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東剛
很多人都知道,五蓮山光明寺是一座皇家寺院,是山東著名的“四大禪院”之一。而鮮有人知,光明寺歷史上曾為了更緊密地聯系皇家,在北京建過分寺,相當于“駐京辦事處”。
本文作者陳東剛,五蓮縣旅游文體廣電局黨委委員、老年體協辦公室主任,縣內知名旅游專家。其首次對五蓮山光明寺北京分寺進行了縝密考證,還原了歷史真實,為光明寺的研究填補了空白。
五蓮山護國萬壽光明寺
據許道齡《北平廟宇通檢》載,明清時期北京廟宇達千座以上,可謂十步一寺,五步一廟。在這林林立立的眾多廟宇中,就有一座五蓮山護國萬壽光明寺開山祖師心空和尚修建的寺廟。
心空和尚
康熙版《五蓮山志》中由明末高僧弘覺禪師(明末清初臨濟宗楊岐派僧。字木陳,號山翁、夢隱。廣東潮陽人,俗姓林。其撰寫的《開山和尚碑銘》載:“先是,師山中締造日,旋建庵于帝城之東,撥僧住持,眾多疑阻,師曰:‘是非汝所知也’。”在此記載中有兩個關鍵詞說明了建庵時間,一是“山中締造日”,說明該庵在五蓮山建造護國萬壽光明寺時期建造的北京寺廟。二是“旋建”,《康熙字典》對“旋”字的釋義是:“轉動:旋繞。回,歸:凱旋、不久”的意思。志中“旋”字可理解為“不久”的意思。通句可譯為:開山祖師心空和尚在五蓮山建造寺院的時候,不久又在北京城東建造了一座寺院,并派僧主持寺務和佛事活動,弟子們都不理解,并勸阻師傅,心空祖師曰:建造這座分寺的目的不是你們這些目光短淺的人所能理解的。
弘覺禪師
按照弘覺禪師所撰《敕賜五蓮山護國光明寺心空明開法師塔銘》記載:“開山寂后,師始北省先師”“公走,燕居城庵”五蓮山光明寺五代僧海徹和尚出家的第二年,暨崇禎二年元旦日開山祖師心空和尚圓寂后,海徹和尚始北去京都,侍奉師傅性覺和尚,此處“師”和“公”指海徹和尚。可“蒲團未暖,值流氛之變,師遣霆侍先師歸休五蓮,獨留當門戶”,大概意思是,甲申之變,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時局動蕩,烽煙四起,為安全著想,海徹安排師弟海霆服侍師傅性覺和尚返回光明寺,自己獨留北京看守門戶。雖然記載的是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但是卻為光明寺在北京建有分寺又一次提供了例證。
性覺和尚
那么光明寺分寺建在北京哪里?志書記載:“甲申之變,庵眾星散,遺公獨守。庵之比鄰,即平西王第也。王請清師討賊,全家被難,尸積如山。公挺然顧義而不顧害,為掩藏之。”意思是光明寺分寺近鄰就是平西王吳三桂的府第,甲申之變(1644),平西王吳三桂借清兵進關討伐李自成,在京家眷遭到滿門抄斬,尸積如山。留守北京分寺的海徹和尚挺身而出,只顧大義而不顧自身危害,給平西王一家掩埋尸體,一時大振京師。清朝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是沿襲了明崇禎皇帝授予吳三桂“平西伯”的封號。經查,北京平西王府是唯一不在內城的王府,北京中軸線外延線立湯路上有個地方叫鄭各莊,哪里有個地方叫平西王府,俗稱“平西府”,傳說以前有位平西王府,后來王府沒了,名字卻留了下來。另一種說法是王府主人是清朝康熙年廢太子胤礽,雍正皇帝出于皇位安全,軟禁胤礽于此。吳三桂在北京并無王府,倒是他的兒子吳應熊當了額駙后,在今天西單北大街的小石虎胡同建了額駙府,“三藩之亂”后,吳應熊同其子世霖就是在這里被處死。還有一種說法,這座額駙府位于東城區王府井大街。但無論是鄭各莊,西單北大街,還是王府井大街,光明寺北京分寺遺址已蕩然無存了。
北京西單北大街小石虎胡同遺址
推測北京分寺極有可能名為“怡庵”,原因有三。
一是《五蓮山志·諸師本傳》記載:“印虛師,諱真談,濟南濟陽人,姓劉氏。脫白禮開山,同北上,留住京師佛慶蘭若;諸貴珰皈依,遺金幣無算,師悉辭去不受;天啟丙寅示寂,世壽71,法壽52,塔于都城西直門外籬笆坊。怡庵暨先師覺公皆其后也。”此記載中,心空和尚授命大弟子真談和尚留住京師住持寺務直到圓寂,在此不贅筆表述。但就最后一句“怡庵暨先師覺公皆其后也”,是說北京分寺怡庵的創始人是真談和尚,而親師性覺和尚以及延續到五代僧的海徹、海霆都是真談和尚這一支系的,同時也為光明寺在北京分寺的名字叫“怡庵”提供了例證。二是《五蓮山志·諸師本傳》“大威師,諱如雄,膠州李氏子。師拙庵印公”的記載,可以看出怡庵三代僧住持大威和尚(如雄),是二代僧印虛和尚的親傳弟子并在怡庵居住的記載。三是《五蓮山志·諸師本傳》記載:四代僧性覺和尚“少孤,依怡庵。”說明性覺和尚是在怡庵剃度出家的,而性覺和尚籍貫是“順天府人”恰好能夠解釋一些疑點,因為明清時期稱北京為順天府。志載,性覺和尚“蒙印虛祖翁培養,能自立”,說明孤兒時得到印虛和尚的收留和培養,并逐步成為印虛和尚的得力助手,為其后“居京師三十年”“新梵宇”“本朝初(清朝),師移錫光明寺,后輦上故舊頻招,復之京”的典史做了鋪墊。
