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是一種在三代時就已用于砌筑墻體的建筑材料,后來,又慢慢增加了裝飾的功能,早期還只是簡單的紋樣,比如繩紋、乳釘紋、幾何紋等。
畫像磚作為鑲嵌在磚室墓壁上,用于裝飾的一種模制畫像的墓磚,伴隨著墓葬制度的發展,而在戰國晚期興起,至兩漢時達于全盛,三國兩晉南北朝依舊流行,宋遼金元時期也使用尚多,元后漸漸衰落。
從考古發掘來看,漢代的畫像磚無論是出土的數量、形制,還是內容題材、表現手法等方面,都遠遠超過其他時代,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水平。
四川出土畫像磚的題材,主要包括社會生活、生產勞動、車馬出行、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舞樂雜技等。車馬在漢代,不僅是出行的交通工具,還是一種制度的體現,具有相應的迎候禮儀,代表著身份、地位和財富。
川博陶石藝術展廳內景·四庫全叔拍攝
從四川博物院展出的車馬出行畫像磚來看,主要以模印浮雕為主,或兼線條刻畫相結合,從而使畫面生動而不呆板。其類別可按出行車馬前后位置的不同分類,也可按出行車種的不同分類,本文遵從前一種分法。
1、導車類和儀仗類畫像磚
導車,顧名思義,就是前導之車,位于主車的前面,在出行隊伍中最是拉風,一般由一匹馬駕一輛軺車,并有“護衛”陪同或開道。
這塊導車畫像磚的畫面上,一匹馬拉著一輛軺車,駕車的馬膘肥體壯,四蹄翻飛,一路奔馳向前,為了不讓馬鬃馬尾甩來甩去還斷鬃結尾。車上撐傘形蓋,蓋沿垂有流蘇,車廂與車輪非常寫實。所謂軺車,《說文解字》釋為“小車”,《釋名·釋車》則解釋得更詳細:“軺,遙也。遙,遠也,四向遠望之車也”。
東漢導車畫像磚·四庫全叔拍攝
有兩人坐于車內,前一人是頭戴高冠,手中拿“笏”的官吏;后一人手執轡頭,顯然就是車夫。軺車上方有一伍佰,頭戴巾,短衣束帶,左手執棨(qǐ)戟,右手上舉執一長形棒前導。按《后漢書·輿服志》記載:“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置門下五吏,賊曹,督盜賊功曹,皆帶劍,三車導主簿、主記,兩車為從。縣令以上,加導斧車。公乘安車,則前后并馬立乘。長安、洛陽令及王國縣加前后兵車,亭長。設右排,駕兩”。
東漢導車畫像磚拓片·四庫全叔拍攝
斧車也是導車的一種,這塊畫像磚上,一匹馬拉著一輛斧車,車上沒有車蓋,而是豎著一把大斧,斧刃向前,斧頭下的纓飾向后飄動。車上乘坐兩人,寬袍長袖戴冠,車廂兩側斜插棨戟。
東漢斧車畫像磚·四庫全叔拍
此車為輕車,是古代戰車之遺制,在漢代也被稱為“鉞車”,《后漢書·輿服志》載“后有金鉦、黃鉞”,其注曰:“鉞,大斧也”。
東漢斧車畫像磚拓片·四庫全叔拍
這塊畫像磚上的畫面是一馬駕一輛斧車,車上豎一大斧,斧頭下飾纓;車廂兩側各斜插一長矛,矛的柄部也飾纓。
東漢斧車畫像磚·四庫全叔拍
車上乘坐兩人,均頭戴冠,身著領服,前為官吏,后面的人一手執馬鞭,一手執髻頭,為御者。軺車后兩旁,上下各有一伍佰,肩扛大旗,跑步跟隨。
東漢斧車畫像磚拓片·四庫全叔拍
漢代的車馬出行隊列,在主車之前,導車之后,通常有儀仗騎吏,一路前呼后擁,表現出車主的赫赫官威。
