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北方有哪些關隘?現在屬于什么地方?

古代中國北方關隘很多,諸如名曉天下的居庸關、山海關、潼關等等,這些關隘在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今天我這里來講一下位置同樣十分重要,但是卻并不是很出名的“紫荊關”。

作為“天下第一雄關”的居庸關,在保衛京師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從西部北部入侵北京當然是不止居庸一處。在北京西南,太行山脈往東北延伸出的紫荊嶺上,一道關隘雄踞其間,名為紫荊關。明代大將于謙曾說:“居庸、紫荊并為畿輔咽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笨梢娫跉v史的硝煙中,紫荊關一次又一次成為漠北塞外敵寇入侵北京的孔道。更加凸顯了在此處設防的重要性。

▲紫荊關遺址

紫荊關的地理位置——京西的屏障

在北方邊境上,東起鴨綠江、西至山海關的萬里長城,為人們所熟知。但在北京西部,起自居庸關,沿太行山北麓,到河北淶源、山西境內,還有一段長城,從明朝初年,就開始在此構建防御體系,《明史·兵志》里稱,“皆峻嶺層岡,險在內者,所謂次邊也”。這就是內長城,而紫荊關就在內長城之上。

紫荊關位于今天河北保定易縣城西北四十五公里處的紫荊嶺上,因領上遍布紫荊,遂得名紫荊關。它北臨拒馬河,直通居庸、大同、宣化重鎮,西倚臨頭、雁門和寧武諸關,南靠倒馬關、龍泉關要塞,東連河北平原。與北部的居庸關、南部的倒馬關并稱為“內三關”也就是內長城上的三個重要關隘。

太行山縱貫于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從黃河北岸的王屋山,向東北逶迤至北京西山,又延伸至與燕山山脈相接,盤亙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四省市的交界地帶。其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200米以上,與隔壁海拔在50米以下的華北平原形成鮮明對比,從地圖地勢上看就一目了然:太行山是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之間一道天然的屏障。


▲太行山脈地勢圖

雖然太行山阻隔了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但由于太行山是斷裂上升形成的塊狀山體,內部有很多橫向的斷崖,加上許多發源于黃土高原,經華北平原入海的河流的切割作用,形成眾多幽深狹長的峽谷,雖然非常險峻,但地勢較為平坦筆直,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也就成為了崇山峻嶺中的通道。這些通道,古人謂之為“陘(xíng)”

《說文解字》解釋:陘,山絕坎也。意思就是說,陘指的是指山脈中斷的地方,因為太行山山體連綿廣闊,所以這樣的中斷之處構成了一個延綿的狹長地帶。這些“陘道”自古以來就是穿越太行山,溝通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間的要道,其中最著名的有八條陘道,也被統稱為“太行八陘”,由南向北依次為: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除了這些狹長的陘道以外,在太行山脈中還有斷陷于山間的盆地,同樣也成為了歷代屯兵設關的重地。

欲拱衛北京,必控扼這些孔道,這個道理歷朝歷代自然明白,尤其到了明朝,由于首都在北京,加上蒙古部落的侵擾,這些陘自然成為了重中之重。在太行八陘上設置防御關隘,也就成了必然。最北邊的軍都陘,設有居庸關。稍南的飛狐、蒲陰二陘,亦設兩關,其一為倒馬關,在蒲陰陘所設的便是這紫荊關。


▲太行八陘

“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于中,群險疵于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

古人是這樣描述紫荊關的,而這也正是紫荊關地理位置重要之處的體現。東漢時,這里就成了抵抗西北烏桓的重要關隘,明朝蒙古瓦剌部土木之變以后也是攻破此處,進而逼近北京。最后由明朝大將守衛北京,這才解了北京之困。

險峻難攻——畿南第一關

紫金關所在的內長城極為特殊,它是在淶源東北迤邐而入,又經烏龍溝長城南行,再轉而向西,分布著白石口、插箭嶺等零散多段長城,最終在西南延至山西境內。其中,從北部起點到西部白石口的絕大部分,都隸屬于紫荊關所管轄。那內長城·緣何會有如此走向呢?