真談和尚
從志書中可以看出,心空和尚兩大弟子分別掌管五蓮山寺廟和北京寺廟,他們的職務是平行的,他們聽命于心空和尚,于是心空之后光明寺出現了兩大派系,一是大弟子真談和尚的北京“怡庵系”,二是二弟子真果和尚的山東“五蓮山系”。原有主、次之分的兩個寺院,卻發展為職務平行的兩個寺院,它需要一個強勢的力量來整合,否則極有可能出現分離的局面。而這股強勢力量就是心空和尚,但是心空和尚未料到他圓寂后,也就是說這股力量消失后,出現了一種難以駕馭的局面。這種局面是心空和尚造成的,已身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心空和尚不會想到,在他死后20年的四世孫時代,會出現面臨分離的危險狀態,而扭轉這種危險局面的居然是心空和尚親為剃度的五世孫海徹和尚,這或許是心空和尚生前就布下的一手妙棋。志書中有記載的北京怡庵住持是五代僧和尚,以后北京怡庵逐步淡出世人的視線。
海徹和尚
筆者在《護國萬壽光明寺名僧傳略》中有過記述。時任五蓮山光明寺住持的四代僧晦名(性志)禪師從師父如巳(柴立)禪師的悲慘遭遇中看到了兩派逐步走向分離的危險,即使不分離,也會發生諸多不利于光明寺發展的事情。此時,已嶄露頭角,在北京怡庵性覺和尚門下的五代僧弟子海徹和尚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借回山祭祖的機會,海徹有了拜見晦名禪師的機會,當然也有提出建議改變這種狀態的時機,性覺和晦名兩位住持都是當世大德高僧。所以,光明寺的機構和人事調整是沒有障礙的。而如何調整和理順,首先需兩位當家師的共識,海徹借“流氛之變”的有利時機,派師弟海霆護送時任北京怡庵住持的師傅回山休養,“師遣霆侍先師歸休五蓮,獨留當門戶”,兩位住持會晤于光明寺,很快有了滿意的調整方案。后性覺退養五蓮,海徹接管北京寺廟。再后,海徹、海霆兩位原屬北京“怡庵系”的和尚,相繼掌管五蓮山光明寺,其布道、建設、擴充逐步轉向以光明寺為中心的山東區域,北京怡庵也就逐漸退出光明寺的視野,它的身份已由與光明寺平肩降為光明寺的附屬分院,它僅僅是承擔一個分院的任務了。
晦名禪師
那么,為什么開山祖師心空和尚為光明寺北京分寺起了一個“怡庵”的名字?查找“怡”的釋義:怡,和悅;《說文》解釋為:和也。《禮記·內則》注:悅也;《爾雅》解釋:樂也。查找《康熙字典》對“庵”的釋義:圓形草屋或小廟,也指尼姑居住的地方;《釋名·釋宮室》載:草圓屋謂之庵;《廣雅》釋義:庵,舍也,徐霞客在《游黃山》記載“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再如,舊時文人多用作字號或書齋名,如:老學庵、影梅庵等。“庵”的范疇有幾個特點,一是“圓形的”。二是“很小的”。它不一定是尼姑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見心空和尚在建分寺之初,就確定了“怡庵”的建設規模和范圍,它不需要很大,具備它應有的功能就行了,筆者推測心空和尚給寺院起名“怡庵”大概:一是在政治上要依附朝廷并關注朝局動態。二是在寺務管理上首先要以和為貴。三是在寺院管理上要附和光明寺的主旨。四是它將起到一個橋梁和渠道的作用;而這四層意思用一個“怡”字就全部概括。而實踐證明,它的確完成了它的使命,《志》書在描述印虛和尚時,就有一句“諸貴珰皈依,遺金幣無算”的記載,它已成為朝廷連接光明寺、青州、諸城甚至整個北方的橋梁。
或許還有其它解釋和推測,且留待后人挖掘和發現吧。
來源:玩轉五蓮 攝影:守樸
說明:僧人畫像由吳國賢根據歷史記載繪制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