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靜養(yǎng)神
《黃帝內經》則從心理衛(wèi)生角度而論清靜。《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指出:“怡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恬淡虛無”,主要即指心神清靜。心 靜則不躁,神安則不亂,精神自可內守,精氣自然旺盛,邪氣焉能侵犯,疾病又何以萌生?說明清靜養(yǎng)神,以靜制躁,確為防疾去病的重要法門,正如《素問·痹 論》所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劉河間還強調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
由 此可知,神不可不用,神又不可過用,貴在一個適字,用神適度,適可而止,勞而有度,勿不及,勿太過,使心神處于一種恰到好處的協(xié)調與適中狀態(tài)。由于用神太 過而致損傷者更為常見,所以歷代醫(yī)家尤其強調節(jié)制用神。例如,不宜多思、多念,因為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不宜久視、久聽,因為久視傷血,久聽傷腎。
二、節(jié)欲守神
從狹義來說,欲,專指性欲,節(jié)欲便是指節(jié)制性欲。放縱性欲,危害甚大,《內經》首篇《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指出,人們之所以半百而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事林廣記·避忌之要》也強調說,今人之所以不能活到天賦之年,就是由于“罔知避慎,肆情恣 欲,酣酒淫色”的緣故。為何縱欲可畏?因其形神交用,精氣俱傷,正如《三元參贊延壽書》所說:“欲想一起欲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流溢,并從命門輸瀉而去, 可畏哉!”
三、順時調神
人與天地相應,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必須適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guī)律才能成長。人的養(yǎng)生,也必須“分別四時”,順應自然。不僅要適應氣候變化,注意生活起居,而且 要特別注意順時調神。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只有順應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才能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