▲內外長城大致示意圖

河北淶源縣位于太行山脈中的斷限盆地中,四周山脈環繞,是進攻華北平原的重要張略補給地·,戰略位置相當重要。淶源以北,則是為飛狐道南口,再一直延伸到蔚縣盆地南緣的北口,這一路“兩崖峭立,一線微通,逸通宛延,百里有余”。古人評價飛狐道的險峻:“山谷崎嶇,易于控扼”。從飛狐口出山,經蔚縣的壺流河谷地,可以通往桑干河谷地,西至大同,東至張家口出塞。從淶源向西,經滱水(今唐河)河谷,向西北經靈丘、渾源,也可到達大同。

而從淶源向南,則有兩條陘道通往東方,一條是沿唐河河谷向西南,在今河北唐縣附近出山;另一條則沿淶水(現今拒馬河)河谷向東南,在今易縣附近出山,最終通向華北平原,注入大清河。這兩條道路是控扼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之間交通的咽喉要道。如此重要的位置,自然需要派兵把守,于是漢代在西南設置了常山關,在東南設置了五原關。常山關就是現在的倒馬關;而五原關,又稱五阮關,北魏時稱子莊關,宋代稱為金陂關,金元以來改稱紫荊關,一直沿用至今。

從紫荊關向西北,沿拒馬河河谷到淶源,這一段“崖壁峭矗,狀如列屏”的陘道,就是“太行八陘”中的蒲陰陘。其實,蒲陰陘實際上和飛狐陘是同一條陘道,是飛狐道的延伸,也是穿越太行山路程最長的一條交通要道。


▲飛狐陘地勢

春秋后期,燕文公在今天易縣東南修建了燕下都,其著眼點之一就是控制這條交通路線。自古以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條廣義的飛狐道上。而中原王朝對北方民族政權作戰,飛狐陘也是運兵輸餉的要道,東漢光武帝為消滅勾結匈奴、侵擾晉北地區的軍閥盧芳,下詔整治飛狐道,沿途修筑亭障,直通平城。

在冷兵器時期,地勢的高低往往對于戰爭雙方來說十分重要,所以從黃土高原向華北平原進軍往往擁有軍事上的主動權和優勢,再加上晉北地區又連通蒙古草原,這種“朝發穹廬,暮至城郭”的交通便利使得蒲陰陘成為華北平原必須防守的重地。

自古以來,草原上的柔然、突厥、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強盛,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使得他們經常南下掠奪居住在邊境的農耕百姓,有的更是通過飛狐陘直接進攻河北地區。而這經常性的騷然使得當時飛狐道防守的壓力非常大。

到了明朝,游牧騎兵的邊患依舊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如何防守飛狐陘,仍是一個難題。于是時人便提出在此處再修長城,這便是內長城。淶源境內呈折線的長城,如同包餃子一般,將飛狐陘的出口圍裹在內,再以紫荊關和倒馬關直面鎮守出口的兩個方向,防線不可不謂之緊密。而紫荊關在倒馬關東北,更接近北京,地位尤為重要。故有“畿南第一關”之稱。


▲紫荊關位置圖

相對于居庸關而言,雖然居庸關成為北京的北大門,但是事實證明,紫荊關仍然具有居庸關無法替代而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明朝大將于謙曾經說過: “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紫荊并為畿輔咽喉,論者嘗先居庸、而后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正如秦人守備函谷而武關不周,咸陽遂傾;蜀人守劍閣而不知陰平已喻,成都先喪也,欲保京師,則紫荊不可不防?!?/span>元朝成吉思汗就是久攻居庸不下,轉而從此處登入,又從內夾攻居庸才得手,攻克金朝??梢娮锨G與居庸互為犄角之勢,失一則另一危矣。

紫荊關關城——不斷修筑,日漸完善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大都,元朝大勢已去,元末代皇帝順帝攜眾蒙古北退草原。第二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正式稱帝,國號為明,建元洪武。

元順帝雖然無奈主動退出大都,但蒙古部落仍然擁有雄厚的軍事和政治力量,能作戰的依然有百萬之眾。新生的明朝依然面臨著沉重的軍事壓力。

為了應對來自北方草原的壓力,洪武六年四月,鎮守北平的淮安侯華云龍提出在紫荊關設立千戶所進行駐防。千戶所是明朝衛所制度的一環,重要的關隘通常皆設有千戶所以為守御。朱元璋采納了他的建議。


▲明朝蒙古部落分布

此外,明朝還對紫荊關進行了整修和展拓,為歷朝之最。在對秦漢以來舊城改建的同時,又修建了一座新的關城。新舊關城的墻體都是用花崗巖條石砌筑,用包磚封頂,十分堅固。

正是因為紫荊關的重要,所以明朝開國以后,直到滅亡,由于天災人禍,在不同時期紫荊關都有所損壞,明朝政府也就在不同時期內都會對其進行維修和擴建工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紫荊關城的規模,正是明朝政府不斷修筑、加固、修繕的結果。

紫荊關關城一共包括四座城堡,以城內真武山為中心,城墻靠山而建,大城套小城,環環相套,形成了一個完整堅固的防御體系。在這種復雜的體系之下,如果敵軍不提前了解紫荊關關城的結構布局,即使攻進關城,也難以辨別方向。


