萬,是吧。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殺其頭目徐壽輝,而于湖北武昌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并鑄“大義通寶”。依天啟、天定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銅色紅褐,制作稍遜。“大義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徑分別為2.3、2.7、3.1厘米,規格工整,然略小于天啟、天定錢。這枚大義通寶,直徑21.5毫米。但是制作很工整,文字很協調。筆畫有力。?
?錢體厚實,邊傳規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