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須先清源,到底什么是國學?什么是傳統文化?劉夢溪先生提出,近十年傳統文化有些熱,國學有些熱,這是事實。但即便是很多做學問的人,也常把國學與傳統文化混為一談。
什么是傳統文化?
簡單地講,就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其中涉及了兩個概念,一是“傳統社會”,一是“文化”。
“傳統社會”,指的就是在現代社會轉型之前,長時間存在于中國歷史上的社會。
“文化”這個詞,大家用得口滑,使用頻率很高。劉夢溪將文化做了這樣一個定義:“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它的價值系統。”
“我把文化分為兩部分,一種是生活方式,這是基礎性的,它的范圍相當廣大,它的價值系統屬于精神倫理的層面,包括宗教、哲學、藝術、美學,這是它精神價值的層面,這是時代的精華。于是,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國人在傳統社會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它的價值系統。”劉夢溪說。而儒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則是傳統文化的三大主要精神支柱。
什么是國學?
國學這個詞匯的出現很早,從《周禮》開始,“國學”一直指的是國立學校。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在晚唐時稱“白鹿洞國學”。這明顯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學”。
現代“國學”概念出現的最早文獻則是在1902年。變法失敗后,當時同處湖南的梁啟超和黃遵憲,一個被迫遠走東洋,一個被革職永不續用后回梅縣老家。1902年,黃收到梁啟超從日本來的信,梁提出要辦《國學報》,黃回信表示反對,認為此時辦《國學報》還不是時候。
“注意,這時黃梁通信提到的’國學’,指的就不是國立學校,而是學術的概念。張之洞講’舊學為體,新學為用’,梁啟超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無論是’舊學’還是’中學’,說的都是國學,即中國固有的、千年傳承下來的’學問’。”劉夢溪提醒大家。
第一次對國學概念做分梳的是胡適。1923年,北大國學門創辦《國學季刊》,在發刊詞中,胡適把“國學”定義為“國故學”的簡稱,直接來源于章太炎先生之《國故論衡》。而章先生之“國故學”,實際上包括了中國古代的語言、制度、人物、風俗和文學、藝術等,幾乎中國古代的所有東西都被包括在“國故”之中。
但這個定義并未被學術界采納,后面的一二十年中,很少看到有學者把國學解釋為“國故學”的,而國故這個詞,后來也很少有人使用。大家都把國學當成“中國固有學術”,即先秦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
爬梳“國學”理路后,劉夢溪反戈一問:“如果國學只是這些東西的話,那么,國學跟中國的普通民眾有什么關系?如果中國的國學跟老百姓都沒有關系,那算什么國學呢?那是專家之學。”
然而,在劉夢溪看來,真正給國學賦予準確而富有生命力之定義的,當屬“國學研究會”之“主講大師”馬一浮先生。
馬一浮將國學定義為“六藝之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六經之學”。正如馬先生所說,“六藝之教固是中國至高特殊之文化。”除了學理內涵的恰切之外,最關鍵的是,以此定義國學,不僅可以激濁揚清,厘清打著“國學”旗號,糟粕混雜之術士雜學;而且在教育領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國學”學科的課程設置,更能將儒家最醇正之思想精華播撒至普通民眾之心田。
可見,劉夢溪先生認為,傳統文化與國學最重要之區別,在于傳統文化包容更廣,儒釋道各家全算;而國學則應單指“六藝之學”。
新儒家之舊途徑
張之洞說“舊學為體,新學為用”,梁啟超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無論是舊學或新學,中學或西學,“國學”概念與精神就在這先賢的爭論中越辯越明。馬一浮先生亦曾留洋,通讀過《資本論》,最后依然盡其一生研究本土之學問,終成一代學宗。章太炎、胡適之、陳寅恪等亦是以國學為根基,扎實之后才旁覽西學,故能得其腠理,為我所用。也許國學之根本重要地位正如劉夢溪先生研究的另一學人——陳寅恪先生所說:“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
傳統文化在生命當中生成智慧
人剛生下來是一張白紙,隨著成長,開始物質積累和精神積累。人們更看重的是由簡到繁的物質的積累。但實際上,精神積累也很重要,我更看重的是由繁入簡的精神積累,因為大道至簡。我們從哪里來不知道,往哪里去也未知。那么要想使自己的生命實現一種智慧的升華,能留點東西在世間的話,就要達到大道至簡的境界,這是傳統文化能給到我們的。我的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沒有悟道之前經歷很多挫折,第二階段,開始進入道的境界之后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將傳統文化和當下結合,開始傳道,我想是祖先對我的蔭護,我開始做符合天道的事情,所有困難都能解開。武大人文教育中心
以文化為背景,通過對文化演進的哲學思考過程,提升領導者之格局;
以歷史為支撐,通過深度剖析歷史實踐過程與變遷規律,加深領導者之見地;
以比較為方法,通過東西方文明的碰撞,把握未來趨勢,拓寬領導者之視野;
以人性為導向,通過對典型事件及人物群體的解析,激勵領導者之膽識。
傳統文化與管理哲學高級研修班(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