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采蘋1934年4月出生,河南省洛陽市人。195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98年—2000年受聘為文化部教科司主辦的中國重彩畫高研班主持,2001年—200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重彩畫高研班導師,2003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2005年受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重彩畫工作室導師。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展覽,《宋慶齡光輝的一生》等獲金獎,《篩月》、《輪回》等為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個人畫集、文集、技法材料書籍、主編中國重彩畫集等十數種。研制的“高溫結晶顏料”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證書。















蔣采蘋195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之后長期于母校任教,在退休前的最后5年(985——1959年)任工筆畫室主任,是工筆畫教學挑大梁的人物。此間正值工筆重彩畫復興期的開始,她在1987年召開的當代工筆畫學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學會副會長,又使之成為致力于工筆重彩繪畫事業的美術活動家。當美術史家們認為工筆重彩畫的復興為新時期美術事業的亮點時,不會忘記潘漂茲、蔣采蘋及其同仁群體的奉獻。正是在這工筆畫走出低谷、走向繁盛的時空時里,適應著社會的需求,工筆繪畫的教育走出了學院,蔣采蘋自1998年起受文化部教育司和科學技術司之聘主持五屆重彩畫高級研究班教學,第六屆是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2005年起又中國藝術研究院之聘擔任蔣采蘋重彩畫工作室導師,于2008年共九屆284,一大批靜年重彩畫家出自她門下,其成材率恐高于正式的院校教學。此間,我們有過交談,她太想在這藝術創作盛期辭去社會教職,但她還是走上了講臺,培養重彩畫梯隊已經成為她責任,刻入她古稀之年的年輪。作為重彩畫教育家的蔣采蘋為此陷入《中國畫材料應用技法》。著述的日夜榮作,又與道友、弟子共同編寫了《名家重彩畫技法》。她旗幟鮮明地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將其高研班冠以“中國重彩畫”而有別于同期出現的其他流派,從形而上的層面上對中國傳統的認知與A揚的立場,以現實主義精神為主導將生活、修養、創作相聯系的思維,使用傳統礦石顏料并自制高溫結晶顏料所體現的對材質、技法的重視,以及用溫州皮紙作重彩畫時與水墨畫的銜接,形成了當代中國重彩畫由道而器的完整的體系,使她作為藝術教學家的形象充實地深入到弟子們的心中。當我進入蔣采蘋作品的評析之前,我不能不把工筆重彩繪畫復興中需要蔣采蘋和出現了蔣采蘋的時代背景勾畫一番,不能不把她作為重彩畫活動家和教育家的側面立體地訴諸筆端。將中國畫簡單地視為“單線平涂”的時代己經成為歷史,蔣采蘋也不是一個可以“單線平涂”的人。她時時感到不足,便讀史、讀論,像學者型的藝術家那樣寫了不少論文,她身為寫實油畫家潘世勛之妻,傾向于現代的潘纓之母,就這個和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圍也可以感受些她畫室里多氧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