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位名作家說過,寫作沒什么技巧可言,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寫。每次寫不下去時,我就用這句話壯膽。
結果,硬著頭皮寫完,自己都不愿回過頭來完整讀一遍。讀幾句就開始搖頭嫌棄,這都寫的什么呀。
我知道,差距在于「想」這個階段。「想」既體現寫作者的知識儲備,也是謀篇布局的過程。
只是這個思維過程是隱形的,看不見摸不著,除非作家愿意把構思的全過程毫不吝嗇和盤托出,我們普通人才能從中學到一二。
愿意這樣做的作家確實不多,有誰會把安身立命的本事慷慨地告訴別人呢。還好,王鼎鈞先生是個例外。
王先生是臺灣散文大家,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文壇的常青樹」,臺灣散文創作「崛起的山梁」。
他專門為指導青少年寫作文出了一套書,分別是《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文學種子》和《講理》,合稱《作文四書》。
雖然這套書是面向青少年的,但實際上適用于所有對寫作感興趣、想寫出好文字的人。
作序者楊傳珍在序言中講了她的親身經歷。
1991年,她剛讀完這套書時就想,要是少年時期能讀到這么好的書,她早就成為寫作名家了。
后來在吉林大學任教帶寫作課,發現寫作教材全是大道理,高深的術語,對提高寫作沒啥作用,就大膽做了嘗試。
兩個班用規定教材,兩個班用《作文四書》。一個學年下來,聽《作文四書》的學生,寫作水平明顯高于聽規定教材的學生。
至于學生在人格建構上的飛躍,更難以估量。
這四本書都不厚,每本也就200頁左右?;藘尚r,我先讀完了《作文七巧》,感覺真是豁然開朗。
想起在《結構思考力》一書中,專門有一章講如何把隱性思維顯性化,《作文七巧》可以說是這方面的范例。
王鼎鈞先生用大量生動的例子,庖丁解牛般講解「直敘」「倒敘」「抒情」「描寫」「歸納」「演繹」「綜合」七種寫作技巧。雖然每種技巧都單獨成章,內在里卻有著嚴謹的邏輯。
如果用練武作比的話,這本書講的就是高手的內功心法。
在講解「直敘」和「倒敘」中,作者認為,記敘文之所以生動,多半是因為記敘的事情本身生動。如果事情平板,文章也就平板。所以,寫事情時,得注意起落、詳略和表里。
文章的起落要考慮讀者的反應強弱,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要試圖對讀者產生強弱不等的刺激,引發讀者的情緒反應。詳略很好理解,沒有詳略寫出來就是流水賬。表里,「表」是事情本身,「里」則是由事情引申出的道理或者別的東西,引發讀者去想象和推論。
在我看來,這三點其實也是一個好故事的判斷標準。
「歸納」和「演繹」多用于議論文,在哲學上,這兩個詞語的解釋晦澀難懂。作者到底是大家,用了兩句詩來解釋。
他說,「萬木落葉天下秋」是歸納,「天下秋而桐葉落」是演繹。歸納是「溫故」,限于已知。演繹是「知新」,幫助人們探求未知。
這個解釋角度倒是很新穎,很容易理解。
在議論文寫作中,歸納和演繹經常是一起用的,作者給出了一個沙漏模型幫助理解,用這種思路,即使寫不出驚人之作,也能寫出規矩合格的文章來。
在講解抒情時,作者說,中國人把感情區分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大類,抒情散文很少寫「怒」,簡直避免寫「惡」和「欲」,如果非要寫,要等一等,等「怒」轉化為諷刺,等「怒而惡」升華為悲憫,等「欲」凈化為欣賞或曠達再動筆,要表達人的高尚感情。
這一點我不是太理解。
這個觀點放在新媒體寫作中幾乎不成立,但凡引起廣泛傳播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情緒化寫作,作者愛憎分明,情緒飽滿,愛要大聲說出來,恨要大聲罵出來。
可能,這是寫手和作家的區別,也是時代的變化吧。
在書的最后,有十組習題,叫「希望你來做」,題型有選詞填空,詞句搭配,句子排序等,用來檢驗自己的作文水平。
題目看著很簡單,有的題做起來卻不易。真是應了那句話,看到和做到永遠是兩回事。
耐人尋味的是,習題沒附答案,讓讀者自行判斷。
有時候,書的價值和厚度并不成比例,越是厚書越要讀薄,越是薄書越要讀厚。
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真心向有孩子的家長推薦這套書,不光應對應試教育下的寫作文綽綽有余,還能教會他寫出自己真正想寫的文字。
沒準,你的孩子以后會成為作家呢,對吧?
圖片作者:happylism
圖片授權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