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是一種常見的脾胃腸病證,多發(fā)于夏秋兩季。泄瀉者,或大便次數增多,或便次不多,但都以糞質清稀為臨床特征。泄瀉之量或多或少,泄瀉之勢或緩或急。
《古今醫(yī)鑒·泄瀉》:“夫泄瀉者,注下之癥也。蓋大腸為傳導之官,脾胃為水谷之海,或為飲食生冷之所傷,或為暑濕風寒之所感,脾胃停滯,以致闌門清濁不分,發(fā)注于下,而為泄瀉也”。
泄瀉的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
外感病因之中,尤以濕邪為甚。由于脾藏喜燥而惡濕,外來濕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調,清濁不分,水谷雜下而發(fā)生泄瀉。中醫(yī)有“無濕不成泄”的說法,即使有寒、暑等其他邪氣,如果脾強無濕,則他邪亦不能得虛犯脾而致泄瀉。
內傷病因之中,脾虛最為關鍵。泄瀉的病位在脾胃腸,一旦脾胃腸虛弱,則胃腸功能減退,不能受納水谷,也不能運化精微,反聚水成濕,積谷為滯,致使脾胃升降失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正如《景岳全書·泄瀉》言:“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
此外,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起居飲食對于泄瀉的控制以及防范也是至關重要的。恣食肥甘則濕熱內生、過食生冷則寒邪傷中、憂郁思慮則脾失健運、房室無度則胃關不利,都可引發(fā)泄瀉。
對于泄瀉病的治療,中醫(yī)以健脾祛濕為原則。
急性泄瀉者多以濕盛為主,故重用祛濕,輔以健脾。比如夏季過食冷飲,造成寒濕洞中引發(fā)的泄瀉,就可以考慮藿香正氣散。
而慢性泄瀉者又以脾虛為主,當予運脾補虛,輔以祛濕。比如老年人稍食油膩則胃脘不舒,平素大便時瀉時溏的脾虛證,就可以考慮參苓白術散。
/完/
請搜索、關注公眾號"抱樸言"
至美中醫(yī)、至樸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