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流涎,多見于嬰幼兒,原因很多,有生理和病理的因素。嬰兒口腔淺,流涎多,屬正常現象。隨著牙齒長出,口腔深度增加,年齡增長,嬰兒學會用吞咽來調節過多的唾液,流涎現象應消失,否則往往可視為病態。口、咽黏膜炎癥、面神經麻痹、延髓麻痹、呆小病等引起的流涎,需治原發病。
——引自《干祖望中醫五官科經驗集》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也會流涎不止。干祖望教授根據小兒流涎臨床的表現,將其分為兩個類型,即實熱和虛寒,實熱為陽明積熱,虛寒則因脾氣虛寒而不能制約涎唾所致。干祖望教授根據嬰兒流涎的病因及特點,提出了治療小兒流涎的一些方法,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1.陽明積熱者
患兒主要表現為口角流涎,口水較稠而黏,進食的時候尤其多,小便少.尿色黃,大便干燥,口臭等。治療的時候宜清泄陽明,方藥選用白虎湯或清熱瀉脾散加減。
【組成】石膏,生地,黃芩,赤茯苓,姜黃連,山梔,升麻等。
【用法】水煎服。
2.脾氣虛寒者
患兒常常口流清涎,顏色清亮無味,體質較差,衰弱無神,大便稀溏。治療時宜溫中健脾,方藥選用溫胃散或香砂六君子湯。
【組成】丁香,白術,干姜,內豆蔻,制半夏,黨參,陳皮等。
【用法】水煎服。
也有的嬰兒因為實熱和虛寒夾雜而導致口水不斷,針對這種情況,干教授認為治法應從收斂著手。常用藥方為:烏藥100克,益智仁100克,石榴皮50克,一起研為細末,再加人用酒煮爛的山藥150克,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讓孩子每日用淡鹽湯送服3次,每次4克。
藥丸示意圖
(1)泡足:每晚在寶寶臨睡前,在一盆熱水中加人一勺白礬,待白礬溶化后給寶寶泡洗雙腳。
(2)藥物貼穴法:將白附子搗碎,以醋為輔料,做成一塊薄餅,在寶寶臨睡前敷于雙足涌泉穴,用繃帶固定住,第二天早晨取下。
對于流涎的嬰兒家長應該經常擦去其口水,以免浸漬皮膚及弄濕衣衫而又生其他病。而且,家長在看護寶寶的時候一定不能捏擠小兒兩頰。
白附子
對于流口水的嬰兒要根據實際情況在飲食上做一些調整。陽明積熱的小兒應多吃一些清熱養胃、瀉火利脾的食物,如綠豆湯、絲瓜湯、蘆根汁、雪梨汁、西瓜汁、金銀花露等;對脾氣虛寒的小兒應多喂一些溫中健脾的食物,以及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魚肉類、蔬菜及干果等,如蝦、海參、雞肉、羊肉、刀豆、韭菜、花生、核桃等。
有效的食療偏方:
1.益智粥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法】先把益智仁和白茯苓烘干,然后一并起放人碾槽內研為細末,再將大米淘凈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將要煮熟的時候,每次調人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熱服食,連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腎,固氣。適用于小兒流涎、小兒遺尿。
2.姜糖神曲茶
【原料】生姜兩片,神曲半塊,食糖適量。
【制法】將生姜、神曲、食糖同放罐內,加水煮沸即可。
【用法】每日飲用2~3次。
【功效】健脾溫中,止涎。適用于小兒流涎。
3.白術糖
【原料】生白術30~60克,綿白糖50~100克。
【制法】將生白術曬干后研為細粉,過篩,然后再把白術粉同綿白糖和勻,加水調拌成糊狀,放人碗內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lo~15克,分作2~3次,溫熱時嚼服,連服7~10天。
【功效】健脾攝涎。適用于小兒流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