▲紫荊關長城

紫荊關的關城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門有三重,第一重又稱南天門,明英宗正統初年改筑成,券拱城門額上嵌有石匾陰刻橫書“畿南第一雄關”,這塊石匾和南天門因戰被毀。二重門上沒有匾額,三重門則位于真武山南側,門額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進入三重門,也進入了紫荊關的內城。西城稱“陽合門”,原來有一甕城,后于文革期間被砸毀。紫荊關城建在拒馬河南岸,所以北門并沒有朝北開,而是坐西朝東。

在關城外,還建有三道翼墻進行護衛,向西與淶源縣的浮圖峪城堡相連,向東也有延伸,直抵兩側的絕峰峭壁。在關城外,沿著城墻還建有四座小城堡,名為:小金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這幾座小城堡與關城互相應援互為呼應,構成了完整的防御體系。

北京保衛戰——紫荊關地緣位置的重要體現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也先進犯明朝,侵擾宣府、大同等地,直逼居庸關。在這種情況之下,明英宗決定親率大軍同瓦剌決戰。在親信宦官王振的支持下,明英宗出居庸關,經宣府至大同,因接到前線戰敗的消息,明英宗決定退兵,在退兵過程中準備取道紫荊關回京,但最后仍然選擇了從居庸關回京。但在途中,就被瓦剌攔截包圍于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土木鎮),最終明軍死傷慘重,很多扈從大臣盡數被殺,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虜。史稱“土木之變”。


土木堡之變以后,瓦剌首領也先便挾持明英宗至先后到宣府、大同城下,要求明朝軍官開城。但是明朝朝廷得知明英宗被俘以后,立即奉明英宗弟弟朱祁鈺登帝位,改元景泰。瓦剌以明英宗為要挾的計劃落空,便以“送帝還朝正位”的旗號進犯北京。

也先在選擇進犯北京之道時并沒有選擇由居庸關而入,而是進攻紫荊關。由于當時紫荊關兵力不足,再加上精兵甚少,守衛的曹泰便上奏朝廷,請求增派援兵。收到報告后,朝廷不敢怠慢,派山東都指揮使司僉事韓青率軍一千前往紫荊關。后又陸續增派兩千名官軍,補充一千把火器。

此時的明軍已經過萬,而據史書記載瓦剌進犯有近3萬人馬,其中精兵2萬。而明軍雖已過萬,但多少經驗不足,懦弱無能的散兵。為此,明代宗與群臣商議決定再派遣都督孫鏜率精兵一萬六千、戰馬五千匹,又增派兩萬精兵,一萬補給孫鏜,另一萬由都督毛福壽、陶瑾率領策應。但此時為時已晚,瓦剌已經發起了對紫荊關的攻勢,由于紫荊關寡不敵眾,守將被殺,而后瓦剌又從紫荊小道繞過紫荊關,兩邊夾擊,攻占紫荊關。

▲于謙

突破紫荊關以后,瓦剌軍隊兩日便陳兵北京西直門門外,城內人心惶惶,朝堂之上有不少南遷南京之聲,惟有于謙力排眾議,堅請保衛北京。在于謙的指揮下,臨時組建起來的22萬明軍列陣九門之外,終破瓦剌,取得了北京保衛戰大勝,可見在這種情況下,紫荊一失,北京就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

藤樹先生說:

雖然居庸關離北京比紫荊關更近,但戰無定式,舍近求遠也未必不可。再加上紫荊關歧路眾多,非常容易被人從小路繞道包抄,可見紫荊關的防御未必就比居庸關簡單,為此明朝吸取教訓,不斷加強紫荊關的防御體系,但也從側面認證出明朝軍事力量不斷削弱的的現實。 承載了數千年風霜與硝煙的紫荊關,如今不僅是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的鮮活見證,也是研究長城關隘、建筑的絕佳個案。置身拒馬河畔,遠眺險峻的蒲陰陘,遙思大同邊塞,昔日的戰馬嘶鳴,仿佛就在耳邊。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參考文獻:

《明史》

《紫荊關:意外的突破口》

《紫荊關的歷史煙云》

《太行八陘》

《居庸關和紫荊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太行八陘之蒲陰陘在哪里?土木堡之變,瓦剌從這里破關而入
太行山:拱衛京畿的“天下之脊”
南控江淮,北連朔漠
中國雄關,來了!
紫荊關,多少故事長城下——河北天津(之十三)
中國十大著名關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岭县| 海南省| 云南省| 应城市| 唐海县| 天等县| 汉沽区| 宣汉县| 积石山| 湖口县| 宝丰县| 嘉兴市| 乐业县| 怀化市| 嘉鱼县| 天柱县| 绥宁县| 那坡县| 嘉定区| 犍为县| 长葛市| 康乐县| 阜新市| 桑植县| 朝阳县| 龙江县| 宁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巫溪县| 嘉峪关市| 永清县| 常德市| 新兴县| 晋中市| 玉龙| 绿春县| 上杭县| 房产| 绥中县| 通榆县| 辽中县|