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有個文學(xué)群一直在聊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其實這本書我早拜讀過,當時就想寫一篇讀后感來著,只是瑣事繁多,便被耽擱,一直到現(xiàn)在還沒寫。
或許是共情力太強吧,從楊絳先生這些平實文字中,字里行間里處處感受到了深藏的情感,溫暖、浪漫,更多的是包容,讓人羨慕的同時,可她歷經(jīng)的那些艱難和坎坷又是那么地讓人揪心…
2003年,楊絳先生《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最刻骨、最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shù)人!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寫他們的家庭生活回憶錄,虛實結(jié)合描述了一個萬里長夢,講述“圓圓頭”和“鐘書”的離開:夢中萬里風雪,你最決絕。古驛道便是離別路,鐘書先生飄搖的小舟是醫(yī)院病床,阿圓在沉睡中去了...
這一場夢開始讓人有些迷糊,讀到一半才看明白是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文中意象也慢慢體會清楚,越讀越悲。“我心上連連地綻出一只又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胸中熱淚直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這段楊絳先生知道阿圓逝世的描寫十分揪心,喪女之痛如同剜心。
最后以散文記述的方式,講述了三人相依為命的生活。錢鐘書雖然是個大才子,但在生活上卻出奇地笨手笨腳,在國外更是拙態(tài)盡顯。楊絳先生幾乎攬下生活里的一切雜事。
楊絳多年后回憶:他們初到牛津,錢鐘書一個人出門,就在下公交車時臉朝地摔一大跤“吻了牛津的地”,把大半個門牙磕掉。
1946年錢鐘書出版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時,在自留的樣書上,為妻子寫下一句浪漫的話:“絕無僅有地結(jié)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錢的母親也盛贊這位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能干,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鐘書癡人有癡福。”
1947年《圍城》出版后,引起很大的轟動,錢鐘書在序言里毫不吝惜地夸贊自己的夫人:“由于楊絳女士不斷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
書的最后一部分記述了三口之家漂泊的一生,看到了圓圓頭如何出生、就學(xué)、工作、成婚,離開。看到他們從共赴英國留學(xué)到回國任教,從受人尊敬高級待遇到顛沛流離,疾病纏身。最感人的是看到兩人的相濡以沫,三人的溫暖與相親相愛。“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fù)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兩人的愛情是我最想要的愛情。不論何時何地何境遇我心里始終惦念你。相互扶持,共克時艱牽手過一生。
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未,鐘書去世。他們?nèi)司痛耸ⅲ瓦@么輕易失散了……”
錢鐘書先生去后,楊絳先生寫到:“我實在不想動了,但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但是我只變成一片黃葉。家已經(jīng)不復(fù)家,只是我的客棧了。”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好不容易等到再無生離卻又死別…
是的,人生總是沒有那么多的圓滿,反而是充滿了很多的遺憾,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他們一生坎坷相依,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但是人生還是要過下去,我們不僅要學(xué)習像楊絳先生,忽略老公所有的缺點,把老公的優(yōu)點放大1000倍!所以她們一生沒紅過臉,快樂而又浪漫。我們還要學(xué)習楊絳先生,正確對待死與生,在人生的邊緣上,書寫優(yōu)雅、大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