這塊畫像磚中,兩匹四蹄飛奔,張口嘶鳴的馬,馱著兩個高鼻深目的胡人騎吏。
東漢騎吏畫像磚·四庫全叔攝影
這兩人留著胡須,帶著寬沿尖帽,作“胡人”打扮,腰間佩箭箙,右手執髻頭,左手執一迎風飄展的幢。
東漢騎吏畫像磚拓片·四庫全叔攝影
2、主車類畫像磚
主車居中,在漢代,對駕車的馬也有數量限制,“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這也是等級的體現。車置傘形蓋,上可乘兩到三人。
這塊軺車驂駕畫像磚上,上部為云紋,三匹斷鬃結尾的馬,拉著帶有車蓋的軺車,車蓋佩有四條“軬(fàn)帶”,車廂兩側車耳反出,車上坐兩人,皆戴冠,其中一人持鞭攬轡為御者,另一人為官吏。
東漢軺車驂駕畫像磚·四庫全叔攝影
按《說文解字》的解釋:“驂,駕三馬也”,三馬頭部均有一尖狀飾物,好像獨角獸一般,是其他車馬畫像磚所未見,可能反映此車官吏地位更高些。
東漢軺車驂駕畫像磚拓片·四庫全叔攝影
車馬過橋畫像磚的畫面上有一座木橋,橋上有護欄,橋下有立柱四排,每排四柱,兩匹馬駕著一輛有蓋軺車疾馳而過。
東漢車馬過橋畫像磚·四庫全叔 拍攝
車上乘者二人,頭戴高冠,身著寬袖服,車后跟隨一名騎吏。此磚所表現的漢代橋梁建筑,為研究古代橋梁結構提供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東漢車馬過橋畫像磚拓片·四庫全叔 拍攝
3、騎從類和從車類畫像磚
騎從一般位于主車之后,或者導車之后,依據主車乘車人的官品等級,有四騎吏、三騎吏、二騎吏之分。
這塊四騎吏畫像磚,上面畫著四匹駿馬,每一匹上都有一名騎吏,他們均身著交領寬袖服,腰間左有弩弓,右佩箭箙,手持棨戟。
東漢四騎吏畫像磚·四庫全叔 拍
右上的騎吏,手持棨戟,橫置于胸前,馬頭隨騎吏回頭相望,呼應后面騎吏;右下的馬正仰天長嘯,左上的馬目視前方,四肢舒展騰躍,左下側的馬奮力前行。四馬皆斷鬃結尾,馬蹄飛揚,迅如奔雷。
東漢四騎吏畫像磚拓片·四庫全叔 拍
這塊三騎吏畫像磚上的騎吏,呈品字形排列,均身著寬袖服,騎馬飛奔。
東漢三騎吏畫像磚·四庫全叔 拍
三人的姿勢大體相同,但前面一人手執寬頭窄尾狀器物,看著既不像兵器,也不像儀仗,具體是什么難以確認。其后二騎吏佩弓緊隨。
東漢三騎吏畫像磚拓片·四庫全叔 拍
從車,顧名思義,跟從、隨從之車,大多為屬員、婦人乘坐,用以裝載輜重。
這塊輜車畫像磚,表現的就是從車中的一種。畫面上一馬駕一有帷幔的輜車,車前坐著趕車的車夫,車內應該是女主人,在馬的右側有手執長矛的隨從護衛一人。
東漢輜車畫像磚·四庫全叔 攝影
此車行走緩慢,車后一個頭梳高髻的婦人,身著長袖裙,扶轅而行,應該是家中女仆。此外還有一條狗也跟隨前行,只見它步履輕盈,尾巴上卷,顯得極為歡快。據《釋名·釋車》:“輜車,載輜重臥息其中之車也。輜,廁也,所以載衣物雜廁其中也?!?/p>
東漢輜車畫像磚拓片·四庫全叔 攝影
墓葬中畫像磚上的車馬圖,固然為我們展示了漢代達官顯貴們擁有的“豪車”以及出行的排場,反映了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但同時,在漢代人的想象中,車馬可通行三界,是墓主升仙的主要承載物。因此,它還有另外一層意義,那就是載著墓主前往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