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毅,山東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畫院高級畫師。 1980年畢業于泰安師專美術系。1994年畢業于德國柏林美術學院。1995年任意大利米蘭美術學院教授。 先后于日本、德國、法國、荷蘭等世界各地舉辦個人畫展。繪畫題材涉獵廣泛,尤以畫馬著名海內外,被稱為“畫壇牧馬人”。
(李梨根據網絡資料編輯收藏)
心潮難平寫駿馬
——樂毅畫馬
徐恩存
以水墨畫馬,在中國古以有之,歷代水墨畫家中不乏畫馬之大師。千百年來,他們所畫之馬,無論是其形式語言,還是筆墨方式,無論是具象寫實,還是意象表現,以其亙古不變的永恒結構,留傳至今。中國畫鞍馬科中畫馬這一課題,在學術界似乎已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門檻。但盡管如此,代代相傳,仍有后起之秀脫穎而出。
現任教于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的畫家張樂毅,即是一位當代畫馬高手。他自幼習畫,尤愛畫馬,數十年間,畫馬不輟。他潛心研究傳統,向前賢學習,又向生活學習,直面對象,漸漸脫離了前人巢臼,筆下之馬日益顯露出個人性情,形成自家獨特的表現風格。
樂毅畫馬,不同于前人之處,在于他以現代人的視角,去表現現代人的審美胸襟,因而,他畫馬,基本素材、動態與神韻的捕捉都來自于他的生活體驗與理解。為畫馬,他曾無數次地深入生活,了解馬的習性,研究馬的解剖,寫生拍照、速寫無以計數,諳熟了馬之性情與神韻。在表現技法上,他經歷了追摹古人,追摹當代大師,到師法自然,又提升自然的痛苦變革,這種變革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這才使得他筆下的馬既植根傳統,又獨樹一幟;即水墨氤氳又意蘊優美,靈動而富有生氣。
從目前的作品看,樂毅畫馬大體呈現出兩種風格手法,一是水墨寫意,二是重彩小寫意,此介于寫意與工筆重彩之間,畫家本人戲稱為中西融匯。他的繪畫創作基本上是循著這兩個方面展開的。張樂毅的水墨寫意畫馬,其水墨是一種材質的規定,寫意才是其原則,畫家所畫的寫意之馬,是寫實表現性的。馬的造型在可視的畫面中,形象具有寫實的特點,結構、造型在相對準確的情形下夸張、變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簡約、提煉,刪繁就簡,因而形斷意連,更具一種引而不發的特點。
在咫尺之內的平面上進行藝術創造,以水、墨、筆、紙去凝定、表現物象與場景,自然是極其有限的,高明者往往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出有意味的形式,營造出筆情墨韻的美感魅力,營造出氣勢,以獲得“咫尺千里”、“余味無窮”的效果。
張樂毅在這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與嘗試,從而悟到了以一當十,以靜寓動的藝術規律。他追求對有限空間與靜態的突破,追求對潛在的生命力的突破,在水墨淋漓中,強調藝術的表現性、強調以一當十的原則,以極少的筆墨,去表現豐富的內容,使他有了更多隨意賦形的自由。在點、線、墨、黑、白、灰的構成中,去完成以“勢”抒懷的靈動感。同時又將這種一瀉千里之勢的胸襟,賦予富有生命活力的馬群形象。
細看張樂毅的水墨寫意之馬,其動態的運動組合,所造之勢的規律是,筆、墨、點、線與黑、白、灰之間的關系互為開合收放,這種開合收放又本于馬之“自然開合”,并驅使筆勢、墨韻與形象的展開,特別是那種恣縱飛舉的運動感,尤能生發出無盡的意蘊,給人以想象空間。因此,一幅幅的奔馬動態各異,圖式變化多端,是因畫家能動地運用開合之勢將自然物態的馬之生命節律有序地展示于紙面上。特別是畫家有意識地強化馬的體態特征,給人以分明、簡練和深刻的印象。以運動的態勢及其內蘊的靈性、活力,自然可以把墨的干濕濃淡與筆的動行疾緩婉轉相統一,體現出群馬奔騰的氣勢,及其節奏與層次。而濃重與輕淡、鮮明與模糊的處理,虛與實的相反相成,也是造成畫面氣勢美感與魅力的重要原因。
張樂毅曾在德國、意大利留學任教五年,西方繪畫的藝術理念和表現形式,極大地開啟了他的思維,使他得以反觀中國藝術的精神與規律,促使他在跨文化中嫁接出一種獨特的造型語言和表現形式。這使他在某種程度上,更具當代性的特點,而不受傳統法理的規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