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先后分為,防御階段,在一開始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只能采取防御措施保存實力。等養精蓄銳,有了一定的實力后,解放戰爭進行了下一個階段,那就是戰略反攻。在反攻取得成就后,就開始決戰。決戰階段也是整個解放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它決定這場戰役最終勝利屬于哪一方?所以在大決戰階段時期,雙方都拼足了血本,把所有的精銳部隊都投入在戰場上,目的就是將對方打敗,成為最終勝利者。
可能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大決戰階段,國共雙方共發生了三場大戰役。雙方投入的兵力都達到100多萬,這三場戰役也是決定雙方命運的大決戰。第一場是遼沈戰役,第二場是淮海戰役,第三場是平津戰役。那么你們知道嗎?在這三大戰役中,哪一場戰役,參戰的國軍名將數量最多。
三大戰役
遼沈戰役是在1948年9月12日開始的,前后共歷時52天,到11月2日正式結束。雙方先后展開了錦州會戰,遼西會戰,解放沈陽等戰斗。而蔣介石的國軍投入了55萬兵力,由名將衛立煌擔任總司令,杜聿明,范漢杰,鄭洞國,孫渡等名將擔任副總司令。除此之外,還有廖耀湘,劉玉章,鄭庭笈,龍天武,闕漢騫,曾澤生等國軍中的王牌悍將,任軍長或者兵團司令員職位。
這樣一算的話,在解放戰爭時期發生的第一場大決戰的遼沈戰役中,有11位國軍名將在此戰中為蔣介石打天下。盡管蔣介石在遼沈戰役中投入了11位名將,但是最終還是敗了,東北野戰軍順利占領整個東北三省。
三大戰役
淮海戰役是大決戰階段第二場,他是從1948年11月六日開始的,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這場戰役,蔣介石共投入了80萬大軍,而我軍也投入了60萬加40萬民兵。這場戰役也是大決戰中,傷亡人數最多,殲敵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場戰役。前后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碾莊戰役,第二階段的雙堆集戰役,第三階段的陳官莊戰役。每一個階段我軍都殲滅,敵軍一個重兵集團,如第七兵團,第12兵團,第二兵團都是淮海戰役中的王牌兵團。
這場戰役國軍投入了名將數量也是最多的一場戰役,如劉峙,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李延年,孫元良,邱清泉,黃百韜,陳士章,黃維,胡璉,吳紹周,楊伯濤,李彌等15位國軍名將投入了此戰。盡管蔣介石投入的名將數量再多,也還是失敗了,從此失去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三大戰役
第三場戰役是平津戰役,這場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最后一場,發生的時間是1948年11月29日,到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歷時64天。這一場戰役我軍占有很大的優勢,因為東北全部解放后,林帥率領東北野戰軍入關,與華北野戰軍共同指揮了這場戰役,兩大野戰軍加起來擁有100多萬,而傅作義的部隊只有52萬。因此,這場戰役的勝利肯定是屬于我方的。
不過此戰前后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分割包圍,切斷傅作義的南撤西逃之路。第二階段是殲滅新安保,張家口,天津的國軍部隊,第三階段則是順利解放北平。而參加這場戰役的國軍名將并不是很多,如守城名將傅作義,鄧寶珊,吳奇偉,馮欽哉,石覺,郭景云,孫蘭峰,侯鏡如等八位國軍名將投入此戰。不過多數將領后來都追隨傅作義一起起義了。
遼沈戰役國軍名將數量共有11位,淮海戰役有15位,平津戰役有8位。因此,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是國軍投入名將數量最多的一場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